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恒
2004年春节刚过,法国巴黎国际机场,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妇女即将结束她在这里的深情探访,返回生她养她的东方故里。一位满头银发的法国老太太在一个年轻女孩的搀扶下,前来为她送行。在分离的那一刻,老太太和中国妇女紧紧相拥,滚滚热泪在两人脸上流淌……
这位银发苍苍的法国老妇人名叫爱瑞丝,那位中国妇女名叫于慧淑。于慧淑居住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55年前爱瑞丝收养的中国女儿,而那个年轻女孩是于慧淑惟一的女儿唐燕,是法国里昂大学的学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爱瑞丝和于慧淑这对异国母女之间,演绎了一幕绵延三代、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
非常年代非常母爱
1949年9月,于慧淑出生在哈尔滨近郊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刚出生两个月,又瘦又小的她就染上了“麻疹”。在那个非常的年代里,染上这种病就无疑是被判了死刑。重男轻女的生父把她抱到城里一家由法国人创办的名为“仁爱”的医院里“就诊”,在一个寒风瑟瑟的清晨,生父把她丢在医院的病床上,悄然离去……经院方查证,这个狠心的父亲留下的地址和姓名竟然都是假的——这名可怜的女婴被遗弃了……
在“仁爱”医院担任儿科护士长的法国姑娘爱瑞丝,怜爱地抱起了这个好几天都无人问津的“小可怜”。婴儿瘦瘦的小脸上已布满了成片的玫瑰色斑丘疹,她知道,这表明孩子正临“麻疹”高峰期,如不及时治疗,这个弱小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夭折。善良的爱瑞丝抱着襁褓中的婴儿,求助于“仁爱”医院的院长——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医学院的毕加索医生。经诊断,婴儿已得了并发症肺炎,发着高烧,体温超过了40度,情况异常危急。院方立即组织几位骨干医生,动用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对婴儿进行治疗。也许是命不该绝,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治疗和爱瑞丝等人的精心照料,这个孱弱的小生命终于死里逃生。
病愈后的于慧淑活泼聪明,很得外国医生们的喜爱。大家都管她叫“小宝贝”,特别是爱瑞丝,更是喜欢她。但医院毕竟不是收养所,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宝贝”今后该何去何从,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不能再让这个可爱的孩子失去爱!”善良的爱瑞丝心里涌起一个强烈的念头——收养这个中国女弃婴!她给孩子取名为“爱慧淑”——期望她长大后既聪慧又贤淑,并做个富有爱心的人。爱瑞丝总是亲昵地叫女儿:“慧淑,我的甜心宝贝”。
可是,当时爱瑞丝还是一位未婚的异国年轻姑娘,要抚养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谈何容易?首先,当时哈尔滨城里根本买不到牛奶,婴儿吃奶就是个难题。爱瑞丝只好把医院供给自己的那点少得可怜的牛奶留下来,全部喂给这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而自己则吃些难以下咽的粗茶淡饭。
其次,爱瑞丝工作很繁忙。白天,她既要上班,又得照看小孩;夜晚,自从有了这个女儿,她就从未睡过安稳觉——孩子一哭,她便翻身起床,尿湿了被子、衣服,她都得赶紧搓洗。不久,因劳累过度加上营养不良,“院花”爱瑞丝成了又黑又瘦的“丑小鸭”。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不知不觉中,小慧淑长到一岁了。在女儿周岁的那天午后,爱瑞丝抱着女儿正在医院门口散步,院长毕加索看到母女俩的亲昵劲儿很为之动容,便为她们母女拍了一张合影。谁也不曾料到,这张珍贵的照片,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竟成了爱瑞丝思念女儿的精神寄托。
1952年,爱慧淑长到3岁时,因国际、国内的政治原因,这些远涉重洋的法国医生们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国家。看着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显得活泼可爱的女儿,爱瑞丝实在不忍心离去,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她既不能留下,也不能将女儿带走。在万般无奈之下,她开始物色能收养女儿的合适人选。经过一番慎重选择,她决定把女儿送给当时在医院做厨师、为人忠厚老实的于春生。于是,“爱慧淑”又有了新的父母,她的名字也改为现在的“于慧淑”。临走时,爱瑞丝还特意到街上的缝纫店给女儿订做了几套四季的衣服,并把女儿穿过的一双绣花鞋、戴过的一顶红色小花兔边帽,以及那张母女俩的惟一合影塞进行李中……
岁月悠悠思念长长
妈妈一走,于慧淑整天哭个不停,让领养她的于春生夫妇手足无措了好一段时间。终于,女儿的哭闹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平息了。一晃十多年过去,昔日的黄毛丫头渐渐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再后来,于慧淑结了婚,也有了自己的女儿。但岁月的潮水并没有淘尽她对法国妈妈的思念,相反,却使这种思念更深更浓……
