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口语化趋向

2004-04-09 12:14张同刚
新闻爱好者 2004年2期
关键词:口语化新闻标题受者

张同刚

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沟通受众、刺激受众感官、调动受众的注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加快,面对蜂拥而来的信息,人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舍,只能是快速浏览。只有简明而又醒目、能够让人一眼就心生震撼或共鸣的东西才能抓住受众。改革开放,使国人对单一、刻板、枯燥的教条式新闻有了说“不”的权力。口语化新闻标题是适应轻松、活泼、平易近人的新闻,有很强的亲和力。

新闻标题的口语化,并不是指群众口头语言的自然形态,而是编辑、记者对群众的原生态的口语加以提炼后形成的标题语言,它虽然少了些庄重、典雅,却多了通俗形象和生动有趣。

口语化标题的传播优势

一是易被理解。读者的文化水平不一样,理解力也不一样。以口语作新闻标题,比书面语作标题更易让读者理解。

(1)出来带两只手回去盖一座楼(引)

无为保姆真有为(主)

(《光明日报》2001年1月18日)

(2)甲A又打起来了

(《羊城晚报》2001年3月11日)

例(1)以“两只手”和“一座楼”直观地展示安徽无为县外出打工的保姆,出来时与回去时的贫富对比,很容易理解。例(2)妙的是一个“打”字。打,既是2001足球赛季“开打”,又暗指绿茵场上的风波。2000年的足球联赛,几乎是在“打”中落幕的,一会儿球迷闹事,一会儿球员厮打,一会儿追殴裁判。新的赛季开始,“又打起来了”,是讽刺,也是警示。

二是亲切通俗。轻松、俏皮中甚至包含着一丝调侃,迎合了读者求闲、求新、求轻的心态;仿佛出自每个人之口,诠释着并不一定就简单的人与事。即使是严肃的政治题材新闻,也易使作品显得亲切;一些较严肃的新闻,用口语化标题统领全文后也会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3)今天凌晨,澳门回家

(《羊城晚报》1999年12月20日)

(4)我与小鹿有个约会

(《北京晚报》2001年4月11日)

(5)药丸子苦了咱百姓

(《中国改革报》2000年5月23日)

例(3)用简洁亲切的话语,表示中国对澳门行使主权。例(4)报道北京一女孩每天带着食品,上山去喂一只孤独的小鹿,并配有题图。“约会”一词中,平添了许多温馨和爱意。例(5)大俗大雅,让人叫绝。“苦”字双关,不仅表现药苦,更在于抓住了有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饱含对老百姓的关切之情。

三是对话交流。新闻传播活动是一个传者通过媒体与受者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者如采用来自受者的口语化写作文本更易与受者交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新闻学在探讨新闻规律时是缺少“受众”这一概念的。新闻从业人员采集新闻,加工、制作新闻,然后将其传播出去。“受众”存在的意义仅表现在他们将无条件地接受信息。随着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发行量、收听率和收视率已成为新闻媒体的生命线。“受者中心论”呼声日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标题口语化表现出传者主动与受者进行对话的姿态。

(6)老挝不老,万象更新

(《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18日)

例(6)“老挝不老”,让人感悟出老挝像一个老人历经沧桑,却没有衰老迹象的意味;“万象更新”,除了字面上“首都面貌万象更新”的意思外,还隐含着“万象更新”成语的含义。

四是后续传播。读者在选择性地读完报纸后,将所记忆的消息编译成具有自己特征的语言告诉周围人,听众又将记下的信息编译成自己的语言告诉另外的人。在这样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口语能力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报纸事先将新闻主题作口语化处理,便可相对消除后续传播者编译水平低的不利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7)酱油出事了!

(《北京青年报》2001年3月23日)

例(7)可能就是编辑对于文章的第一感悟。毫无疑问,这个标题很“跳”,颇有石破天惊的味道,且非常利于二次传播。

口语化标题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已经不限于娱乐性、服务性新闻,开始应用于政治、时事、经济新闻之中。

(8)普京兴高采烈宣布:逮着拉杜耶夫啦!

