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涛:风沙吹不去她的信念

2004-04-29 00:44:03思治权折培林
决策与信息 2004年8期
关键词:榆林治沙课题

思治权 折培林

“风吹黄沙难睁眼,糠菜当粮吃不饱”。每当翻起这张“老照片”,王静涛的心就像被风沙吹打般刺痛。

1965年1月,王静涛响应党的“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告别父母,登上了北京开往陕北的大轿车。

王静涛被分配到陕西榆林地区林业局工作,整天跟着治沙规划队下乡。已是初春时节,但毛乌素沙漠一下子来了寒潮。王静涛穿着棉袄棉裤,还是被冻得发抖,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制定《靖定风沙滩地农田防护林建设规划》期间,王静涛整天拿着罗盘和测杆在沙滩上跑来跑去。由于吃不好饭,她的身体变得很虚弱。一天,她正工作时,突然眼前一黑,晕倒在地。幸亏一位农民发现了她:“你们这个公家女子昏过去了!”同志们赶忙跑过去把她背起来,找人抢救。过了一会儿,王静涛醒了,可怎么也不肯回去,硬是要继续干下去。

农村社教活动开展以后,王静涛第一个报名去榆林县安崖乡高沙峁村蹲点。由于连年大旱,当年庄稼几乎绝收,许多人家连糠菜也吃不上。但王静涛始终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次,一位老大娘偷偷塞给她一个煮土豆。直到现在,她提起这件事依然十分激动:“知道吗,在当时,这一个土豆完全可以救一条人命!”1976年1月,王静涛被调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她同所里30多名男同志一起开进榆林城西的沙窝子里,住进简易帐篷,挥锹挖土,全程参加了建所劳动。榆林城西沙区的第一条马路、第一间平房、第一幢楼,都凝结着她的汗水,难怪她对这方热土如此挚爱。

王静涛一直安守清贫。一间20平方米的宿舍兼办公室,除了一张简易的架子床和用了多年的被褥、一台电视机、一张办公桌外,其余的全部家当是几柜子的书籍资料。来陕西之前,王静涛在北京西山林场工作,被单位评为二级工人,36.48元的月工资拿了几十年,直到1984年被转为干部,才增加了工资。在治沙所里,她年龄最大、工龄最长,但论经济实力,她倒数第一。王静涛很平静:“生活的质量不在钱多钱少,人生的乐趣不在吃好穿好,能为社会做点事,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榆林以沙害为最,也因治沙而闻名。对于王静涛来说,是艰苦的环境吸引了她,又是绿色的希望留住了她。

处在治沙第一线的治沙所,王静涛与同志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茫茫沙海钻研课题,搞试验,推出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治沙专家,但人们谁也不会忘记王静涛这位“无名英雄”。

由于王静涛在大学学的是精密仪表专业,她虽然参加过科学试验,有过治沙造林的亲身经历,但在人才荟萃的研究所里,她要独立完成科研项目总感力不从心。于是她选择了“谁也离不开,但谁也不愿干”的工作——搜集整理科技档案。王静涛不分昼夜,独自一人搜集整理了建所以来的各类科技档案,建起了资料齐全、条理规范的科技档案室。

王静涛爱学习是所里出了名的。她结合工作实践撰写的论文《对科技档案所创经济效益的量化初探》入选《当代中国档案文库》,《治沙特色档案的形成与利用》等文章被发表在《陕西档案》等刊物上,收入《科技成果汇编》。她为治沙所45项课题验收鉴定提供了符合要求的科技档案。由于在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中做出突出贡献,她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为了让一线同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治沙研究,王静涛几乎承担了课题研究以外的所有工作。她当过秘书、工会主席,搞过计划生育工作,不论干什么,样样出色,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经常有人问王静涛:“您20多岁就从北京来到西部这么艰苦的地区,如今已是60岁的人了,您对当时的选择后悔过吗?”

王静涛沉默片刻说:“看着榆林一天天绿起来,一天天美起来,我心里真是高兴。”

猜你喜欢
榆林治沙课题
榆林感怀
公民与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56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走榆林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绿色中国(2019年14期)2019-11-26 07:11:36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林业(2019年4期)2019-10-08 07:19:48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甘肃林业(2019年4期)2019-10-08 07:19:46
榆林力量
——为榆林抗洪救灾而作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