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坍塌或者屹立

2004-04-29 00:44
广州文艺 2004年8期
关键词:世界

于 晨

曾经,我们无比地接近天堂。

那个时候,人们同样栉风沐雨,同样素服简餐;那个时候,人们彼此心有灵犀,彼此信任依赖;那个时候的“人类”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性类别,在逼近伊甸园的进程中凝聚成空前绝后的利益共同体。我想像不出那座通天塔的巍峨绝伦,正如我想象不出先民们众志成城的干天豪情,驯服了飞禽走兽,勘遍了江河大地,对天空的景仰便不再表现为谦卑的匍匐,代之而起的是人声鼎沸的工地上一寸寸崛起的攀天巨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所有的憧憬目标一致。然后上帝微笑,送给了人类最后一件礼物——语言,纷繁而隔膜的语言,猜忌的厚墙从此将生命割裂成孤独的个体,而巴比伦塔,则注定就此湮没在历史渐积渐厚的尘埃中,破败到模糊于后世对巴比伦空中花园的空洞惊叹。

我是站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想起这个在西方流传甚广的故事。每有车驶过,脚下的桥体就不易觉察却又确凿无误地共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我知道出现在我叙述中的大桥,将不再重复向来如此的固若金汤,或许我真的更倾向于保留一些莫名的感觉。朋友善意地提醒我戴上眼镜,可以更好地欣赏“长河落日圆”,我却固执地一言不发,极目处水天一色,薄薄的灰蒸腾而上,一丝一缕地纠结着慵懒的残霞,淡淡洇润开去,“已是黄昏独自愁”的暧昧。正是在朋友困惑的目光里,我看清了通天塔的落寞,当以语言为标志的生存背景不可通约,上帝才真的打碎了塑造每个个体的模子,进入他人的世界从此艰难。

时空交错,扭曲,被打碎,又再拼贴,重心已无处可寻,焦点亦失去意义,每一颗心都在偏左的方向上跳动得焦躁而喧嚣。是什么阻止了我们加速坠入广袤而永恒的虚无?怕也只是对自己脚下那点坚实的非理性信仰了,就像当日比干剖心后,只要没有谁点破,他就可以步态从容地照常行走。“偏见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合理的看法是,我们应该承认,偏见才是我们进入世界、认识世界的惟一有效角度。”我在晚些时候读到敬文东的《认识诗歌》,

恍然理解了诗人为何要放纵语言的舞蹈。因为纯粹,所以偏执,正如内在的光亮必然需要外在的黑暗先行打底,想描述世界的人们也必然需要一个借以开始的参照点。作家们系统化知识化的偏见,无疑是他们笔下世界的混沌状态,便是谦虚谨慎如沈从文者,身后拙朴的墓石上尚且留下“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大气隐然的,俱是蓄势待发的自信。

当人们对通天塔有了各自公理般先验式的论断后,荒芜势不可免,或者坍塌,或者屹立,不再大同的世界总得有个方向。

信息时代的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构建“平台”,纷繁的个性潮水般汹涌四溢,以迥异于塔的形式席卷一切。然而在BBS上看得久了,慢慢竟会习惯群起而攻之的口水泛滥战,而通常祭出的不外乎爱国等道德大旗,不能不让人联想起被礼乐仁义驯化了数千年的泱泱古国,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群体的压倒性优势在这里表现得触目惊心。忽然就想起大学里的某一次读书课,评的是曹禺的名作《雷雨》。说实在的,谁也没有想到蘩漪会成为那次争论的风暴眼,毕竟自“五四”而下,反封建反压迫的思想解放,已然在那个女人最“雷雨”的性格里得到了理所当然的承认。当然,我们将会很快意识到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就有了一个马来西亚留学生的激烈抨击,倘真的从家族利益的角度看过去,蘩漪的任性和不负责任倒也委实可恶。结果自然不了了之,虽然有表面的真理越辩越明,其实却谁也不能说服谁,毕竟抽离了具体的个人,更大的偏见萌芽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人文环境,意识形态的抗争,激化了到最后,怕也就是风靡一时的概念名词“文明的冲突”。

当年读《罪与罚》,整本书的压抑乖戾也比不上那段犯罪理论让人冷汗发背:“第一类人永远是现代的主人,而第二类人则永远是未来的主人。第一类人保持这个世界,增加他们的数目;而第二类人推进这个世界,引导它走向目标。”如此则绝大部分人成了“虱子”,可以被随意践踏于泥泞之中,纵使呼号遍野,也不过是美丽新世界前微不足道甚或必不可少的祭品。而这第二类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其所有的判断仅仅是基于他们的偏见,基于他们自我加冕并强加于人的先天完美性。《约翰福音》里的耶稣尚且慎言“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而这第二类的执法者却俨然以上帝自诩,拥有了把一切异见者踩在脚下的权柄。

偏见的无所畏惧注定它们会以疯狂的速度膨胀,继而以宇宙黑洞般的骇人胃口吞噬一切,物质被越来越不加选择地裹挟,覆于那用以立锥的一点固执信仰上,终于有一天压强所向披靡而虚空顿现,坍塌无法挽回。希特勒的“种族优劣论”,便是在自以为重建通天塔的过程中直堕地府,无数血肉之躯的湮灭,无数精致灵魂的委顿。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艾略特的呐喊在尸山血海上轰鸣,痛彻心扉的悲凉。有人考证法西斯的源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束棒”,一言不合即以大棒改造之,偏见之惊悚,大抵如斯。

金庸的小说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侠客要为民除害,走投无路的恶人歇斯底里地大叫:你们谁没有杀过人?你们谁有资格审判我?细细思量,实在可以泛化为经典的生存寓言,掩卷凝神便又恍然听到上帝的谆谆教诲:“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多么精辟的一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真正敢于宣称良心清白的非圣即贤。于是深切感悟到《罪与罚》里核心诘问的摧毁性力量:你如何知道自己不同样是一只“虱子”?正是基于对偏见的本能反思,主人公从杀人前的准备便开始接受良心的谴责,便开始了他内敛着生命张力的赎罪过程。

从《俄狄普斯王》的善与恶的斗争,到《安提戈涅》的善与善的两难,古希腊悲剧发掘了生命最初的悖论,是遵从世俗层面的城邦法律,听任哥哥暴尸荒野,抑或是听从灵魂层面的道德律令,让兄长入土为安?戏剧无法为人们提供惟一正确的答案,它只能最终假安提戈涅之口说出,总会有人站在自己这一边。是的,再也不会有通天塔了,除了指向天堂的每个方向都有其合理性,均衡的张力彼此制约,达成某种微妙的临界状态,而人类的标尺籍此永恒屹立。

朋友聊起在北京一年多的工作,神色间满是淡淡的无奈,他说在外面混的人渣和人瑞一样多,何去何从确实是在挑战自己的判断力。忽然就想起电影《甘地传》,当有人恍然大悟说出罢工一词时,甘地温和地纠正说他们只是祈祷,当然,祈祷时是无法工作的。很喜欢当时圣雄脸上的笑容,把分明矛盾的敦厚和机敏调和得恰到好处,这种貌似蠢钝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原来并不只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力量,当敌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么坚持你的原则吧,把右脸也伸出去,感动他。渐进主义的改良是最容易被人诟病的,然而只有那些偏执自己,知道从来没有改变过脚下的位置,而周围判断力所及的一切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逐渐形成众星拱月的辐射状,而每一个辐射点,又将成为另一张网的中点。

而以命运为题的诗,最切中肯綮的也不过一个字:网。

猜你喜欢
世界
多么美好的世界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彩世界
给你一个甜蜜的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世界因创意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