清江三门塘

2005-04-29 09:15:36吴景军
旅游纵览 2005年7期
关键词:老谢古村侗族

吴景军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寻访古村落,走过了许许多多远在深山的侗乡苗寨,拍了照片无数,正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贵州的朋友说还有一个地方你应该去看看,三门塘古村,那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文化积淀深厚,特别是中西合璧格式的祠堂,在侗族地区可能是惟一,不要留下遗憾。

江水东逝、流不走的是古渡

要进村,得借渡。清水江碧波涌、势汤汤,望对岸渡船,渡工正息桨歇凉,于是,身边有人便放歌:“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歌声飘过,船上的柴油机也就响了起来。渡工收费,但极低,每人一元,而且还包来回。同船过渡一老者,见我们披挂相机来采访,指着渡口古碑热情地与我们摆起了“古”来。

他说清水江边的三门塘,别看这时寂静得不张不扬,以前可是个热闹的地方。黔东南盛产木材,是云贵高原杉木、楠木、松木的主产地,上游的锦屏县还有“杉乡”之称,这一带曾是采购“皇木”的地方,朝廷年年到此调材,民间贸易也来收购,大量的木材就是沿门口这条清水江顺水汇沅水、下洞庭、入长江,再销往长江中下游地区。三门塘就是千里水道第一个“黄金码头”,鼎盛时,经营木材的“木行”多达20余家。

现在的渡船已采取了收费制,虽不贵,但维持渡口也是够了,渡工老王说,钱好多才算够?够糊口就可以了。现在的渡船用柴油机为动力,以前人工摇桨、奋力搏浪的情景已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老人回想昔日的繁荣景象,就是在解放初,这码头边也还是船来舟往,江上木排连着木排,十分热闹。公路的发展,很大程度地取代了效率较低的水上交通,可三门塘码头的社会功能并没完全消失,我们就在这里看到了难得一见的马帮队,当地人仍然用马将山里所需的物资从码头转走崎岖的山道驮到目的地,因为“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不通公路的村落还很多。

舟楫欢腾、渔火辉煌情景不再,清水江涛涛东流,淘去江面上多少离合悲欢,留下的也只有这古渡了。

似水流年、惟有那碑石不朽

寨门边,有一新建吊脚楼,上有古村售票处的字样,每人五元。走过很多地方,凭心而论,五元门票不多,售票的是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人,他还以乡里人的纯朴补充解释说这是县旅游局规定的。我们试探:票是该买,只是我们四五个人,也可以算个小“团队”了,能不能带我们走走?没想到中年人应答得很是爽快。

中年人叫谢君标,是这个景点的管理员,这栋吊脚楼是他专门为旅游开发而修建的,可接待二三十个游客,他与老婆经营这小店,这两年游人增多,收入还不错。他说收票也是这两年的事,门票的钱得交村里和县旅游局。

老谢说,了解三门塘还得从路边这些古碑入手。村边古道,大小不一的石碑依次排开,老谢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古碑的来历。三门塘古碑保存好,数量也多,现存约有300多块,这些碑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村里人认为重大的事项,按其内容分,有渡碑、造船碑、架桥碑、井碑、庙碑、办学碑、墓碑等。兴隆庵那块古碑上的《重修碑记》,就详尽地记录了道光二十年三门塘百姓聚众力重修兴隆庵之事,碑上记载,道光七年,兴隆庵因火灾化为灰烬,道光二十年,以三门塘刘、王、吴、谢四姓为主进行了捐修,清清楚楚记录了这件事。这些古碑都是质地上好的青石板刻成,历经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还保存尚好。最大的一块高达4.2米,宽1.53米,厚o.09米,人们把石碑上的文字、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称为”清江三绝”,名播山外,少不得文人纷至沓来观赏这三绝,留下不少佳话。老谢说,这些石材都是先人们用木排从上游的锦屏县一个叫做卦治的地方运来的,请石匠精雕细刻而成,投入人力财力不计其数。当时三门塘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当然这些经济实力主要来自于水道经济以及木材贸易。

石板桥也是无字的碑。寨里寨外的溪河之上,还有不少的青石板桥,这些石板桥通常是宽一米、长两三米,也有长达五六米的,大多建在明代、清代,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侗家人热衷于建桥,这与其民族心理有很大的关系。侗家人认为,修桥铺路是做善事积功德,会给自家添福添寿;还有就是认为人来到人间,是有一座桥与另一个世界连接,人就是从这座桥走到人间的,有久婚不育或子女多灾多病,首先想到就是去架桥,以求化解。如此看来,这桥不仅仅是桥了。

