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乐川
从今年1月10日起,由大河报倾力打造的、省内数十位著名作家积极参与的《亮点河南/人物》栏目开始与读者见面。该栏目以当代的优秀河南人为报道对象,由省内著名作家和大河报记者共同参与创作,在报道手法上则采取文学和新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操作。迄今为止,已经推出8期,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它不仅展现了河南的亮点人物、宣传了河南的良好形象,而且在新闻文体的创新上也有开拓意义。因为这些报道大都是由记者和作家共同创作,采取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在写作方式和文体特征上,表现出了与传统人物报道的很大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在《亮点河南/人物》栏目的筹划座谈会上,作家李佩甫认为,《亮点河南/人物》所用的文体是有别于作家文体的“大河文体”;作家张宇则称其为“王钢文体的延续”;河南日报文化专刊部主任、著名记者王钢也认为它是报纸文体创新的又一尝试。按照传统的新闻文体分类法,《亮点河南/人物》确实很难归类,本文通过它和传统新闻人物报道常用文体(即人物消息、人物通讯和人物专访)的比较,来分析其独到之处,希望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品牌栏目提供一些参考。
1.与人物消息之比较。众所周知,人物消息是新闻中报道人物最常用的文体,它强调对新闻人物的动态、变化等客观情况作及时的报道。人物消息既然是消息的一种,就要遵循消息的一般写作规则,例如体制比较短小、内容新鲜及时、形式符合要求(消息通常是由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和结尾构成)等。比较起来,《亮点河南/人物》和人物通讯在文体特征上则有很大的不同。在文章篇幅上,它约占一个整版,2000字左右,有了更大的写作空间。在及时性上,它强调人物静态而非动态报道,更多表现人物的精神亮点、开掘人物的深层意蕴,是人物的另一种“新闻”。在形式上,它写作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几乎完全摆脱了消息写作形式的限制。下面就以《常香玉的二八流水垛子板》一文作简要的分析。该文约有2000字,是超常的“人物消息”了。在内容上,它通过描写常香玉戏剧人生中的动人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代豫剧大师的精神风韵。在写作形式上,它以不同的唱腔配常香玉的三句话来结束全文:“二八板——父老乡亲,我常香玉这厢有礼了”、“流水板——悠悠万事,我就是觉得戏比天大”、“垛子板——下辈子,叫我选择我还是唱戏”。它没有消息头没有导语也没有所谓的主体,却显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读起来也让人兴趣盎然。这些都体现了它和人物消息在文体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2.与人物通讯之比较。《新闻学大辞典》对人物通讯的解释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通讯体裁。在中国,人物通讯以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典型事迹为主。采写人物通讯,应注意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报道对象,注意写出人物的鲜明特点。”一般观念认为,人物通讯的特点在于:新闻性、形象性、评论性。譬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塑造出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人物高尚的革命情操。相比较而言,《亮点河南/人物》和人物通讯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注重从人的角度、通过对人的描绘来塑造人物的形象,都强调新闻人物静态而非动态状况的及时报道。在写作手法上,它们都重视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文学手法来表现和再现人物。但是,它们又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一是在写作的角度上,《亮点河南/人物》力避人物通讯为纯粹宣传人物的相对正面单一写作视角,而是通过描写不平凡人物的平凡和平凡人物的不平凡来立体地、多维度地开掘、展现人物,从而以此来展示人物的亮点。二是它几乎很少甚至根本都不进行直接评论。这些不仅使报道的真实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而且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新闻的贴近性,拉近了读者和这些亮点人物的距离,从而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例如,《李晓云的沙漠情缘》一文报道了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专家李晓云投身延津治沙开荒的感人事迹。但在写作的角度上它始终是以“广角镜”的方式对李晓云进行报道:记者眼中的李晓云、群众眼中的李晓云、李晓云眼中的李晓云。这样出现的李晓云就是立体的、多维的。比如在报道李晓云“嫁”给沙漠的原因时,她说出了令人有些惊讶却又实实在在的话:“我是个性格也很要强的人,我从事的是果树研究,果树就是我的孩子,如果看不到它们在沙地上长大成林,开花结果,我死不瞑目……17年前,我来延津除了事业,还为了逃避,对情感伤痛的逃避。”这很容易让我们感受到面前的李晓云不仅是个大写的人,而且也是个真实的人,更是个我们可敬可佩可学的亮点人物。
3.与人物专访之比较。人物专访也是我们新闻中报道人物的常用文体。它由人物访问记发展而来,是对某个人物或某个问题进行专门的访问。它具有三个“特”: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场合。所以,一方面人物专访主题比较集中,突破口较小,讲究问题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它注重谈话的实录、过程和现场的活动,而过多的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则都是与其格格不入的。相比较而言,《亮点河南/人物》则是更多地运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手法来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地表现和再现人物,报道内容也不是局限于“专”、“访”二字。譬如《申长雨——站在河南高教的高地上》一文,以舒展自由的方式描写了“三个”申长雨,作为郑州大学校长的申长雨、能够在校长和专家之间自由“切换”的申长雨、享受着温馨幸福家庭生活的申长雨。它不仅多角度地展现了人物,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叙述、描写和抒情间或出现,而这些都是人物专访所忌讳的和不能够达到的。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文体特征上,《亮点河南/人物》和其他文体有着共同的地方,又有着很大不同。它篇幅相对宏大、形式比较自由、写作手法多样、视角独特新颖、人物报道意蕴深厚,很好地实现了文学和新闻的结合,最大程度地宣传了河南的亮点人物、良好形象。但是,我们又很难按照传统新闻文体特征让其对号入座,这也可能是其新闻文体创新使然。诚如王国维所言:“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中自出新意,故往往循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此于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河报由新闻报道的需要而进行新闻体裁创新的探索就更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