在这期间,法国妈妈爱瑞丝一直在世界各地奔波忙碌着,她将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社会的公益事业,因此她终生未嫁,而且一直惦念着惟一的女儿“爱慧淑”。无论走到哪里,她总是带着和女儿那张惟一的合影,以及那双绣花鞋和那顶帽子。一有空闲,她就看着照片,抚摸着鞋子和帽子,不停地喃喃自语:“我的宝贝,你现在过得好不好?”她总是千方百计地打听来自中国方面的消息,曾三番五次地给中国的朋友写信,想打听女儿的情况,但信都被原封不动地退回了。
在漫长的思念和企盼中,爱瑞丝迎来了中国的改革开放。1983年10月,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与法国总统密特朗进行了会晤。当时还在非洲工作的爱瑞丝得知这一消息后,兴奋得几天都难以入眠,因为她明白与日思夜想的女儿见面已为时不远了。
在以后的几年里,只要听说有朋友到中国,爱瑞丝就会请人家帮她寻找女儿的下落,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因为,于慧淑的养父于春生的工作几经变动,住所也搬迁了好几次,在偌大一个哈尔滨市,想找到于慧淑的难度实在太大。朋友几次探访都是按照从前的地址去寻找,自然都是没有结果,但爱瑞丝并没有灰心,她坚信命运多舛的女儿一定会活得好好的,也坚信母女俩总会有重逢的那一天。
1988年,在外奔波了近半个世纪、已经60多岁的爱瑞丝退休回到了法国。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思念女儿的心情愈来愈强烈。恰在此时,原“仁爱”医院院长毕加索的大儿子安德鲁想故地重游。爱瑞丝得知消息后,立即找到了他,并拿出那张发黄的照片,请他无论如何要帮她找到已思念了整整35年的女儿慧淑。
安德鲁来到哈尔滨,逢人便出示那张浓缩着深情的照片,到处寻找当年的“爱慧淑”。其时已是一位中年妇人、在区卫生防疫站工作的于慧淑,得知自己日夜思念的法国妈妈在托人寻找她时,她平静的心沸腾了。当她手捧那张已经发黄的照片,听着安德鲁先生讲述妈妈思念自己的情形,她的泪水顿时像断了线的珠子那样流淌下来……于慧淑当即托人用法语写了一封饱含着思念之情的信,告知妈妈自己的近况,并期待着能早日和妈妈相见,再续母女情缘……
阴晴圆缺真爱永存
爱瑞丝欣喜若狂地看着女儿的信,得知女儿已拥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老人喜极而泣,并马上回信:“快给我寄张你们的‘全家福吧,我要看看我的‘小宝贝现在长成什么样儿了,还特别想看一看我那外孙女是不是和当初的你长得一样可爱。”
当时,于慧淑的女儿唐燕正在读小学五年级,于慧淑鼓励她练习用法语给爱瑞丝写信:“你看你外婆多想你,以后要多写信给外婆!外婆一个人在法国,年纪大了,今后还得让你去照顾她呢!”聪明懂事的唐燕点了点头。
1997年,“仁爱”医院建院90周年,爱瑞丝和曾在“仁爱”医院工作过的同伴们都接到了中国方面的邀请函。10月28日,思女心切的爱瑞丝终于和同伴们一起登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满怀喜悦的爱瑞丝在飞机起飞不久,因过于激动突犯心脏病,幸好机舱里的医师及时给她服了药,她才脱险。
而此时,于慧淑带着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的女儿唐燕,已经在机场翘首企盼了好久好久。飞机降落后,当看到满头银发的法国老妇人在同伴的搀扶下慢慢走下飞机舷梯时,于慧淑捧着鲜花的双手竟不由自主地微微颤动起来……
面对手捧鲜花的女儿,爱瑞丝深情地呼唤着:“我的好女儿啊,我盼望见到你盼了45年了呀!”于慧淑听到这声亲切的呼唤,泪水顿时打湿了脸颊,她紧紧地抱住法国妈妈,深情地说:“妈妈,我也思念您整整45年了啊!”
在中国的十几天时间里,于慧淑几乎寸步不离妈妈的身边。爱瑞丝老人兴致很高,不仅重游了故地,还提议参观了外孙女就读的大学。时间一晃而过,11月11日,爱瑞丝又要起程回国了。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机场,于慧淑和爱瑞丝抱成一团,哭成了泪人。站在飞机的舷梯上,爱瑞丝向女儿挥着手,久久不肯进去……
爱瑞丝,这位一生以奉献爱心为乐的法国老人,回到巴黎以后,一再写信叮嘱外孙女一定要学好法语,争取早日到法国为传播中国文化作贡献。2001年7月,唐燕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了,第一眼见到这个活泼聪明的外孙女便对她疼爱有加的爱瑞丝,立即为唐燕办好了去法国里昂大学留学的手续。
唐燕到法国后,爱瑞丝觉得生活的阳光灿烂无比,祖孙俩相依为伴,生活中时常充满着欢声笑语。年事已高的爱瑞丝每到了周末都要坚持亲自到学校去接外孙女回家;懂事的唐燕经常利用课外时间去打工,为外婆减轻一些负担。她还常常给外婆讲笑话、唱中国民歌,并且学会了做西餐,让外婆的晚年不再孤独,每天都充满欢乐。每当黄昏时分,在香榭里舍大街上,人们总能看到这对不同肤色的祖孙俩牵着手相伴散步,那份暖暖的天伦情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
自从有了外孙女的陪伴,爱瑞丝整天都是快快乐乐的,心脏病也很少发作了。她经常打电话给于慧淑,既表示感谢,又充满歉意地问:“好女儿,我让唐燕法国陪我,是不是有点自私?”于慧淑连忙安慰她说:“怎么会呢,妈妈,唐燕是在补偿我未尽的孝道。您是世界上最有爱心的母亲,只要您幸福,我们就很快乐。我们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去看望您老人家的。”
2003年12月,于慧淑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从圣诞节到新年再到春节,祖孙三代在一起美美地享受了一段团圆的幸福时光。于慧淑临回国时,妈妈爱瑞丝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抛开医生的叮嘱,亲自到机场为女儿送行,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不久,法国的《卫报》和巴黎当地的电视台先后长篇累牍地报道了祖孙三代间充满人性真善美的亲情故事,使这段绵延半个多世纪的跨国真情在大洋两岸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