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才
天天阅读报纸刊物,深感一些说理文章,作者不谙说理之道,或万千概念堆砌,或陈词滥调充斥,或板着面孔训人,或语言味同嚼蜡,把本来正确的理论命题或人生哲理讲得不成模样,读来令人昏睡。回忆平生所读之书,觉得说理能够使人入耳入脑的,《庄子》确有他书难及之处。于是翻检全书,粗作分析,将其说理方法作一归纳,供同好者参考。
《庄子》一书,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的七篇,历代学者大都认定是庄子本人写的,其余则为庄子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子》一书的政治思想,有不少消极的东西。但文风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对后世影响很大。明初方孝孺在《逊志斋集》中说:“庄周为人,有壶视天地、囊括万物之态,故其文宏博而放肆,飘飘然若云游龙骞不可守。”这个评价是准确的。《庄子》用虚构的寓言来阐发哲学观点取得巨大成效,其方法约有十端:
第一,事理结合,据事以论理。时下一些文章,洋洋万言,全是抽象论理,不涉及一人一事,无所依托,若天际浮云。而据事以论理,理因事以成说,事理互为依存,交相辉映,乃是中国人为文的传统。《庄子》就处处体现了这个传统。开宗明义第一篇《逍遥游》,讲世界广大无穷,“小知不如大知”,就依托了这样的事:“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庄子这样做,是为了使观点与材料完美统一。因为没有能形象、深刻地说明观点的材料,再好的观点也是枯槁的,绝难感染读者,流传久远。正是为了做到这一点,所以《庄子》中事理结合的例子俯拾即是:“曾子居卫,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如此行文,虚实相生,融为一体,使论理极为充实。
第二,事中有理,寓理于事,不单单以事证理。《庄子》要说明的是哲学观点,所以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力求做到事中有理,寓理于事。这样做点石成金,收效奇伟。比如,阐述名实统一的观点,劝人莫图虚名,庄子讲了一个故事:尧要把天下让许由来治理,许由说:“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这个故事不仅阐明了观点,而且它本身的情节和语言都充满哲理。
第三,以最贴近生活的事情喻理说理,使说理让“下里巴人”也都通晓。如今有些说理文章,偶然举点例证,不是欧美的就是东洋的,或是下个世纪将要发生的,离普通人的生活千里万里。《庄子》一书则不然,其新闻多来自日常生活,黄口孺子也能知晓。在《外物》篇中,为了说清大智才能大达的道理,作者讲了一个钓鱼的寓言:“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然后说,要是用小竿绳到小水沟里,就钓不到大鱼。生活中用小智小术以求高名的人,就无任公子的明达大智,因而难达目的。此例奇雄壮阔,比喻通俗,田夫野老也懂。同阐述明达大智相反,在讲“迂阔无用”这一人生哲理时,篇中也用了鱼的故事:“(庄)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将南游吴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索我于枯鱼之肆!”此例联系生活常识说明,合乎实际的行为,虽小也有功用;不合乎实际的行为,虽大也无功用,只显得迂腐可笑。
第四,选择事例务必精当,非它莫属,以一当十。这是《庄子》的作者十分注意的事。按照“排中律”,与主旨稍有游离的事例,绝不采用。翻遍全书,不仅不离事以论理,而且无一事不密切吻合文意。在《应帝王》一篇中,为论证人若不顺应自然,主观行事,便会“以爱杀人”,作者讲了这样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爱人甚笃,本想以德报德,结果却以杀人报德,主观主义害死人,此例最为精当。
第五,逻辑严密,不容辩驳,议论排山倒海,所向披靡。这也是《庄子》作者成功的奥秘。如在《徐无鬼》一篇中,为了说明“知音难遇”的人生哲理,作者就创造了“匠石运斤”的寓言。此寓言说,楚国郢都有个人,鼻子尖上沾了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一层石灰,叫匠石用斧子替他砍。匠石飞也似地挥动斧子,风声呼呼灌耳。这个人深知匠石技艺非凡,站立着而不改色。石灰砍得干干净净,鼻子一点未伤。后来宋元君听说这事,要他在自己身上试试。匠石说,我的技艺,在知音者(指极有气魄和胆识的人)身上方能奏效,如今知音已死,我的本事也无从施展了。生活中,知音往往终生不遇,因而“匠石运斤”成了千年流传的成语。
第六,议论形象生动,使人如见状闻声,身临其境。从《庄子》全书看,作者深刻懂得,从具体到抽象是认识的规律,具体的东西越形象生动,越能使自己所论述的抽象概念让读者铭记。因此,具体生动的寓言比比皆是,构成此书的最大特色。在《山木》篇中,为了论证眼前利欲会使人蔽塞聪明,作者描述说:“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应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胜过空洞说教万语千言。此篇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为典故。
第七,注重启发,循循善诱,让人思而得之。同那些喜欢扯着读者的耳朵硬灌的作者不同,庄子行文注重启发诱导,让人通过思考去领悟。如《养生主》一篇讲认识客观规律的哲理,作者就通过杀牛这种日常生活现象来启发诱导对方:“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为什么能这样?因为“顺着牛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以没有厚度的刀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译文)。这个“庖丁解牛”的寓言,人们一经思索,就明白了人间万事都应该如此经过实践去掌握客观规律。千秋万代,中国人都从此中受到启迪。
第八,举一反三,对比鲜明,使人过目难忘。庄子及其门人隐居遗世,淡泊利禄。为了表达其人生抱负,在《秋水》篇中,作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这里把梁国相位比作腐鼠,对比强烈,将淡泊利禄的观点展示无遗。晚唐李商隐诗:“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竟未休”,就源于此典。
第九,抓住矛盾,迎刃发机,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又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庄子》的作者说理,最会运用这一对立统一法则,在寓言中设置看似无法解脱的矛盾,然后妙语连珠,机锋无限地冲出重围,绝处逢生,使文章波澜起伏,妙趣天成。比如,庄子有时觉得天下之物无用最好,无用可以养生;有时又发现有用方能存身,无用反而丧身。于是,在“无用”与“有用”的问题上陷入矛盾。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解脱,作者用一种折中调和的理论,并记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繁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住)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问)奚杀(杀哪只)?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显然,作者既能揭示深刻矛盾,又能自圆其说,并从中得出折中调和的结论。此文从古到今均负盛名,影响深广。
第十,少则得,多则惑,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写文章,讲道理,最好一次讲透一个理。下倾盆大雨,效果不好。今天有些人就爱下倾盆大雨,一次塞给人一大堆道理,管你听不听。《庄子》作者恰好相反,一次只讲一个观点,常常是一事一理,从微观和形象描述入手,极富感染力与穿透力。众所周知,庄子学派对儒家持讥讽态度。为了贬斥儒家,在《外物》篇里,作者讲了一个“儒以诗礼发冢”(盗墓)的故事,说大儒与小儒同去盗墓,大儒对进入墓穴的小儒说:“天亮了,干得如何?”小儒答:“裙子和短衣没解下来,死人口里还有珠。”大儒便说:“诗书上早说了:‘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抓着他的鬓发,按着他的胡须,你用铁锤敲他的下巴,慢慢地分开他的两颊,不要损伤了口中的珠子!”盗墓还引经据典,从诗书中找根据,这个情节,无情嘲笑了对方。作者用象征手法,指责有的儒者说得漂亮,干得卑劣,是在假借仁义以盗国害民。
窃以为,写说理文学,应该学习借鉴古代先哲的成功经验,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做到理、事、情三位一体。以形象的东西表达哲理是最高的表现艺术。我们应多作努力,以提高文章质量,无愧于前人,无愧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