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彦士
在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当中,真正出身平民的并不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墨子就是其中一位。
台湾学者王昌祉曾将孔子与墨子作过比较,他说:孔子的性格,渔和中庸,谨慎之心,循规蹈矩,少言语,多柔和的情感,比较退让消极,不喜欢冒险,更喜欢“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的优游自得的生活。墨子的性格,显然和孔子不同。墨子喜欢活动,积极进取,感情激烈,意志刚强,望准目标,向前奋进,不怕苦干,不惜牺牲,甚而喜欢冒险,大胆尝试。有灵活的双手,有科学的头脑,更有雄辩的天才,吸引人的能力,做领袖的资格。
这正是贵族思想家与平民学者的差异。
墨子不仅在古代成为平民大众的一面旗帜,他的思想至今仍然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品与精神同样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为了更好地认识墨子,还是让我们回到那个动荡而充满活力的时代吧。
对于那个血与火的时代,司马迁曾这样概括:“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战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贪者或不厌糟糠。”(《史记·平准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社会财富极大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对财富权力的争夺以及由此造成的残酷动乱。战争使统治者“得土地之博”,而百姓则“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墨子·非攻》)。贵族们不仅生时穷奢极侈,死后也不惜“文绣,素丝,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地厚葬。这种惊心动魄的对比,必然使墨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
墨子出身工匠,从小接触到社会底层。他熟悉工艺实践,能够“须臾斫三寸之木”的增加大车载重量,甚至以高超的手艺制作过能飞的木鹰(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为宋国制造过防守武器。这种经历使他一方面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平民的疾苦有了真切的感受与认识,从而萌发出改变“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不合理现实。
为了找到改变现实的思想武器,墨子最初曾向儒学求教,据《淮南子·要略训》)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忧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被周道而用复政。”墨子之背儒立墨,一方面是因为儒家的繁琐礼仪使他不满,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急于要改变“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纂,人与人之相贼”的动乱现实,由此,墨子提出了他系统的平民政治观: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墨子·鲁问》)
墨子不仅提出了这样系统的救世主张,同时更以此为行义的大旗,带领弟子们以艰苦卓绝的行动为天下“兴利除害”。在鲁,他对穆公说及受到百姓拥护的道理;至楚,对惠王宣讲行天下之大义;于齐,驳斥太王田利攻战之非,尤其是行十日十夜至郢止楚攻宋的壮举,更是为后世展示了一位大智大勇的救世者形象。
这些传奇般的事迹与舍生取义的壮举使墨子当时就赢得了“圣人”的美誉。各国君主也纷纷向他表示敬意:楚惠王欲以书社封墨子,越王也欲“裂故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墨子”。然而这些他人求之不得的封赏,墨子鄙夷地加以斥绝,他说:“如果越王能实现我的主张,我会乐于前往,如果他仅仅是以封赏来利用我的‘义,我就成了以‘义做买卖的商人了。要卖我就在中原卖,何必跑到越国去呢?”
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使墨子成为平民百姓的一面光辉旗帜。他的学说风靡各国,他的弟子遍及天下。在《墨子》一书中我们还能身临其境一般目睹师弟子不倦行义的群像,尤其是《备梯》篇中的场景更是令人感慨唏嘘:?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于是子其哀之。乃管酒块脯,寄于大山,昧茅坐之,以樵禽子。禽之再拜而叹。
子墨子曰:“亦何欲乎?”禽之再拜再拜,曰:“敢问守道。”
弟子数年追随老师辛劳天下,师弟子形容憔悴同苦役犯人一般,然而他们不忧自己“形劳天下”的勤苦,而忧弱小国家在强国进攻面前无力自救的困境,所以弟子一再苦求老师授以防守之术。其间弟子的热切诚挚和对老师的尊崇期待,墨子对弟子的深刻理解与慈爱厚望无不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苍凉悲壮的泰山之巅这场弟子的心灵剖白,千年之后依然令人感慨不已。难怪连“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庄子也要感叹不已:“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才士也乎!”正是在这种伟大的人格感化天下,墨家弟子为行天下之大义而“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齐俗训》)。伟大领袖的精神召感与理论指导下,一个平民的“显学”威震天下。
