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
党中央提出的“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国造船行业实行统筹规划”,是周恩来总理生前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这项决策在实施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曲折。
40多年来,虽然有不同的进展,但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低水平的重复扩张,过分注重简单量能的增加,产业集中度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区域和专业化协作的跨行业高效市场配套协作体系没有建立;“小而全”低效率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没有根本的转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行业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职能有待继续落实;基础管理仍然比较薄弱,以至造成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与日本、韩国造船业相比,差距甚大等状况。
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真解决。
2002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大连船舶工业时指出:“造船行业是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我们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要利用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从改组、改造及管理等各方面下功夫,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使我国造船业更上一个层次,扩大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中央领导对船舶工业大发展的多次批示也指出:我们要创建第一流的造船大国、强国。
我国船舶工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中国船舶工业应以加入WTO为契机,抓住新的机遇,放眼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苦练内功,协力创新,“做大、做强”中国船舶工业。所谓“做大”就是要把产业规模做大、船舶产量做大、市场占有率做大、经济效益做大,就是要将进出口贸易的数量规模提升到与名列世界第一、第二位的国家(日本、韩国)相当量级;所谓“做强”,则是要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整体提高我国船舶行业的内在素质和竞争优势,在技术含量上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争创一流,要高起点、高层次、宽领域地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市场制高点。
在实现“做大”、“做强”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强调“做实”、“做精”。所谓“做实”,就是要真抓实干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实事求是地落实好每一个项目,稳中求胜,打好“做大”的基础;所谓“做精”,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好产业规模,增大船舶产品和配套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在国际市场上打出品牌,全面提高产品的“国产化”率,以最大效益为“做强”铺平道路。我们要在“做实”、“做精”中去谋求“做大”、“做强”。研究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必须将我们的现实状况摆进世界经济发展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中去考虑。
中国造船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的造船总量已占世界造船总量的10.6%,居世界第3位;日、韩占世界造船总量的70%,居世界第一、第二位。我们的目标是:在战略机遇期内(2020年)造船总量达到占世界造船总量的30%以上。但是,在当今世界综合造船能力存在周期性的大量过剩的情况下,我们应冷静的思考,弄清中国造船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方向,明确阶段性宏观、微观目标,对中国造船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从世界造船竞争格局的演变看,进入新世纪,世界造船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日本、韩国、欧美和中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欧美造船业继续萎缩;韩国造船业壮大迅速,已经在世纪之交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中国造船业正在迅速崛起,在世界造船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国船舶工业所具有的综合比较优势,使中国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造船王国。从产业发展周期看,我国船舶工业已经进入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正推动着世界造船竞争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
我国船舶工业要实现“做大”、“做强”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规划和发展,提高船舶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首先,必须重视大、中、小的协调,促進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目前,我国制造业已构成了较完善的体系,这使得每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容易得到上下游产业的支持,容易形成产业的聚集效益。船舶是一种特殊产品,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形成产业链的特性。因此,我们要树立造船与航运、配套及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观念,促进行业间和企业间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互促互动、协调发展”,完善船舶工业高度军民结合型产业的建设;要摒弃“只要设施、能力上去了,市场份额就自然会提高”的思想。我们要规划和建设好每一个大型造船基地,注重专业化协作体系的构建,优化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推动大型造船企业与中小船厂、中央企业与地方船厂、造船企业与配套企业以及上、下游产业和企业、厂家的协调发展。面对世界造船市场,统筹规划,建立统一战略联盟,形成国家级团队,参与世界竞争。
其次,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特别重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交流,大搞科技创新,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工作统筹协调好。要注重运用高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和提升船舶产业实力,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尽快在船舶工业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厂、院、所联合以及制造方、船东和船级社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快建立有效的成果扩散机制和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良性科技投入机制,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使我国船舶工业的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
第三,必须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国产化”进程。根据欧洲船用设备协会对21种船型的统计分析,从船舶价值的构成来看,原材料及物资消耗约占27%,船用机电设备约占43%,而船舶制造总装价值仅占30%。这表明,当今船舶设备的价值占全船价值的比例约为35~50%。面对世界船舶配套产品的发展趋势,发展船舶工业配套业,一定要突破传统“国产化”概念的束缚,以“本土化”扩充“国产化”的内涵。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外资投向,规范市场准入,从能够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环节入手,加快形成和提高竞争优势,占据国际产业价值链条的重要环节,并带动整个船舶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需要的是各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精良,能够支撑起一个造船大国的造船人才队伍。
第五,必须切实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一定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集约化增长的道路,牢牢地把船舶工业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放在提高产业素质、经济效益和效率的基础之上,并以谋求世界造船行业的平均(或高于)利润作为检验我们真抓实干的根本。
我们坚信,有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怀,有政府各部门以及航运、船检和有关各界的支持,中国船舶工业全体职工必将会以更开放的姿态,奋发图强,以更完善的设计和更好的建造质量、更高的生产效率来求得自身的新发展。我们坚信,中国一定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造船大国和强国;我们深信,中国造船人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奋斗,一定能把中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