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成 瑞 雪
2004年4月23日,山东烟台市福山区一普通的居民住宅里,21名聋哑儿童手捧鲜花、巧克力、奖状、手帕和金牌,围着一位叫孙丽的妇女,齐声喊道:“妈妈,我爱你!”那一声声稚气的呼唤,让孙丽热泪横流……
这是一个杜鹃啼血的母爱故事,这是一段凿开心灵“隧道”的生命之歌。
烛光摇曳:聋儿终于感受到声波
今年35岁的孙丽原是山东烟台市一家制药厂的职工,1992年与建筑设计师王世国喜结良缘。次年12月29日,他们的爱子王永鑫呱呱坠地。当孩子满周岁时,始终“金口难开”。一检查,得知儿子“双耳听力严重受损,均在90分贝以上,属重度耳聋。”孙丽总算明白了“孩子不说话是因为他听不见啊!”
为了让儿子早日康复,孙丽请医生给孩子配了助听器,又带儿子参加了一个“聋哑儿培训班”。为了抓住时机让儿子早日开口讲话,孙丽干脆痛下决心将工作辞掉,和儿子一起就读“培训班”,母子俩成了“同学”。课堂上,2岁的小永鑫是最小的学生,27岁的孙丽是“班长”,通过三个月的勤学苦练,孙丽掌握了许多教聋哑儿发音的知识和方法。她自制一块小黑板,白天按时“上课”,晚上就在临时租住的小屋里和儿子无声地“对话”。
日子周而复始,孙丽用手势和语言与儿子“交流”。一晃两年过去了,4岁的儿子仍然不语,睁着一双大眼睛茫然地看世界,孙丽心急如焚。
“他为什么不学着说话?难道儿子感受不到声音?”一个硕大的问号始终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一天,社区停电,孙丽买了支蜡烛照明,一阵风吹来,蜡烛熄灭了。孙丽的眼睛突然一亮:她清楚地看到,蜡烛在熄灭的过程中,垂直燃烧的火苗被风吹成了45度的角度———是风的力量倾斜了烛光。那一刻,孙丽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过去儿子学语也张嘴,但可能并没有用气流发音,他张嘴或许只是“静音”。
从此,每当万家灯火时,孙丽的家漆黑一片。她拉灭电灯,点燃一支支蜡烛。当她讲话时,气流吹得烛光不停晃动———让聋儿感觉到具体的声波振动。孙丽还将儿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结上,让儿子感受到发音带来的振动。
在孙丽千百次的“演示”下,在视觉、触觉和助听器辅助的听觉作用下,她的聋儿偶尔也有气流发出,但更多的时候,他的目光只是好奇地盯着倾斜的烛光,眨着眼睛,但却没有发出声音。
蜡烛燃了灭,灭了又燃。跳跃的烛光伴随母子俩过了一年。孙丽累得声音嘶哑,口干舌燥,嘴皮磨破了一层又一层,咳嗽时带着血迹,体重一下子减了30多斤。看着儿子始终吐不出一个字,她的眼泪常常和蜡烛油一起无声地流淌。
1999年3月26日,孙丽带着6岁的聋哑儿去菜市场买菜。为了救治残疾儿子,家里早已捉襟见肘,每日买些发黄的菜叶煮着吃。这天春光明媚,好动的儿子将自行车上的蔬菜掉到路旁的污水沟里。孙丽一时气恼,抬手扇了他一耳光:“这可是咱全家中午的下饭菜呀,你怎么弄进污水沟啊?”受了委屈的聋哑儿“哇哇”嚎啕起来,断断续续地叫道:“别……别……打!”