在先秦时代墨子及其弟子的救世壮举引起了世人的由衷敬佩,今天我们仍然能从先秦典籍充满情感的记载中真切得感受到墨子舍身行义的精神:“礼乐灭息,圣人隐忧,墨术行”(《荀子·成相》)。“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翟也。”(《韩非子·显学》)“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尊师》)。又说:“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吕氏春秋·当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齐俗训》)
墨子不仅以其舍身行义的壮举感召天下,同时在探索救世主张宣传自己的“法仪”时,也在学术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清代学者俞樾曾说:“墨子达于天人之理,熟于事物之情,又深察春秋战国万余年间时势之变,欲补弊扶偏以复于古,郑重其意,反复其言,以冀世主之一听”(《墨子间诂序》)。这种理论的探讨使墨子在政治哲学建树的同时,对逻辑学也作出了特殊贡献。加上他的后学弟子多方面的实践,遂使墨家在科学、军事等诸多领域有了超越时代的贡献,《墨子》一书也成为先秦时代惟一的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
第一组:《亲士》七篇(包括本篇及《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梁启超、胡适曾以为“非墨家言,纯出伪托”(尤其认为前三篇是儒家学派著作)。虽然至今仍有人持这种看法,但许多学者认为墨子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所以受到儒家影响并不奇怪。笔者认为这一部分著作可视为墨子开宗立派初期所宣传的思想。
第二组:《尚贤上》至《非儒下》二十四篇,这一部分作为墨家中心思想以“十论”著称,是墨家作为平民学派的系统理论,这一部分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结构,即每一个思想主张都以“上”、“中”、“下”三篇的形式出现,其中上篇比较简略,而中下篇的论证较为详备。有人认为它们是“墨离为三”之后,三派弟子的记载。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据《庄子.天下》篇记载、墨家三派有严重分歧,但上、中、下三篇繁简不同(当然也有一些思想发展与论证方法的差异),却并无根本的思想歧异。因此,据笔者的推测,这是由墨子弟子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听到老师的宣讲之后,再依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整理,所以才形成这种特殊的形式。这颇有点近于释迦牟尼的弟子整理先师遗训而形成的不同著作。
第三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这一部分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最为特异,它的内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缺乏的逻辑学、科学研究成果。其中的科学技术理论有两点最为宝贵:其一是它的一些自然科学定义性的语言,其二它勾画出了堪称之为科学方法的一整套理论(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语)以及它显示出的真正科学精神。而它 的逻辑学研究成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正是这一独特内容成为近代墨学复兴的诱因,直到今天它仍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
第四组:《耕柱》到《公输》五篇。其内容除了进一步宣说墨子思想之外,还记载了墨子与弟子的许多重要言行。由于古代史料中关于墨家师弟子的资料极为罕见,这一部分文字的史科价值也就特别珍贵。著名学者孙冶让正是以这一部分资料作为主要参考,才第一次勾稽出《墨子传略》。
第五组:从《备城门》到《杂守》十一篇,为墨家军事学著作。与大多数古代军事家研究进攻为主不同,墨家从“救守”的非攻理论出发,主要研究如何帮助弱小国家抵御强敌进攻。这一部分文字由于脱误很多,给阅读、研究带来极大困难。幸运的是,由于考古代新发现的文字资料与出土文物提供了不少可以与这一部分文字印证的资料,不少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得到较为圆满的答案。
《墨子》一书虽然一部包括墨子及其弟子学术思想成果在内的百科全书,但其中的主要思想无疑是墨子的,而其后学子弟的成果也是继承先师遗产之后努力的结果。台湾学者王赞源先生结合多位学者的认识,从学术史上知识论的角度对墨子的贡献有过如下总结:他先引用韦政通先生的话,说墨子思想有几个显著的特质:行动者;离规者;苦行者;平民阶级的代言人。由于这些特质,遂组成墨子人格的独特模式。王先生认为,除了上述四项之外,还应加上哲学家、科学家、军事科学家三项,才比较完整。他将墨子与诸子比较之后认为,只有墨子的思想包括形上学(本体、目的、时空、物与力、物体运动等)和价值论(社会、政治、道德、宗教等)。我们可以说,墨子的思想系统中,有形上的信,有知识的入门,也有价值的用。以西方哲学来说,他是比较合符西方标准的哲学家;但以道德人格看,他又是道地的中国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