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采
1995年,32岁的展涛出任原山东大学副校长,先后分管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网络及信息等方面的工作,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经受了考验。到2000年7月,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山东大学后,时年37岁的展涛出任校长,他已是一位"老资格的新校长"了。他的稳健与成熟在实现三校实质性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年轻的校长,在校党委领导下,敢于直面困难,与领导班子一道,运筹帷幄,明确学校改革发展思路,沿循"融合-改革-发展"的主线,在半年之内相继完成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调整、学科与院系重组,理顺了管理体制,顺利实现了原三校在人事、教学、资产、财务等方面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实质性融合,稳健、迅速、高效地构建起运行良好的管理平台,缩短了磨合期,为新的山东大学争取了宝贵时间,争得了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学校还抓住机遇,顺势进行了管理改革、制度创新、资源调配与学科重组,充分体现了年轻校长的才智、魄力和注重效率的工作作风。
合校两年多来,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青年教师奖获得者5名、跨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9名,引进学科学术带头人39名(其中海外留学回国人员16名),双聘两院院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30名。新山大的优势也凸现出来:2000年新增博士点40个,增量列全国高校第一;2000年以来每年的科技论文被SCI收录数、被EI收录数和国际论文引用数均居全国高校前列;科技成果大面积丰收,共获得国家级奖项8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近100项,获奖总数、一等奖总数和二等奖总数均列全国高校第一位;科技开发取得突破,两年来共申请专利94项、授权48项,2002年签订技术合同近350项,实现技术交易额近4000万元。2001年,山东大学科技园进入首批全国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行列。
做最贴近学生的校长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要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最关键的就是给青年人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给青年人以机会。对于青年而言,机会一如火柴,可能成为引发燎原之火的火种。给青年一根火柴,还世界一个太阳。
1995年,上任伊始,展涛把"做最贴近学生的校长"作为一种追求,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成才机会。
小树林论坛是山东大学学生们自由交流的地方,只要有时间,展涛就一定会参加。在他们中间,展涛更像一位兄长,而不是校长。
在这个论坛上竟然有学生叫他展哥。
展涛听到这种称呼觉得非常亲切。他说,这种称呼弥补了他自身素质的缺陷。
他在一次学生集会上说:"我非常遗憾,你们的校长不是你们所崇拜的学术大师。但是我一定要做一名最贴近学生的校长,而这种贴近,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灵的贴近。"
展涛和学生接触的方式有多种形式:通过校长信箱,每信必复。一有空隙时间,他喜欢到教室里听上半堂课,或者到学生宿舍走一走,了解学生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交流,解答问题,与学生交朋友。
"把大学生看成主体,所有的工作人员包括校长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这是展涛的一惯主张。
2002年11月19日下午,学校召开关于改善学生生活环境的座谈会,展涛校长、刘珂副书记及党办校办、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公安处、后勤处、后勤集团、网络中心、图书馆、山东大学报社等十多个部门负责人参加,协调解决大学生在自习、吃饭、住宿、文化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个多部门、高规格的座谈会却是由一封学生来信引出的。这意味着展涛"言必信,行必果"的领导品质。
展涛在《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开放型大学》访谈中说,我们过去习惯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实际上应当是社会上需要学生具有什么知识,学生本人提出要学什么,我们就应该向他们传授什么。这是开放式大学在教与学这对主要供求关系上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学生是学校主体的思想,是开放式办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落实到高校,就是走以学生为学校主体的开放式培养人才的道路。
展涛的人生是跳跃性的,他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16岁因为奥赛成绩突出被保送进入山东大学,24岁博士毕业,30岁就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成功的时间在他的人生里似乎被缩短了。如今他把自己的激情和活力注入到山东大学这所百年老校中,人们从山东大学全方位开放式发展的办学理念中就能感受到她的激情和朝气。
展涛曾经的理想是成为华罗庚那样的数学大师。他是中国数论界优秀的年轻学术带头人。数论是我国科学研究率先达到国际领先地位的少数几个领域之一。华罗庚、陈景润、王元和潘承洞四位先生以其卓越的学术贡献被誉为"中国数论学派"的代表。展涛师从潘承洞院士学习数论专业,仅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老一辈数学家的关怀培养下,他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在数论中著名经典问题"素变数三角和估计"、"算术级数中的均值定理"和"哥德巴赫型"问题研究中,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我国数论学者的传统技巧和现代数学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与人合作成功地解决了"二次几乎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公开问题,成功地给出了"三素数定理在大模算术级数中的新形式"等等,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其方法上的创新在研究一类加性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其成果最近还被国际著名数论学家Wooley教授进一步推广。
出任校长以后,他说离自己的理想是越来越远了,但他希望通过努力,能让更多的学子们离他们的理想越来越近。
全方位开放战略
展涛善于思考,思想敏锐,注重教育理念创新,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根据合校后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对山东大学发展目标和所处环境的分析,明确提出并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强调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使学校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突出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院系和师生们的创造潜能;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校、校银合作,拓宽学校发展空间。学校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论坛,仅2001年就接待国外来访和参加学术活动的达1300多人次,举办活动15个,与9个国外高校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先后与鲁能集团、浪潮集团、海信集团、台湾鸿海集团等十几家大集团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涉及合作经费近3亿元,学校已获益1亿多元;先后与电力、通讯等行业及威海、荣成、德州、禹城等地市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2002年下半年先后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互换本科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启动互聘对方知名学者为博士生导师,互相推荐优秀本科生到对方读研等项目。这些措施,实现了开放式办学的点、线、面多种合作模式并举的新局面。他的理想是把山东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开放式的名校。
1、请名师。首先调动山东籍的学者和年轻人都来关心山东大学的发展。建立山东大学海外校友会,聘请100位山东大学的校友作为研究生导师。
通过双导师的方式,请在国外大学做得很成功的校友,和本校一位年轻教师共带研究生,用电子邮件或其它方式直接与学生联系,同时邀请校友在假期到山东大学讲学。
这个计划得到海外校友会热烈的反响,山大成立一个委员会,帮助学校寻找和筛选最优秀的学生。设想一下,100位杰出的校友带山东大学的学生,山东大学的资源该增加了多少!
