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蓓
38岁的张西明已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的研究员,他的许多学术经历都与国际交往有关,他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200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当天讲解的两位专家中,就有张西明。
上研究生期间曾听过一学期张西明教授主讲的《新聞法制学》课程,对其敏捷的思维、渊博的学识印象深刻。他欣然接受采访任务后,约定采访时间却颇费周折:他要给研究生授课、做课题研究、参加研讨会,还有行政工作。一个下午,在他的办公室外,笔者等到了刚开会回来的张西明。
“我个人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采写的,但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却是一部需要几代人不懈书写的壮丽史诗。社会成为什么样的社会,人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国家将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中国的文化发展。”在采访张西明的整个过程中,谈到他自己时沉默寡言,提起发展中国文化立即有说不完的话。
讲台上:强调中国发展和世界前沿的眼光
200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内容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在当天讲解的两位专家中,就有38岁的张西明。他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此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1988年开始在新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其间曾于1994年作为斯坦利研究员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进行客座研究,2002年作为福特高级访问学者再次赴美国作为期一年的客座研究。现在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教授和副所长,他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像打仗一样”。
张西明给研究所一、二年级的研究生们上课,备课和讲课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学占用了他不少时间,但张西明总是乐于和学生们交流。一次课后,一个学生问到他对教学的感受,张西明毫不掩饰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并用“教学相长”加以诠释:“对教师来说,‘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对自己的知识面和学术积累要求很高,教学讲究的是解疑释惑、深入浅出,与学生之间这样一种交流,对我很重要。”
上过他的课的研究生们,都很喜欢课堂上那种自由交流的热烈气氛。张教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除了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引导学生结合许多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经常在课堂上就热点问题展开师生间的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开拓思路。张西明把对学生的要求概括为“一个基础、两种眼光”: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有中国发展的眼光和世界前沿的眼光。
张西明的治学领域除了新闻传播法制和国际媒体制度的比较外,他对世界及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有较为系统的研究,这得助于其学术活动中丰富的国际交往经历:曾两度在美国进行客座研究,也多次应邀到英国、日本、奥地利等国进行学术交流,目前他正主持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美国政府与媒体关系研究”,新近出版的两部产生较大影响的专著都以国际研究为主——《新美利坚帝国》、《张力与限制:新闻法治与自律的比较研究》。张西明认为,研究外国现实的新闻传播体制和政治制度,不能离开其文化变迁的大背景。2003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统计全年出版的最受读者欢迎的图书,《新美利坚帝国》名列其中,在网站上搜索,有关这本书的条目数以百计,评述认为该书对近年来迅速形成的美国“新帝国主义”的全面剖析入木三分,而对美国利用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行的全球性文化侵略和传媒渗透,更有独特的视角和参考价值。在课堂上,张西明教授多次提到国际问题研究的目的:“拿回来是为了走出去、为了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近年来,从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到“中国发展状况与趋势”课题,从我国的新闻侵权问题到电子出版物的宏观发展,他以国际发展前沿为镜鉴,主持了一系列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于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我国的传媒和文化的研究。
对于研究生们所关心的“中国文化的复兴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在一次热烈的课堂讨论后,张西明的一番话使学生们至今记忆犹新:“没有文化的复兴,谈什么民族复兴?在我研究文化和传媒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过许多前辈、领导和同事的关心,一些长期在国外研究、教学的中国朋友也多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我认为民族复兴的愿望和追求可以超越时空,将天涯海角几代中国人凝聚在一起,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放眼未来,张西明深情地表示,中国文化复兴的钥匙已掌握在当代中华儿女的手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近代以来在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拿来”的多而贡献的少。随着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有能力不断加大文化“走出去”的力度,让古老又年轻的中华文明重新唤起世界的关注,当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之日,就是中国文化全面走向世界之时。
毛泽东的一段名言常被张西明教授用来形容中国文化和民族的复兴:“她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初见桅杆的一艘航船,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
做研究:注重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和当今中国的许多学者一样,张西明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对“中国先进文化”内涵构成的执著思考就是这样。
张西明对“中国先进文化”内涵的思索源于一些领导干部、学生和普通群众的提问:“什么是中国的先进文化?”他认为初听上去似乎有些奇怪,因为十六大报告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当代我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面对这个不断提出的问题,张西明认识到,大多数提问的干部群众并非不知道十六大报告的原则性界说,但要实践“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文化建设的任务又很具体、很现实,就需要回答从哪些方面去建设,需要进一步说明“中国先进文化”的具体构成。于是他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张西明认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容构成是具体的,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重在建设。”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出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在继承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灵魂;二是知识的积累,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对古今中外一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知识成果的积累和应用,“中国先进文化”才有强壮的筋骨体魄;三是发达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不仅具有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经济意义,也事关我们的价值观在全球文化交流和激荡中有无强大的竞争能力;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风貌,塑造出这样光芒四射的形象,“中国先进文化”将转化为具有勃勃生机的民族精神,对内可以凝聚民心,成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源泉,对外可以使中国文化产生不衰的文明魅力。
就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容构成,张西明还多次到一些省委和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的报告会上去宣讲,许多领导干部和群众听后认为他的观点“有针对性”、“操作性强”、“说清楚了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强民兴国的巨大作用”。去年11月初,北京落下入冬第一场大雪,但朝阳区几百名干部顶风冒雪从四处赶到区文化馆,听张西明关于文化建设的演讲,天气冷但听众热情高,报告结束后许多人不肯离去,围着他继续征询把朝阳区建成“文化大区”的思路。一位听课的干部非常感慨:“过去总觉得文化是个很虚的东西,许多事今天才算想通了,解放文化生产力必须先解放思想。”
看待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应同时从文化的角度求解
提到三个多月前的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张西明极为感奋:“这是执政54年来党的领导集体第一次集中学习讨论文化问题。”据了解,从1986年中共中央举办法制讲座开始,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需要,多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面对国内外新的发展,集体学习的内容大为拓宽,以往九次涉及的领域就包括宪法、经济、劳动就业、科技和公共卫生、新军事革命、党建理论、文化产业、政治文明、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文化建设之所以被列入其中,张西明一语中的:“我们的经济、政治越来越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否则任何发展战略都是脆弱的,甚至会前功尽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的力量及其对于整体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将文化融入经济、政治之中,利用全球化的平台大举向外渗透扩张。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斯坦利·霍夫曼曾公开宣称,全球化有三种形式,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其中文化全球化的关键是要在文化的单一性(美国自己通常称之为“美国化”)和多样性之间作出选择。针对这种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十六大报告作出了时代性的判断:“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张西明认为,这种认识急需成为全党和整个社会的共识,在实践中把握文化对当今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使之与经济和政治协调发展,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统筹兼顾。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一次中心组学习,曾经邀请张西明去作文化发展态势的主题报告,张西明很高兴地去了,因为他觉得经济部门的同志能够重视文化问题是件大好事。那一次他通过许多事例举一反三地说明,如果仅仅用传统的经济思维和政治思维,已经不好解决、甚至根本不能解决当今国内外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必须同时从文化的角度去求解。张西明在会上举例:“近来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媒体极力炒作‘人民币升值,使这场经济战、金融战同时表现为传播战、文化战,在双方‘包围与‘反包围的较量中,文化产业和信息传播的实力成为一个关键因素,由于这方面人强我弱,中国的声音往往难以传到世界上去,有理说不出,结果形成了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样有的放矢的分析,赢得了在场工作于金融领域前沿的干部员工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