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视野

2004-04-29 00:44齐立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年3期
关键词:协作信息技术信息

齐立森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它的颁布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史上的大事,预示着信息技术教育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通读《标准》,我们更是感受到它所传达出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精神熏陶。

一、信息文化教育问题的由来(理顺发展历史脉络)

信息文化教育是信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教育衍生自计算机教育。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2年。1982年~1990年是计算机教育的实验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知识和程序设计为主,学科知识体系初具雏形。1991年~1999年是计算机教育成长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的特征是学科结构实现模块化,逐渐形成稳定的应用知识体系。2000年是信息教育的元年,自此信息教育进入发展完善阶段。

《标准》明确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五条基本理念;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并认识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及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开展信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信息文化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先导和必要补充

信息文化教育在信息教育中具有先导作用。信息文化教育不能替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文化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的有益补充。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使学习者获得信息能力的发展,但不一定表示信息素养的必然提升。

(二)信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人在越来越细的分工中越来越目光狭窄,趣味单一。信息时代的来临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机遇。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呈现的方式多元化,这对人的形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印刷媒体盛行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曾经一度是人才评价的标准。可以预言,在网络时代,媒体信息多媒体化、数字化的趋势将使人类的想像得以无限驰骋,并使人类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得以挖掘。

(三)信息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在网络上人们之间的交往以间接交往为主,符号化是其主要特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拓宽了人们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在网络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可以发展自主能力。网络的分布性特征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在同一网络虚拟空间中加深沟通和交流,这对发展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是有利的。

(四)信息文化教育有益于学生树立开放意识和全球观念

通过网络,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风俗、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可以在一起交换观点和看法,这对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沟通和融合亦具有促进作用。网络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对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了挑战,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时,需要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自我认同。网络的开放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建立开放观念、树立全球意识。

三、信息文化教育的内容

(一)科学技术教育

计算机科学是人类科学发展的高峰。通过信息课程的开设,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意识。通过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训练,包括提出问题和文献检索、开展社会调查、受控对比实验、发明设计和科学建模等,同时对学生进行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做好开题工作和结题工作的教育,明确科学研究的流程,有利于培养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正确观念。

(二)媒体素养教育

信息传播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潮涌般的视觉信息,图片、电影、电视无不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对于扑面而来的媒体信息,学生要形成一定的评价和鉴别能力。这种技能将会影响到学生多方面维度的发展。因而,批判性地、直观地思考其面临媒体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一种关键性的技能。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时空的虚拟特征使得学生面对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环境,容易丧失自我,还会影响到他们现实社会的人格认同。网络空间的虚拟特征造成人格的双重化。现实世界的交往则是具有亲和力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

(四)网络道德教育

对于网络空间良莠混杂的现状,一方面要从立法上加强管理和控制,更重要的要加强学生信息评价能力的培养,形成对不良信息的免疫防范能力。

(五)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的便利,使得人们方便地获得免费的音乐、电影、知识资料,但也导致随意复制、侵害版权的事件屡屡发生。因而有必要对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此外,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盗窃、散步病毒等违法犯罪行为逐渐增多起来。我们国家颁布了计算机安全条例,学生要做到不登录非法网站,不传播下载黑客工具等等。网络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

四、开展信息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一)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整合的类型按照整合的方式分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内的整合、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间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整合。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整合的核心和关键,其中信息技术是途径,课程内容是主线。教师要善于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渗透信息文化教育的内涵。

(二)学习方式

(1)网络主题探究

WebQuest是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等人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是国外运用得十分成熟的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模式,目前正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许多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验中一步步得到推广。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博大精深的社会文化科学知识,用积极健康的知识补充头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2)网络协作学习

网络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辅助和支持的协作学习。与传统的协作学习相比,网络协作学习突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各类分隔屏障,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同时,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学习者的角色也可以进行隐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要把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对学生协作情况进行控制。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加强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促进现实社会的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2.5&6

[3]Patricia Wallace著,谢影、苟建新译.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

[4]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5]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猜你喜欢
协作信息技术信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订阅信息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