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伟:后大盘时代的悍将

2004-04-29 13:11
英才 2004年8期
关键词:运营商土地

语 泽

当数十万平米的大盘已经提不起人们兴趣的时候,后大盘时代渐渐来临,而万柳集团想要充当的城市运营商角色,似乎要想替代开发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力悍将。

“那么浩大的一个工程,集规划、设计、建设、金融于一体,耗资150亿美元呢,光靠一个城市重建局来完成!”刚考察回来后的王永伟向记者描述着自己的美国之行,在平缓的语调中,自有一种激情在言语之间涌动。

他所说的是美国波士顿城市重建局对一个老城区的改造,这项大工程包括购买老城的土地,拆迁住房,建设两条地下高速公路,建设地上人文园林……而作为坐拥有数十亿资产的万柳集团总经理的王永伟,正希望扮演着以上的角色,他告诉记者:万柳集团希望在未来几年内,通过一些资本手腕整合上百亿的资金链,成为资本雄厚的城市运营商。

相对北京其他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万柳集团起步较晚,甚至体质单薄,最初只有一纸土地授权以及400万元启动资金。但当曾经作为国企主流的“大开发”或者“一开发”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万柳却逐渐的发展壮大。

当数十万平米的大盘已经提不起人们兴趣的时候,后大盘时代渐渐来临,而万柳集团想要充当的城市运营商角色,似乎要想替代开发商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力悍将。

沙漠下的金子

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晋国的王子遭到驱逐,他与他的追随者流亡异乡。一天,他走到五鹿这个地方的时候,饥饿难耐,便走到路边向一位农民乞讨食物,农民拿起一块黄土告诉他:长期干旱,已多年绝产,你拿着这块黄土吧。王子遭到了羞辱,大怒,正要斥责农民,一位大臣阻拦住他,告诉他:有了这块土就有了王位和社稷,你应该拜谢……

历来土地就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有土地就有了一切。而对于房地产商来说,土地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资源。

王永伟或许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家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总经理,但他却早已选择了土地——“我上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沙漠,觉得沙漠太壮观了,它如此神秘,似乎埋藏了许多未知的文明和宝藏;另一方面,沙漠又正侵蚀人类的生存空间,所以我立志想去治理沙漠。我觉得征服沙漠会很有成就感,那时填的所有志愿都和沙漠有关系。”

中国农业大学毕业之后,王永伟想去支边,但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能去成。留在北京,王永伟有三个选择,一是到农业部工作,二是回家乡宁波新闻中心,三是到海淀乡万柳工程筹备办公室。前两个选择一个体面,一个薪酬高,可是王永伟还是选择了第三份工作,因为在他看来那里才能让他真正有用武之地。

大学三年级时,王永伟曾到海淀乡讲课,当时海淀乡的领导与他谈的最多的就是海淀乡的发展:为什么这么好的地段却不能开发?万柳不仅靠近中关村,有中关村后花园之称,成为北四环附近最适宜居住和工作的区域,而且万柳拥有大面积的绿地,在北京这座高楼林立的大都市,的确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资源。

想开发万柳也并不容易,万柳地区大部分为农业用地,开发需要维持绿化隔离带,保护颐和园文化遗产,注意附近军用机场的安全,因此开发万柳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万柳需要改造。当时的海淀乡可以说是北京边缘的沙漠。虽然紧靠中关村,但由于缺乏管理,农民在自家用地上私搭乱盖,以出租的形式谋取利润。而这种窝棚区又成为盗版光盘、假冒伪劣商品的最佳仓库。无序的管理,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外地人口与当地人口比例达10:1,这又给当地的治安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改造需要钱,开发万柳当时的测算总共需要60亿经费,可政府出不起这笔钱。于是,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首先是对我们这些人的能力不信任,筹备小组5个人,没有一人有正式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其次是对资金方面的担忧,政府只有400万,从哪里搞到数十亿经费。再次,当时北京市领导更换,对于政策解读可能不同,存在政策上的风险。”

当时为了能够跑下来万柳项目,每天早上王永伟7点准时出发,在各个部委没有上班的时候,王永伟已经在办公室外等候;每天深夜,在自制的制图桌前,王永伟还要揣摩图纸的细节。而用王的话说:当时有那么一股子激情在支撑着自己。