(《天津日报》2000年3月14日)

(9)国际品牌“排排坐”

(《新民晚报》2002年3月24日)

例(8)标题素得已成大白话,然而此时白话胜文雅。因为旷日持久、代价重大且还在进行的战争,使人们顾不得选择高深词语来表达对这一胜利的欢欣之情。例(9)将“排排坐”这一口语化甚至儿歌化的语言放到相对枯燥严肃的经济新闻中,立马显得轻松活泼。

正是由于口语化标题具有这些优势,不仅晚报、都市报、娱乐报青睐口语化标题,机关报、专业报甚至书卷气息很浓的《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也越来越多地开始采用口语化标题。

口语化标题制作

口语化新闻标题制作除了必须遵循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即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简练、精粹之外,还要标出动感,标出个性,标出情感来,进而达到大俗大雅的境界。口语化标题决不单纯地意味着“大白话”、“媚俗化”,也不可以容忍粗俗不雅、哗众取宠甚至是格调低下的言词。

吸收新词新语新词新语因适应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逐步被广泛地应用在口语化的新闻标题中,带来了新鲜的生活和时代气息。如新词“零、X”的广泛使用,很受受众欢迎。

(10)闯进“零磁空间”

(《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4日)

(11)广西首例“零口供”案件审结

(《新民晚报》2002年3月2日)

例(10)、例(11)中的“零磁空间”、“零口供”是人们追求新颖、超常表达效果的需要,可满足人们求新的愿望。另外如商品销售的“零利润”、售后服务的“零距离”、住房等大宗商品的“零首付”、城市交通的“零换乘”、环保方面的“零污染”等,都意味着要把会给老百姓带来困难、造成不便的一些因素降到没有。这样的新词当然与老百姓零距离,用在新闻标题中自然受欢迎。现在一些新的东西不断涌现,需要把生硬的东西写得有血有肉。比如磁悬浮列车、蛇型机器人、基因图谱等等,普通读者一时搞不清楚,编辑记者要善于化抽象为具体,化繁琐为简单。

捕捉流行时尚一些电影、电视剧的热播,往往使它们的名称成为具有时尚色彩的流行语句在大众口头上流传,把这些具有表现力的影视剧名运用到新闻标题中,可以增强标题的亲近性和趣味性,给人以新的感觉,看起来有味道,听起来舒服,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流行歌曲名、畅销书名都可借来一用,关键是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12)冯巩——“没事偷着乐”

(《文汇报》1998年11月24日)

把冯巩与他主演的电影片名用破折号连起来,省去了许多内容,既使标题高度概括,又增加了亲近性。中央电视台1995年3月20日的一则新闻标题《好人一生平安》直接引自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歌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妙用直接引语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旁观者会对事件发表看法,提取其中最切题、最鲜活的话语直接作标题,会使标题新鲜可人且充满时代气息,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受众。

(13)我也是一片树叶(主)

这片“叶子”因为忧心“非典”,常常夜不能寐,思及“非典”时甚至泪流满面。(副)

(《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6日)

这是一篇关于温家宝总理“五四”青年节看望清华、中国农大两所高校学生的特写。用温总理的话做标题,表现了一个朴实无华的“平民总理”的风采。他把自己的日夜所思所忧都告诉大家了,同学们深深为之动容。这是心的交流,这是真情的表白,怎能不感动受众!当然,如果用温总理的另一句话《“谁的水能给我喝一口”》做标题也很口语化,也很有亲和力,在“非典”时期也能给人以力量。

(14)学校真好,共产党真好!

(《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16日)

这是一篇报道安徽蚌埠市教育系统面对因特大洪水失去家园的灾民、失去校园的孩子,“舍小家、顾大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安置灾民,安置学生的长篇通讯,标题完全可以做得文采飞扬,但没有直接引用朴实农家妇女的话更有说服力,更贴近生活。

适当讲究押韵汉语的诗、词、歌、赋都讲究在上下句或隔句相应的位置上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韵字,以达到听来音节匀称、整齐而有节奏,读来和谐悦耳、琅琅上口的目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押韵”。新闻标题适当讲究押韵,既能渲染气氛,也使人读来上口,从而增强标题的表现力。

(15)“仁爱院长”不仁爱竟对幼女性侵害

(《扬子晚报》2002年1月20日)

(16)头天吃出一粒沙次日吃出玻璃碴(引)

“庆春”裙带菜质量太差(主)

(《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2日)

例(15)说的是台湾一家名叫“仁爱之家”安养中心的院长,虽然表面上相貌堂堂,背地里却对该院一幼女性侵犯,其行为令人不齿。例(16)引题中客观地陈述了新闻事实,并未做出任何评价,而在主题中点明新闻主体并通过下结论的办法给予评价,引题、主题前后呼应,韵律和谐,听来铿锵有力,批评效果好。

猜你喜欢
口语化新闻标题受者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肾移植受者早期外周血CD4+ CD25+ FoxP3+ T细胞、Th17细胞表达变化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邢非的诗
从“受者”心理角度分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