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进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会面临许多复杂和深层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认识上,缺乏理论指导和科学的研究。只有以科研为先导,用教育科研手段研究并解决面临的问题,才能使学校的办学符合教育规律,形成科学的发展轨迹。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就要对原有教育科研工作进行反思。说起教育科研,学校并不陌生。不少学校都在做课题研究,大至国家立项课题,小到县教育部门立项课题,一申报就被立项,一验收就有成果,年年如此。但是,学校并没有因课题研究而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研究存在着一些弊端:—是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学校把参加课题研究作为一种时尚,作为总结汇报、创示范争达标的条件,只有形式而没有实效。二是缺乏理论指导。学校的科研课题,受限于教师自身的素养,在研究中难以用科学的理念来指导,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实际上没有达到治本的目的。三是科研成果异化。多数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一谈到成果就是写论文,把论文等同于成果,导致立项课题缺乏实质的研究过程,失去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四是研究方法单一。许多学校即使对立项课题有研究,也更多的是停留在观察表面现象、研究书面资料上,对教育问题只作分析性的定性叙述,没有深入细致的定量分析和调查研究,实效性差,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必须引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要进行教育科研,必须加强自身的教育理论学习,包括教育科研方法的学习,理解教育的意义。在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时,教师要产生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就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同时,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因为研究方法是以教育理论为依据的。因此,只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才能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要善于发现和分析教育问题。福建南安国光中学是一所地处农村的示范高中,面对部分教师教学经验日趋成熟后出现的职业懈怠现象,学校开始对个中原因和对策进行思考与研究,撰写相关的研究报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从而使学校步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轨道。由此看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应来自对学校教育现象及问题的发现与分析,由问题提升为研究课题,再从现象中挖掘研究课题。这样的研究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实际,学校、教师面临的问题能在教育科研中得到解决,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学校教育科研。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要重视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随着学习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师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书者,而是研究者,要学习并研究教学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为此,学校要加强教育科研的宣传与普及,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我市课改实验两年来,始终把“教育科研”作为师资培训的一门必修课程,大力倡导“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全市85%的中小学都有立项课题,所有达标学校及示范学校,都能把学校中的教育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增强,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的局面正在形成。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以科研兴校并把教育科研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如何使学校教育科研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机制。一是要在学校有限的经费中确保教育科研的需要。如购买学习资料、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提供经费等。二是要建立奖励制度。如评选教育科研积极分子、奖励教师的科研成果等,把此项工作与评先、晋级、评职称挂钩。三是规范教育科研行为。在教育科研中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杜绝虚假研究、功利研究;严格规范研究程序,加强对研究过程的跟踪。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推广机制。学校要把教育科研作为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内容,通过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及时发布并推广,鼓励教师寻找教学改革中的优秀科研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教育科研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解决新问题、适应学生发展需要为目标,把教育科研作为推进学校发展的载体。如在課程改革中,教育重心由“教”转向“学”,教育科研也要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科研要自觉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学校要通过教育科研,为学校科学决策、依法治校提供服务。
我市从1999年开始,有5所小学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5年的研究,不仅使5所学校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对全市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今年在上海举行的总课题结题会上,我们以“基础教育的深层变革”为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5年的历程,得到了专家、教师的高度评价。由此,我们更加坚信,“让教育科研走进学校”这一时代命题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