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华
若干年前,我从遥远的河北跑到长春来上大学,发现食堂里居然总是有大米饭供应。在我们老家,大米是稀罕物。于是每天都打米饭来吃,吃了一个月,便觉胃酸,看到大米顿时浑身无力,好像马上就要虚脱。忽然想 食堂角落里有一个窗口卖馒头和花卷,像是找到救星一样,急忙跑到那里,却发现前面已经排了好长的队伍。原来,他们都是来自河北、山东和河南一带的学生,和我一样,是吃面食长大的。离开面食,便如鱼离水。尽管食堂里的馒头让人不敢恭维,但总聊胜于无。到现在,我已经在东北居住了10年有余,仍时常到市场上买几个馒头尝鲜,雪白、暄腾,咬上一口,亲切无比。
由于地域差异,每个地方的人在饮食上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他自己那个地方的烙印。对某一种食物的偏好,也就成了他自身的符号。这是胎里带来的,一辈子也难以改变。有句话叫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就是描述我国一些地方的饮食特征。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线条的概括。我老家在河北,吃东西是真咸,就连瓜子都要用盐炒,老婆跟我回老家过年,吃了几个瓜子,把她呛得直咳嗽。我的山西朋友到饭店里吃饭,先倒了一杯醋,咕咚咕咚喝下去。酸得他龇牙咧嘴,但是看上去很有快感,酸得真快乐。我弟弟在海口读大学,给我来信说,南方人真怪,包子馅竟然是用白糖裹的,多腻啊!不过,像我这样酷爱葱姜大蒜的人,也许同样招南方人讨厌。没办法,这就是差异。不仅如此,就连有着同样爱好的地方,也有微小的差别。四川、湖南、贵州人都爱吃辣,但四川是麻辣、贵州是酸辣、湖南人则是干辣,一把辣椒放在嘴里,三下五除二就嚼下去,他们会觉得四川的麻辣过于矫饰,而四川人则认为湖南人只知道吃,不知道品,麻辣里有香味,可惜其他地方的人品不出来。
其实,除了我国的大西南,还有两个地方的人也爱吃辣,那就是陕西和东北的延边地区。陕西有一种著名的食品——油泼辣子。捞一碗面条,把刚刚炸好的辣椒油浇上去,“呲啦”——动感十足!吃起来又香又辣,满头大汗。延边人中则普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湖南人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延边人辣不怕”,把自己与盛名之下的辣椒之乡相提并论,在别人眼里也许只是一厢情愿,但延边人很看重这种对比。因为,嗜辣是他们身上一个浓重的记号。记号的缺失会使整体形象都受到损伤。
各个地方的人,对饮食的这种偏执来自于他们的胃,因为什么样的粮食创造什么样的胃;但同时,他们内心深处的自爱一样在起着作用。他们愿意以自己的姿态和别人区别开来。
我有一友,出生并成长于内蒙古一个贫寒的牧民家庭,现在是一所大学教授。每每聚会,他一定会点一盘烧鸡放在面前。不过,吃不了几口,他便没胃口。但到了下次,他依然要乐此不疲地点上一盘。究其原因,却原来他自小挨饿,烧鸡是逢年过节时才可享受到的美味,久而久之,形成了条件反射。朋友的这种偏执完全是心理上的依赖,他的喜好是记录着一个时代的辛酸,仿佛心上的疤,摸一摸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