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媒体”饭的编外人

2004-04-29 00:44王战华
市场周刊 2004年3期
关键词:撰稿人媒体信息

王战华

光阴荏苒,世界速变。

如今吃“媒体”饭的编外人多了起来。如果放在20年前真是不敢想像,但今日就连上海这座曾是计划经济堡垒的地方,也被改革浪潮推动着朝前走,不光电视、广播,还有报刊、杂志纷纷公布有奖联系方式方法,一时间,新闻事件就如信息浪潮一般地涌入大众的视线,快速、新鲜、紧急、感人和敏捷。

曾经记得,香港某报发出过一篇叫着“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的感叹文章,现在想想也真是。当我们转眼看世界,全球失业人数多多。我刚刚完成的一篇文章就是讲美国在为制造业岗位的失去,而怪罪于中国,说是偷走了他们的工作,贪图打压人民币升值。这其中的理由自然是十分荒唐的,连他们自己国家的媒体都说,美国人的收入是中国人的10倍,分明是生活质量提高了;此外,还有为大选而拉制造业的选票找中国当替罪羊,更为险恶的目的,恐怕是政治方面的,企图拖垮中国经济。记得香港“凤凰名嘴”阮次山,在刚刚受聘复旦大学时,第一课主讲的题目“美国为什么逼人民币升值”时,也是这样表示的。

这里不去谈这些,而是说工作岗位,在而今来说显得多么重要。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纠缠在一起,自然给了媒体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各地纷纷推出“4050”工程,增加就业岗位,就是为缓解社会矛盾和从安定团结的角度考虑的。我们可以感觉的是,一方面就业严峻;另一方面有实力的媒体却在不断扩张。而能够吃“媒体”饭即使做编外人又何妨?据知,许多人还有滋有味地为此生活着,甚至还声称,这样体现了自己的一种价值,一种活法。啧啧,能够如此潇洒,真是令人羡慕!

1、契机

媒体如今竞争剧烈,谁都想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独家新闻。

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记得早些年,在一份《广州日报》上,居然看到有《报料热线》,感到十分新鲜和好奇,但又感觉这是不错的主意。后来还在广州《经济快报》上,看到不但有天气预报,而且还有有关百姓生活需要关照的种种提示,诸如出行、投诉等各个方面,感到这真是为百姓服务的报纸;再后来在抢滩上海成功的《扬子晚报》上,又同样发现了“报料”这样的联系方式方法,觉得离老百姓近了。

但上海在我眼里是比较古板的,“三报两台”是长期的官方喉舌,一般百姓甭想能够往哪提供什么信息,即便提供了,也用处不大。数年前,去青浦ā?怈 见几位农民在谈,《新闻报》真是厉害,一报拆成三报了。因为那时该报所做的广告,在大街小巷遍布展开,尤其是车身上的广告,周游城郊。而据我所知,该报力经多年努力,终被《解放日报》接手。毫无疑问,改版后的《新闻晨报》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它大概是上海滩最早打出“有奖热线”的,而今刚刚创刊的《东方早报》以及《青年报》等齐有了“有奖热线”。

10。1“黄金周”前夕,居然在《新民晚报》上也看到了有奖征集新闻线索的报道,说是报酬从50元到1000元不等,于是就想入非非起来。这就是“三报两台”之一的报纸,现在居然也俯下了身子,也真是可以,这大概是改革已经冲击到了“朝南坐”人的思维了。

事实上,报料人早在外埠产生了,他们游弋于大街小巷,打探各路信息,一有发现,旋即致电媒体。记者赶紧出动,抢来热辣新闻。一些热线因此而被关心者打暴,异常烫手,这表明老百姓是欢迎的。像最近发生在上海汽车一场附近的物美超市的对奖事件,就被尤先生及时报告电视台,结果,他好象得了200元的奖励。事情是这样的:尤先生在今年6月开始在该超市遇到了发放“会员卡”之事,就顺便进行了登记。

结果看到了这样的启示:凡集分满200点的顾客,可以免费得到一辆{发票为139元}的自行车;而满100点则享受一只电熨斗{发票为69元}。而时间为9月24日至10月7日。24日上午8点,尤先生去超市一测,居然恰好为201点{每点10元,满2千元为200点}。但是他却没能得到自行车,问题是人家已经先到了。而且规定每天发放5辆自行车,电熨斗10只。次日,尤先生早上7:00便又去,结果排在15位。第四天早晨4点再去,登记号为12,他放弃了,回家。

再后来,竟然需要排队通宵才可;甚至头一天早晨排第二天的队了。尤先生一寻思:我还是“通风报信”吧。他及时将超市这种促销手段,报告了电视台,他觉得十分不妥,按理积分该有什么就取什么,而现在.....电视台得到信息,即使采写,终于引起了大众对超市有奖销售的注意。因此,他也得到了收益。假设尤先生取了自行车,最终只能以100元抛掉,他实际上已经有自行车了。

两厢比较,尤先生觉得,还是“媒体”编外人实惠,于是,他开始真真式式“编外人了。

这大概就是属于现在那种吃“媒体”的编外人生涯的起因吧!