尘封往事、掩不住昔日繁华

虽是古侗寨,但这里吊脚楼与窖子屋并立,青瓦屋脊与封火马头墙相映,成为一大特色。受古商道文化的影响,出现很多徽派建筑便不足为奇了。现完好保存的窨子屋还有28栋。

春风吹绿塘边柳枝,蝉鸣叫醒墙头青草,村里人正趁明媚春光在田间地头劳作,静寂的巷道仅见几位老人带着孙童在懒洋洋地打发着时光。我们走在深巷里,分享这份与世无争的宁静。

古村的街巷一部分用青石板铺就一部份用卵石镶成。青石板路颇有讲究,一溜排开,块块大小一致、整齐划一,多处还建有石栏,两边安置长条石凳,供人们闲暇聊天下棋。被岁月磨得光可鉴人的石板石凳,记载了古村千年沧桑。卵石路也透出古村昔日的奢华。古人穷其想像力,将鹅卵石镶嵌出多种精美的吉祥图案,或方孔铜钱、或太极八卦、或鱼骨人字纹,无不体现人们祈求太平、人丁兴旺、事业发达的愿望。村头,古道上有枚巨大的铜钱,据说以前做生意的人,每次出门都要踩着它告别妻儿、走向码头,踏上风云未卜的旅途。

干栏式吊脚楼民居,是侗族地区传统的建筑风格,它以柱脚的长短不一而适应地基的变化,防潮、防盗,也体现山地民居的特色。古村中的窨子屋大都是以前开办木行而发财的大户人家,他们走出山外而见多识广,早早接触汉文化,修造家宅也吸取了大量的荆楚文化,与侗苗建筑全然不同,说明当时侗家审美观、价值观并不封闭。这种四合院式的徽派建筑及为讲究,单看大门就可知一二:大门上宽下窄,房门上窄下宽,认为便于财喜进屋,利于产妇分娩;大门联楹外侧阳刻乾坤两卦,内作水牛角状,以为如此,福寿康宁,安然无恙;大门门槛高于房门门槛,前后两门避免对开,就让财富进得来,出不去,可保富贵常驻。

老谢介绍,三门塘村现有362户,1622口人,90%是侗族,10%为苗族,有王、吴、刘、谢、蒋等19个姓,都会讲侗语。这里村民的经济收入还不是很高,来源主要是靠农业、林业、种植、养殖、外出打工,人均收入只有1200多元。村里正在盘算如何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将古村三门塘打造成响当当的旅游品牌,给群众带来实惠。三门塘森林覆盖率达到75%,风光秀丽,民风纯朴,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旅游有着广阔的前景。

老谢说,农历七月七你们再来吧,那天是三门塘的侗歌节,附近四十八寨的青年人都会穿着节日盛装来对山歌,是这里最热闹的节日。三门塘人爱唱歌,山歌、酒歌、情歌等很多人都会唱。平常的民族节日还有三月三、立夏节、端午节、尝新节、中秋节等,也都很热闹。

三门塘的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结合体。因水运而兴,借商道而荣,从村中的民居、古碑、宗祠、青石板路到山歌俚曲、语言服饰、风工人情诸多元素中可以看出侗族文化与荆楚文化、岭南文化、农耕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明显痕迹。中国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教授考察三门塘后对三门塘多元文化融合现象做了充分的肯定:“三门塘是贵州的小上海。”

三门塘短短的一日,是收获甚丰的一日。领略了侗家多样式的建筑,那青石上的史书,那精美的雕艺,还让我知道山地侗族在很久前已接纳了西方文明,很久以前已涉及商业文明,很久以前已包容了许多许多,古老的侗族并不封闭。这一天,我们在这清纯的乡风中放松那早已疲惫的心灵,真真切切感受古村那一份经历史长河淘洗过、更加晶莹剔透的人文情怀,感觉如同误闯陶公笔下的桃花源。

猜你喜欢
老谢古村侗族
《古村小巷》
老爱情
金山(2022年8期)2022-09-03 07:01:14
古村新景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22
古村之晨
文化交流(2020年11期)2020-12-08 02:07:56
古村——大芦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4
不过是玩笑
故事会(2006年12期)2018-09-02 00:00:00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感恩十步远
中学语文(2018年35期)2018-02-09 21:20:44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