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泽春
近一年来,乳品行业的第一明星非蒙牛莫属。
继其去年成功地吸引了摩根土丹利等三家海外机构的2.16亿元人民币投资后,蒙牛总裁牛根生作为惟一受邀的食品企业代表,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接着,借助中国宇航员成功登上太空,蒙牛这个“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一度被媒体热炒,而央视标王争夺战,则是其预谋已久刻意安排。如今,海外上市指日可待,更是空前增加了投资者对其的关注。
2004年,注定是蒙牛发展史上比较关键的一年。一方面,蒙牛已经做好了境外上市的各项工作,巴黎百富勤与摩根士坦利推介的蒙牛IP05月26日开始路演,蒙牛将发行占其总股本35%的新股,另一方面,蒙牛计划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
冲击领跑位置
1999年到2003年短短四年间,蒙牛的销售额已从4000多万元飞一般达到51亿多元。
“蒙牛液态奶”在同类产品中销量第一,这是2004年4月2日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的统计结果。“蒙牛液态奶”市场综合占有率、市场覆盖率也均居市场前列。
2004年,蒙牛将目标锁定在一个新的高度。
面对多方的质疑,牛根生曾经出了道填空题:蒙牛2000年销售额2.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25%,2001年8.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3%:2002年2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7%;2003年可以达到5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3%,那么,2004年应该增长多少?
AC尼尔森2004年第一季度的调查数据也表明,蒙牛液态奶在同类产品中继续保持销量第一。由于液态奶是整个乳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分,因此,蒙牛取得的这个“冠军”,可以昭示着中国乳业市场格局的势力对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蒙牛正在冲向中国乳业领跑位置。
高成长基因
尽管“伊利”与“蒙牛”两家并不诞生在同一个时代,但在过去几年的高增长故事却诠释了双方者D携带的高成长“基因”。
二十年前成立的伊利从冷饮开始做起,1997年实现了第一次辉煌。从1998年开始,伊利把目光转向了液态奶,寻找到了公司第二次高增长的突破口。也恰在这时,蒙牛诞生了。
刚刚卸任伊利副总裁的牛根生带领一班从伊利“出走”的人,共同创立了蒙牛。伊利、蒙牛依赖共同的奶源基地,有基本相同的产品结构。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蒙牛的决策者们深谙此道。在较短的时间内,蒙牛完全实现了原料、产品、市场与伊利的全方位交融。
尽管蒙牛在资产方面号称“白手起家”,但文化上却并非如此。当年,一班从伊利出来的人,不但复制伊利的业务,而且复制了伊利的企业文化。蒙牛之所以这么快取得成功,不能不说携带了伊利的基因。牛根生一直认为,蒙牛和伊利是兄弟,没有伊利就没有蒙牛的今天。
目前,蒙牛与伊利已成为内蒙古同一行业的两个著名品牌,但携带“伊利高成长”基因的蒙牛显得更加年轻气盛。颠覆“游戏规则”的危险
就在以3.1亿元夺取央视2004年度标王后,蒙牛更是豪言2004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也许蒙牛借高额的广告投入的强大攻势,能够达到其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规模。但100亿元产值的蒙牛将给其他企业带来什么?绝刘不是微笑。
液态奶产品的同质化,使行业内的强势企业不能有效建立行业壁垒。如果蒙牛没有能力迅速建立起同业进入壁垒,其投入的数亿元广告,极有可能演变成一场恶性的价格大战。其结果是投入产出比将直面下降。
而今,蒙牛乳业赴港上市如箭在弦上。巴黎百富勤与摩根土坦利推介的蒙牛IP05月26日开始路演,蒙牛将发行占其总股本35%的新股,蒙牛乳业在香港挂牌上市后,将成为近年来集资额较大的内地民营企业。蒙牛的创业者们在收获原始投资增值的前提下,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