“我当时想:如果三年之内,把万柳做起来,那么对我的人生来说,会有一个好的起点,而且这么大的一个项目,我会和方方面面打交道,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个部门,对我的锻炼很大。”

不知是因为幸运,还是因为天道酬勤,最终,对万柳的开发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

万柳催生悍将

采访整个过程,王永伟声音一直很轻,语调也没有什么抑扬顿挫,更没有什么表情。这似乎与他说的激情并不相称。然而,如果你了解到万柳的整个开发过程,会发现王永伟的热情已变为对万柳开发的每个细节的思考。

“1997年公司成立以后,和我们谈合作的多了,先后有300多个开发商来谈。我们没有做过,只能先听人家的,后来才慢慢形成了自己开发的理念。”

谈到万柳规划理念的形成,王永伟并不避讳自己当初的“偷艺”。除了与开发商见面,王永伟还先后拜访了北京各大设计院、规划局、建委的专家,包括清华大学的吴良镛院士,从众多知名专家的建议中,王永伟组合出自己的万柳规划方案:

“首先,开发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北京这块完整的绿地,所以我们把四分之三的土地留出来,只用四分之一的土地开发,保留下来的就是靠近颐和园的高尔夫球场这块。住宅主要集中在南边开发,这样既和历史的东西相符,也能给当地老百姓经济上的回报。”

对于开发商的选择,万柳在开发之初就制定了三个条件:第一,这家公司要有实力;第二,公司要有很好的开发业绩;第三,开发理念要接近。

为了最后一个条件,王永伟舍弃了很多机会。当时,万科、万通都曾找过万柳,希望能够全部拿下这块土地,但是因为对于土地的认识、价格等理念的不相符,最终没能合作成功。

“我们当时怕控制力不够,因为我们毕竟还要对当地老百姓负责。我不知道他们能做成什么样子,我们既定的是分期开发、分模式开发,自己定的目标8—10年完成,分三步走,三种模式。”

他所提到的三步走、三种模式,可以说是万柳开发的经验总结:

第一步:出让土地模式,获得资金;

第二步:合作开发模式,增加自己的利润率,并积累一部分经验;

第三步:自营开发模式,人财物自主,获得全部利润。

万柳的这种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了几乎以土地为惟一资源的万柳集团的利润率,并保证了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利益最大化。

为了能得到土地的最高价值,万柳的第一块开发选择了光大作为合作伙伴,于是便有了以后的光大花园。

在光大花园的开发中,值得一提的是:光大当时以熟地的价格接受了万柳尚未拆迁的生地。这就意味着,与光大花园比邻的苏州公寓卖5000元的价格,光大就要卖7000才能获得利润。为此,王永伟与光大达成协议,除了按时拆迁,还要保证,如果光大花园没有卖到7000元的价位,万柳要补偿余额。

事情最后却进展的异常顺利,除了万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之外,运气也帮了王永伟一把,他从中逐渐找到了城市运营商的感觉。

“那是大气候很好,经过了1997年的调整,1998年正好赶上全国住房改革,整个房地产开始起飞。当时的市场有点供不应求的感觉,集团利用这个最后的机会进行购买。光大花园不到一年就几乎全部卖完,最后均价7000以上。”

后大盘时代

对万柳这种大型综合工程,王永伟认为需要有一个机构来担当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

“这个中介需要比政府考虑更多的经济效益,要比企业考虑更多的社会效益,要替政府分担社会的责任,同时也要通过政府拿到一些优惠。这不是以牺牲经济效益为前提,也不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前提。他是一个结合体,考虑的问题比纯企业和纯政府都要多,管的范围要宽。这样的城市运营商国内有,但不多,成功的则更少。”

据统计,全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近3万家,但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运营商,只有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北京地区,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扮演起城市运营商的角色。业界人士预计,2004年在一些超大型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城市,政府会加大力度,全面介入开发房地产。一方面政府会从政策规范的角度介入房地产开发,比如加强对于土地的控制;另一方面,超大型房地产企业会主动与本地政府联手。随着地产品牌企业加紧向全国扩张步伐,地域板块间的差异化竞争也愈发激烈,城市运营由此成为许多城市谋求快速发展的策略。

