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凡
八百里伏牛山连绵起伏,清清的湛河水日夜流淌。平顶山市卫东区鸿鹰街道大营社区环绕在青山绿水之中,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激励下,大营社区犹如一颗耀眼的宝石,镶嵌在中原大地上。
大营社区党委一班人脚踏实地,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唱响“围绕党建促经济,抓好经济促党建”的主旋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文明建设硕果满枝。2003年全社区完成社会总产值10092万元,人均纯收入2946元,较往年大幅度增长。过去人们一直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成为现实,而且家家户户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有的人家还购买了小汽车,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社区。
大营社区有14个居民组,总居住人口13400人,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2002年10月由原大营村改制为大营社区。谈起大营社区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还要多夸夸小康路上的扛旗人张榜。
年近古稀的张榜今年已有46年的党龄,在党委书记的位置上也干了36年。为了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张榜创业的脚步一刻也未停止过。他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是挖水渠、造良田,就是种蔬菜抓经济,使大营社区的父老乡亲有了奔头,看到了希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张榜顺应时代潮流,决定带领群众办企业,调整种植结构。
发展企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门路,谈何容易。面对困难,张榜知难而进。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带领一班人跑肿了腿,磨破了嘴。为引进技术人才,他苦口婆心,下雨天立在人家门口,任凭电闪雷鸣毫不退却。他还带领能人到外地参观学习,捕捉市场信息。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先后建起了钢圈厂、刺绣厂、电镀厂、造纸厂、化工厂,而且生意红红火火。
大营社区靠近市区,该社区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号召群众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种蔬菜。为帮助大家调整种植结构,不仅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而且由集体出资聘请技术人员,免费为群众作技术指导,此举极大地调动了菜农的积极性,近百座蔬菜日光温室一年就建起来了。从此,大营人在把新鲜的蔬菜运往市区的同时,也将大把的钞票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不少菜农说:“党员干部是俺的主心骨,政策暖人心,种菜种出金豆来。”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大营的土地渐渐被征去建工厂、盖楼房,昔日的农村已与城区紧紧连在一起。凭着天时、地利、人和,大营社区党委抓住机遇,支持和帮助群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还教育群众牺牲眼前利益,放眼长远利益,积极配合外商前来投资开发。由于条件优惠,环境良好,投资1.2亿元的豫西南最大的平顶山贸易广场;投资1000万元的豫西南最大的平顶山花卉大世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两个大市场为大营社区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干着今天,想着明天;走一步看两步,心里想着第三步”,大营社区党委在带领群众向小康目标进军时,与时俱进,颇具战略眼光。大营社区按照城市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向城市化发展,重点开发建设路两侧黄金地段,建底商楼和沿线住宅楼及相关市场,逐步规划旧城改造,以城市为依托,重点扶持发展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千方百计解决无地无业居民生活出路问题和居民低保生活问题。大力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和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活动,大搞社区建设、硬件建设,推动社区党建、经济和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先后硬化了社区主要街道,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脏乱差道路行走难问题,社区居民除边远居住户外,全部架通城市煤气管道,户户用上了生活煤气。居民集资楼全部架起煤气管道,解决了过去燃煤污染问题,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同时解决了社区群众有线电视收视问题。特别是社区服务大厅运行以来,实行社区规范化管理,严格规章制度,提高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方便了居民,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办事效率,深受居民欢迎。
风正帆悬,百舸争流,大营社区党委一班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正在开足马力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