孙丽当时愣住了!她以为自己听错了,大声对儿子问道:“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妈、妈……”孩子揉着眼睛,抽噎着。
尽管声音很低,甚至还有些含混不清,但对孙丽来说犹如一声惊雷,许久才反应过来。“我儿子会讲话啦!我儿子会讲话啦!”孙丽一把抱起孩子,哭啊,笑啊,喜极而泣!母子二人发疯般地在路上旋转……
一巴掌“打”醒聋哑儿,令孙丽和丈夫兴奋得手舞足蹈!为了纪念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夫妻俩当天直奔辖区派出所,将儿子的名字改为“王聪”。
扬长避短:聋儿乒坛获奖
王聪虽然能够鹦鹉学舌,但诸多棘手问题摆在孙丽面前。
当学校了解到孙丽教聋哑儿“磨破嘴皮”的故事后,为之动容,破例收王聪入学。
“当你说的话别人不懂时,你就再说一遍;当你听不清别人说的话,你就再问一遍。”孙丽每天送儿子上学都要叮嘱儿子。
王聪虽然可以和外界简单交流,但他毕竟有缺陷,难免受挫折而产生自卑。孙丽想,要帮儿子突破“脆弱”,必须要让他有一两项“绝活”,才能支撑其“自信”。
“到底该培养孩子什么特长呢?”孙丽开始为孩子“度身订作”一些“项目”。孙丽能歌善舞,她曾试图将儿子引入“五线谱”。但王聪对音乐似乎并不感兴趣,唱起歌来比哭还难听;她又将儿子有意带去观看足球,并鼓励他和小朋友们“演习”。王聪在“群体协作”中由于听力不佳,常常与队友配合不默契而误失“战机”;孙丽后来又从数学、电脑、机械等方面“引导”,仍未见到曙光。
一年后,孙丽不经意间发现了“兴奋点”。
那天上午,孙丽带着孩子走亲访友,中午吃饭时不见了王聪的身影。她四处呼唤寻找,才发现儿子正在看别人打乒乓球。孙丽拍拍儿子的肩膀,正看球入神的王聪竟没有一点反应,他一双眼睛随着球咕噜噜转动。儿子对乒乓球的痴迷,使孙丽眼前一亮:乒乓球不仅能锻炼身体的敏捷性,还能促进包括语言发育在内的脑细胞“激活”。打乒乓球主要用眼睛,可以不用耳朵。这正好可以让儿子扬长避短!
从此,每晚5点至8点,母子二人在“乒坛”酣战不息。王聪的球技提高很快。
2003年6月,在山东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上,9岁的王聪过关斩将,夺得全省乒乓球比赛第二名。当孙丽手捧鲜花向儿子祝贺时,王聪一头扑到妈妈怀里,全身抽动地哭了起来,痛恨自己没能拿到“第一”。
那天晚上,与冠军失之交臂的王聪因“愧对妈妈”而双眼红肿。他在拿枕头擦眼泪时,突然发现枕下有一封信:“聪儿:你今天的表现让妈妈感到自豪!哪怕你输得一败涂地,妈妈仍为你鼓掌,因为我的儿子终于敢登台亮相,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呀!”
母子联手,让更多的聋儿开口讲话
孙丽教聋儿成才的消息不胫而走,她成了当地的“明星妈妈”。引来许多家长带着聋哑孩子前来“拜师学艺”。
孙丽开始认真回顾和总结自己“一巴掌”的经验,买来大量专业书籍进行研究。她渐渐悟出了一些“门道”。
2000年春,孙丽将自己家改成聋哑儿康复培训教室。可是,连“啊”这样一个最简单的音节,聋哑儿童却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发出。孙丽又买回一捆蜡烛,运足力气,通过烛光“倾斜”让聋儿感受语音的由来。
由于操劳过度,大脑供血不足,孙丽有次在讲课时突然眼前漆黑一团,一头栽倒在地。聋哑孩子们惊惶失措却不会喊叫。幸好她丈夫回家发现及时,送医院抢救才使她苏醒过来。
“妈妈,你咋啦?”王聪焦急地问。“妈妈是有病,是一块心病哪!”孙丽对儿子叹了一口气。当王聪明白妈妈的“心病”后,他歪着脑袋,若有所思。
“妈妈,你聘我当助手吧!”有一天,王聪调皮地对孙丽说:“我知道自己当初为什么不会说话,也知道这些弟弟妹妹咋回事。”
“对呀!”孙丽一拍脑门,茅塞顿开:“我怎么没想到呢?”从此,王聪放弃了夺取乒乓球冠军的梦想,协助母亲开展康复事业。
“妈……妈……”没多久,一个叫彤彤的聋哑女孩第一个对孙丽发出呼喊。
“妈……妈……”紧接着,小强与冰冰的语言“隧道”被凿开。
在三年的时间里,相继有21名聋哑儿学会开口说话。
2004年4月24日———孙丽生日这一天,21个开口说话的聋儿齐声喊道:“妈妈,我爱你!”!那一声声稚气的生命呼唤,让孙丽幸福无比,滚烫的热泪奔流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