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帮”扶贫在海门

2004-08-15 14:54黄启扬陈卫锋
中国民族 2004年7期
关键词:海门绣品海门市

黄启扬 陈卫锋

海门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傣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27个少数民族1722人。她们绝大多数是近年来从云南、贵州等欠发达地区婚嫁过来的。近年来,海门市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形成共识,密切配合,拓宽思路,实行“五帮”,扎扎实实地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89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已有58户脱贫。

观念上帮“教”

海门该市对外来少数民族注重在思想上帮扶,做到扶贫先扶志。不少乡镇、村领导经常走访少数民族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同他们促膝谈心,打消“等靠要”的念头,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天补镇苗族妇女杨霞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双脚残疾,但她身残志不残,在镇村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夫妇俩在家从事绣品加工业务,获得了8000元左右的年收入。

生活上帮“困”

海门市民族部门和各乡镇经常上门走访少数民族家庭,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三星镇召良村18组的苗族妇女杨细凤,因结婚证书遗失,不能将户口从云南迁来,面临着无法得到镇上工贸园区建设用地的补偿。该镇统战委员及时帮助她到镇档案室进行了查找,并把结婚证书复印件送到她家,因而顺利地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拿到了补偿费。万年镇安排万盛村少数民族妇女姚琴到村饮料食品厂工作,每月400元工资,还为其上小学的儿子和上初中的两个女儿分别全免、减免了学杂费用和住宿费用。

项目上帮“扶”

为少数民族贫困家庭选好致富项目,提供启动资金,进行技术指导是帮扶工作的重要途径。正余镇正基村傣族妇女思小珍,抚养两个孩子,家庭负担很重,除种责任田外,并无其他收入。村支部书记周美玲动员她种大棚蔬菜,主动帮助解决资金问题,并送她参加镇举办的培训班。在周书记的帮助下,思小珍现种大棚近1亩,经济收入近8000元。

就业上帮“找”

海门市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扶贫基地作用的同时,积极动员其他企业广泛吸纳少数民族。常乐镇先后安排了14名少数民族同胞到工厂就业,使她们都有较稳定的收入。正余镇青正村傣族妇女板相毛因其丈夫外出打工,在事故中身亡,留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和70多岁的公婆,顿时失去生活的信心。镇领导了解后,优先安排她到镇保洁队工作,使其每年增加了400元的收入,学校还减免其两个女儿的学杂费用。

劳务上帮“移”

海门市通过联系劳动力转移为少数民族贫困户开辟脱贫的“捷径”,先后安排20多名身强力壮的少数民族妇女的丈夫到建筑行业打工,仅德胜一个镇就安排了8名,他们一般每年有万元左右的收入。其他赋闲在家的少数民族贫困户成员,有的介绍到渔船上、托运站打工,有的帮助外出做小生意、联系上门加工绣品业务,千方百计使他们有事做、有钱挣,尽快通过他们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如三和镇介绍大兴村苗族妇女郭淑惠的丈夫到上海做生意,年收入7000元,三星镇介绍双校村侗族妇女梁小梅的丈夫周健到叠石桥托运站作搬运工,每月工资在千元左右。还与有关方面积极联系,将绣品加工业务送到太阳村侗族妇女杨素娇、安定村妇女仲美莲、正蒙村苗族妇女杨国丽家中加工,既方便她们照看孩子,又增加了她们的经济收入。

猜你喜欢
海门绣品海门市
我来说新闻(一)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Four Seasons
江苏省海门市龙信幼儿园活动掠影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猫鼠会谈
吃火锅的发现
海门赞
不会说海门话的海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