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背后的文化延伸

2004-04-29 00:44林育晞
全国新书目 2004年11期
关键词:文化史维尔米歇尔

林育晞

死亡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结构的最重要的根基,文化的每一个层面都被深深烙上死亡的痕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任何一个文化里,死亡却在很大程度上始终是一个禁忌话题,自古以来我们一直在这个最重要的根基上闪烁其辞、自我欺骗、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自我意味的物种,只有我们才知道死亡对于个体意味着什么:死亡是意义的消解,是时间的终结,是对永恒的彻底否定。所以,每个文明都情不自禁地选择了否定死亡,哲学和宗教都在为永恒辩护,试图建立死后的生命和意义,文化中的许多仪式和观念都在延续死后的生命,无以记数的浩大的永生表演成为每个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姑且不论死后意识延续与否的问题,从现实的文化表现形态来看,人类花费大量精力进行的否定死亡的努力——无论是观念上的还是行为上的——对尸体来讲都可以说是意义寥寥,真正受益的是尚在人世的人脆弱的内心,这种不懈的努力恰恰表现了人类和人类文化某种本质特征。《死亡文化史》一书正是在这个现世的意义上来探讨从1300年以来西方死亡文化的深层文化特质。

本书的作者米歇尔·沃维尔是巴黎大学教授,在法国集体思想史领域成绩卓著、著述甚丰,多年来从事死亡文化史的专题研究。《死亡文化史》初版于1983年,从那时起便一直是死亡文化研究领域里的经典之作,在新版(2000年版)中,作者新写的序言又总结了近20年研究的新成果。

对禁忌题材进行综合性的文化再诠释是后现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特征。作为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研究著作,《死亡文化史》一书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部综合各学科的著作,它集人口学、医学、宗教学、社会学、艺术文学研究之大成。在丰富资料的佐证下,作者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西方死亡史图景:从中世纪黑死病肆虐开始,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经过了巴罗克式的大规模仪式的死,自然哲学的“明智”的死,复古派的“英雄”式的死,立遗嘱的“市民阶层”的死,最后进入现代对死亡的禁忌。在对如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文化现象进行思索之后,作者却有意回避了必要的结论,这个举动本身也是后现代观念的产物,作者认为这是他蓄意为读者留下空间,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从他与死亡和终局的个人关系出发对假设进行思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最能表达作者本意的也许是书中的一句话:“对死的投入不是对生命期望的延伸,而是对幸福期待的延伸。”

《死亡文化史》[法]米歇尔·沃维尔著 高凌瀚,蔡锦涛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定价:60.00元

猜你喜欢
文化史维尔米歇尔
米歇尔·马多作品选
深耕环保细分领域,维尔利为环保注入新动力
不要说话
圣米歇尔山和黑脸羊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凸显价值:文化史教学的应然追求
奇妙的维尔康图书馆之旅(二)
麦克维尔斩获4000万元大单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日常生活史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