万柳地区的项目,大部分封顶80%就已经卖出去了,而这与万柳集团的整个调配运作不无关系。

“比如,30米以上的道路,规划中应该政府去建的,但是万柳区域内45米、50米的道路,都是我自己做的。这也有好处,我能够保证我的工期,同时这种交通设施的建设带来的地价上涨,与修路的投资相比,我们还是有利可图的。”

除此之外,万柳还计划在该地区引进北大附中,建设体育中心、医院、派出所、邮局等一般开发商不会去做的配套工程。这同时也解决了某些拆迁原住民的就业问题,同时获得了一部分后续收益。

大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拆迁必不可少。万柳这样大型的项目,占用了很多农业用地,除了拆迁,同时又面临着一个农民失去土地的问题。如何让失去土地的农民获得更好的生活,成了万柳作为城市运营商最难缠的问题。

在万柳未开发前,农民依靠出租临时房屋,获得了不少的收入,当地曾经流行一句话:“养个儿子,不如搭个棚子”。海淀乡万泉村是有名的亿元村,每年村里生产总值上亿元,无须拆迁,村民的生活也非常好。

由于城郊人口素质较低,同时又有八旗子弟的习气,对于工作非常挑剔,解决当地老百姓安居乐业问题成了对王永伟的最大挑战。

万柳首先进行了一系列股份制改造,成立集团公司,按照农民的土地多少,加入公社大队时间长短等项细则,按比例分配股份,万柳集团依靠改造绿地建设的高尔夫球场、Shopingmall、底商、写字楼等物业的收入,作为分红的来源,保障了当地农民的生活。

“每年产生6000—7000万的净现金流,一方面,我们按股分红,按照整体产生效益核算,让万柳成为公众公司,但是股份不允许随便转让;另一方面,我们吸纳一部分愿意就业的村民成为万柳的职工,给予较高的工资待遇。这样就解决了村民和万柳开发利益冲突的问题,所有的人都可以吸纳到万柳,既可以是股东,也可以作为职工,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说明了集体资产归谁所有的问题。”

万柳地区开发完成,让万柳集团获得了雄厚的实力。作为城市运营商,万柳集团还面临走出万柳地区的问题,但是摆在王永伟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是:走出万柳地区的万柳集团,怎样运作土地,怎样整合政府与市场两种资源,成为更具实力的开发企业?从这一点看来,万柳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

王永伟直面四大难题

如何运作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

怎么解决行政干预较多的问题?

王永伟: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审批程序会比较多,存在决策不专业性的问题。有时会有一些权力空缺,不负责任的情况,但有时也会出现过分主张的情况,这是一个矛盾体。

从万柳集团来说,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充分沟通,特别是开会之前的沟通。如果会前不进行沟通,会上将什么都说不清楚,甚至长时期拖延下去。而会前沟通后,可能一个小时的会议上就能达成共识。

怎么解决资金吃紧的问题?

王永伟:可以采取出让土地获得开发资金,然后再合作开发,最后独立开发的渐进步骤来进行发展,开发进程一定要清晰。

我们也有资金紧张的情况,比如四环路建设的时候,四环路两边50米都要拆掉,一下子好几个亿的资金缺口,政府也充分考虑我们的困难,给我们一年期专项贷款1.5亿,到期我们资金也正好运转回来,随时调整资金流非常重要。另外,对于政策解读要注意,再有就是对于银行要保持良好信誉。

怎么解决人浮于事及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

王永伟:社会人才对于国有企业不适应,主要在于国有企业工资、审批程序等诸多环节的不规范。

但是人员不流动,企业做下去就缺乏激情。我之前几个总经理,没有开除过一个人,但我来之后,遣散了若干人,这样做对某些人会造成损失,但是企业有了正常的人员流动,才会健康。

怎么解决土地稀缺性的问题?

王永伟:现在我们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为此我们做过一些准备,万柳参与了圆明园,颐和园周边其他地区的改造,都是以入股形式进行的。我们资金问题解决之后,走拍卖获得土地的路子也没问题,我还可以收购那些资金流被掐断的企业的土地,另外,还可以在北京以外的二线城市做一些开发。

除了万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之外,运气也帮了王永伟一把,他从中逐渐找到了城市运营商的感觉。

猜你喜欢
运营商土地
我爱这土地
“土地托管”让荒芜土地绿起来
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三大运营商换帅
分土地
与OTT竞合 运营商涅磐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