2、回顾

实际上吃“媒体”饭的编外人的出现,并非是今日。

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的一些作家正在为走向市场而畏葸不前,而踌伫徘徊时,社会上就已经有了吃“媒体”饭的编外人。不过,那时有一个既时髦又有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称号“自由撰稿人”。

先是出现在京城,他们因为有娱乐圈朋友的信息,可抓“眼球”了。对各地媒体来说,能够有那些大牌、大腕的传闻轶事,甚至男女关系之类的,真是求之不得。在操作上,因为那时没有电脑可以使用,而传真机却帮了大忙,有的甚至一台不够,再一台,还不够,再来一台......真个是一条龙服务,发起文字来就如新华社一般地满地播洒。差不多一条新闻可以有30多个地方可以发,甚至更多。据悉,这样的“自由撰稿人”每月的私人都在万元以上,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还有一类是能够掌握经济改革信息资源的。他们通常比较早地获悉经济情报,也能够从字里行间揣摩出种种特定的意义。转型期的特点,使他们有了抓手的资源。各地的经济信息报刊,甚至常常与他们取得联系,约稿之类的事,是少不了的。而他们与上述的有一个不同点,搞娱乐新闻的除了北京本地人而外,也有不少是外地去京城“拼搏”的,而搞经济信息的,却大多是圈子里的人,他们是兼职的多。这叫“工作、扒分”两不误。

可能正因为有了如此好的经济收益,后来广州也有一女生,瞅准了此中的商机,开始开办自己的“新华社”,据可靠人士透露,她那里的年收入在10万以上,真是了得!当然,在全国各地吃“媒体”饭的编外人还有自己订了许多报纸,专门收集信息,发往各类文摘类报的,收益也是不错的。

而像上海,那时也有不同的吃“媒体”饭的人:

在浦东有一家公司,是依不同行业分别收集最新信息的,比如,他们为服装、化工、装潢等等行业,专门制作信息簿{书},然后分别出售,这对需要的企业而言,也是求之不得的。还有的人,在从事吃“媒体”饭是采取收集案件的办法,尽管文章写的好不好不重要,但是案件还是使人感兴趣的。为此,这种“自由撰稿人”便同法官和律师建立了不同的联系,对各类案件进行穷打猛追;还有的是专门搞研究分析的,这类人往往需要付出比一般人多的努力,你可以想像,能够分析研究需要比一般人超出多少努力,当然这类人往往又是有自己的追求的。

上海的一位陈姓小姐,也可以说是这样的人。她说为了文字而喜悦,为了文字而苦恼!除了写作尔外,这位陈小姐还有一项特长,就是常常去帮助别人搞电脑设计之类的。此外,还有的能够买菜烧饭烹制文章的欧阳小姐也是如此。

另外,还有些人专门收集旧报纸,经包装处理,谋取丰厚利润。他们的卖点是“你出生那天世界发生了什么?”有条小食街上的一个销售点,广告牌好酷,吸引了不少人。可以想象,这一点子是蛮有创意的哟!

.......

由于他们的存在,我们的媒体似乎有了几分精彩了。对这些“自由撰稿人”的感觉,也有责难声,说是要制止“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也有分辩说,资源共享嘛,新华社不就如此?如今,加入“多投”行列的,也已经出现许多号称著名的作家了。

3、释义

如今的媒体竞争已经是白热化了。谁都渴望能有抢眼球的“猛料”,让人读后或满心欢喜、或拍案叫绝、或义愤填膺,有麻辣烫之重味,有匪夷所思之想象。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传媒业可谓前程无量,这的确为“媒体”编外人提供了成长的空间,他们实际上不仅仅是拾漏补缺,转望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自由撰稿人”,他们的价值也许是不可限量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如今“媒体”编外人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媒体的革命已经到来?看来需要再作深层次的研究。但是,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废除了许多法律章程,讲究同世界接轨,我也曾经预言:“入世”是场革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市场经济的味道会越来越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等待、可以相信:“媒体”编外人这一行当的操持者一定会不断发展和扩张起来!

猜你喜欢
撰稿人媒体信息
How to Sell Yourself如何推销自我
订阅信息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三月
撰稿人
《粘接》杂志2015年首批特约撰稿人名单公示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