2、建沙龙。要建立国际性大学,综合性很重要。一是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山大组织了一些学术沙龙,不同学科的老师在一起谈论,相互启发,可能你研究遇到的问题,对我来说不是很难的问题,或者相互提出新的发展领域。如何挖掘学校的资源优势,就是要在综合上下功夫。二是强调研究性,也就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同等重要的,人才培养是中心工作,但是科学研究是学校发展的先导。
3、大合作。实实在在地打开校门,全方位合作。校企合作,企业出资金在学校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山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每年设立两个岗位,一个岗位一年的津贴15万。深圳企业一次捐给山东大学2000万,用作晶体材料的研发。希望新的技术研发出来之后,能够比较优惠的提供给深圳企业。鲁南制药厂为山大建立了一万多平米的药学研究大楼。总之,校企合作空间非常大,合作的领域非常多,大学从企业那里还可以学到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校地合作,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学校全方位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提供培训服务,学校得到了资金上的支持;在技术成果转化上,在政府的组织下学校和企业签订合同。
校校合作,大学之间的合作。山大和武汉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的时候,展涛讲了一句话,"这是开中国国内大学合作之先河。"
开放式办学理念。这位在山大土生土长的"小字辈"校长直言不讳:山大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学风求真务实,文化底蕴深厚,但同时在观念上比较保守和封闭,满足于"躲进小楼成一统"。他举例说,实力雄厚的济南将军集团与山大是近邻,但过去一堵厚厚的观念之墙把两个单位隔绝开来。山东有海尔、海信、浪潮等很多大企业集团,在发展中急需高校在人才和知识上的支持,但以往山大对此缺少呼应,错失了不少服务企业和自我发展的良机。
展涛说:"学校的发展空间和可利用资源都是无限的,它们都在校外。开放办学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学生完成三种经历
展涛上任后提出:山大要培养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概括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个人和人格得到高速发展的人才"。
为此,山东大学推出一个计划,鼓励学生具有三种经历:第一、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具备第二校园经历。
2002年10月25日出版的《山东大学报》上,头版头条推出了一条套红消息:《泰山与珞珈山的握手--山东大学与武汉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这份协议书中,除了高校合作中通常可见的"图书资源共享、交换培养师资"等合作意向外,两校提出了互派学生定期到对方那里修课并相互承认学分的设想。
11月25日,这一设想得到了细化与深化。山大教务处处长徐向艺和武大教务处处长刘国进一步代表双方签署了关于互换本科生进行培养的协议。两校分别拿出自己最具实力的10个优势学科,接受对方50名二年级本科生到这些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异地学习与交流。跨越1700公里的山山水水,齐鲁情连着荆楚心,一场打破国内高校本科生"一考定终生"的流动革命就此拉开了序幕。
对于这次合作的缘起,山大校长展涛谦虚地说,"其实我的初衷非常简单,仅仅是想给山大增添点活力。"他说,"或许是受齐鲁文化影响太深,山大给人的感觉是学风严谨、作风踏实,唯一缺憾是活力不足。我希望在任期内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给山大注入活力。"他认为,一个学校最活跃的群体是本科生;因此,改革的突破点也最先从本科生开始。
也是在同一天,山大与国内另一所著名高校厦门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条款与武大签定的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交流本科生的时间被提前到了2003年2月。展涛说,时不我待,我们希望能够尽快付诸实践,让学生尽快拥有这种异地学习经历,同时也为更深入、更广泛地合作打下基础。
山大先后又与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等院校签定了类似交流协定。展涛说,"从短期看,我们希望做到每年有500名优秀本科生能够拥有这种'留学校外'经历;从长远看,我们希望做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美国有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中国是否也应该抓住时机,打造自己的名校联盟品牌呢?"
来自厦大二年级国际政治系的秦翀进入山大学习后,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心得:"厦门就像一个美少女,有着青春的秀美与活力;济南更像一个质朴的中年人,在经历了很多沧桑后,很沉稳地面对新生事物。这种对于不同城市的真切体验将是一笔难得财富。
第二,推动海外学习经历。现在有很多学生自发到海外去学习,有的是大学学习了两年就走了,有的是学习完了走了。山大提出有计划组织一部分学生到海外去学习一个学期或者是一年,变学生的个体行为为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
2003年8月,展涛为2000级朝鲜语专业全班20名同学送行。作为山大第一批整班制海外游学的幸运儿,他们明天将飞往汉城,到韩国庆尚大学开始一个学期的海外求学历程。
根据两校协议,双方今后每年互派10名学生到对方学校接受培养,互免学杂费,互相承认在对方学校所修的学分或课程成绩,由学生本人承担生活及交通费用,学生毕业时各自颁发学位证书。
山大年内还要在现有基础上与多个国外高校建立定期定量学生与学者互换互访、科研项目合作等实质性合作关系,并重点与2 3个国外名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派出200名学生到国外大学交流、修读或访学。
展涛坦言,推动本科生海外学习并不容易,但海外游学的人数一定会不断增加。他说:"我有信心经过三五年,使10%的在校本科生有海外学习的经历。"
第三,社会实践经历,特别是鼓励和组织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到社会实践基地,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