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海
畅销书的中国制造者屈指可数。除了对图书的深深热爱,他们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以及对人、对事、对财富的犀利与宽容
畅销书的中国制造版充满了传奇,所谓传奇是因为生长的市场环境先天不足,后天又有太多的流寇游击战,因此过人的意志力和眼光、胆识成为决胜关键,“人”的因素在畅销书的制造过程中就显得格外突出,这些“做书的人”虽然个性不同,但是对于读者定位的思考却是惊人地相似:把读者放在了首位,从不看低他们。
金丽红与黎波:一对金搭档
提及畅销书,金丽红、黎波这对畅销书金搭档所制造的奇迹令人瞩目。
请看下面这个书单:
在整洁简单的会议室里,金丽红与黎波毫不避讳地谈这些发行数字,包括盗版数字。据说成功的商人都有对于数字的敏感和惊人的记忆力,他们也不例外。那种熟悉程度能够精确到记者每报出一本书,他们便一点嗑巴不打就报出数字。
记者问是否方便谈谈通过这些畅销书,产生了多少个百万富翁,金丽红和黎波表示,以上列出的这些畅销书的作者,如算上影视版权等其他边际效应,几乎个个都可以做百万富翁,而发行渠道所获的利润应该还远不止此。
炮制畅销书的秘诀在于眼光和胆识,以及好的口碑造就的良性循环。
金丽红认为,筛选作者是关键。首先确定作者是大众主流所关注的,拥有极佳的公众形象,而且作者本身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准。操作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就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除了其对中国影视圈的贡献,冯小刚曾经为华艺出版社写过文章,他的文字给金丽红和黎波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在具体的制作过程里,他们特别讲究细节,从封面到版式,具体到目录和内容介绍,具体到一句话的提炼,甚至是一幅照片的选择,都精雕细琢,充分考虑到读者定位。比如在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就特意挑选了一张冯小刚母亲的照片,那种熟悉的老照片的质地,一下就能够抓住老年读者的情感,而冯小刚和徐帆的结婚照,特别选了一张葛优为背景的照片,这是中国大众备感熟悉和亲切的场景,也能够赢得相当数量的好奇的青年读者。
此外,后期营销是畅销与否的保障。从图书发行起步的黎波深谙此道。这对金搭档的营销组合战术精当,特别擅长于调动媒介。黎波介绍说,冯小刚的书诙谐、幽默、煽情,只有看了他的东西,你才会对书有购买欲望。在《我把青春献给你》发行之前,先通过各地的媒体进行了连载,连载的效果特别好,为大批量发行奠定了基础。而白岩松《痛并快乐着》则在图书发行一个多月后,紧急救市,组织了由崔永元等参加的研讨会,引发媒介关注,通过大众宣传渠道推动市场,最终达到理想的销量。
金丽红抓选题,黎波主攻营销,形成了一个畅销书梦幻组合。畅销书可以制造,但是畅销书搭档可遇不可求,这是金丽红与黎波胜出的地方。
金丽红:“一个优点很突出,缺点很明显的人”
金丽红是中国书业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而这个人物,是能够把王朔、王蒙、刘震云、冯小刚聚到一桌吃饭的人。出版界,只有她能理直气壮地告诉冯小刚,你的书不能起印50万册,崔永元、白岩松、池莉、余秋雨、海岩、张抗抗,这些演艺圈、作家圈的大腕聚集到华艺出版社出书,金丽红的个人魅力非比寻常。
从客观角度来看,金丽红绝对不是一个最佳的管理者,因为她没有为出版社培养出一批金丽红和黎波,建造一个即使没有了金搭档,仍然能持续不断运转畅销书的工业体系,她的退休、黎波转职长江文艺出版社,将给出版社带来巨大损失,起码是一个畅销书时代的终结,但她是一个好畅销书编辑,她在华艺出版社还远未兵强马壮的时候,就把畅销书做到了她那个年代的登峰造极,即使出版业将来改天换地,大工业生产了,金丽红和搭档黎波的名字在畅销书中国制造史上也一定有一席之地。
在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有一个章节叫《轻喜剧的沉重》,开篇特别提出“出版社的老金一再叮嘱我,别老写你和王朔的事,最好能够多写写那些家喻户晓的戏,她说写这些读者有亲切感,说起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对得上号,我尊重她的意见,毅然把我们的那些馊干零碎撇在一边”。这是典型的金丽红意见,大实话,毫不客气,但是在理,就不能够不服,因而被作者搬上了书。
做了这么多年的畅销书,问有什么秘诀,金丽红的自我总结是要能吃苦!听上去好像文不对题。崔永元的《不过如此》破天荒起印了30万,金丽红说那阵子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王朔按国际出版惯例谈版税,又是开先河,被人说成是恶意哄抬稿费,其实高稿费不见得能吸引好稿子。金丽红说亏本的生意绝对不做,作者更看重的是他们的市场运作能力;也有要价没边儿没谈成的,也有给的条件比作者要求的更高的,比如陆幼青希望印5万册,她当场拍版印10万册,觉得书好,可以做到。每一本书,都担了莫大的干系,一次次让自己扑向风口浪尖,若非天性爱吃苦,真也很难解释得了了。
不管在出版界中掀起多少风浪,来来往往中,金丽红仍然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评判,这个闲来看幽默小文,做书爽利巴辣,在名利前十分自信的人,却是少有的明白和谦逊。记者问,如她和黎波这对金搭档出传记,有没有市场?她说还早着呢,需要积淀一段,而且不写真话不好看,大家无非是想看她和名人打交道的幕后新闻,可是写出真话,又容易伤人。再说自己不过是业界人物,从来没有什么了不起,套句王朔的话,千万别把自己当回事。
幽默是金丽红的劳动态度,而拍档黎波总结说,老金是一个优点很突出,缺点很明显的人。
汤小明:民间图书策划人
1998年,《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在美国出版,在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78周雄踞第一。这本书从那时起就引起了国内出版界的关注。但该书不过四万字,如果按照通常做法定价六七块钱,利润空间少,赢利的风险十分大。几家出版社都对发行前景不看好,觉得风险太大,最终放弃了争夺版权。只有“门外汉”汤小明不管这些,把这本书拿了过来。
汤小明,这个本科修数学,硕士修经济,写过诗歌,当过大学教师,从过商的人,进入出版不过短短3年。
这也许是他敢于冒圈内人都不敢冒的险的原因。不过,他的自信也来自于此前他的另一项辉煌业绩:《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纠正了中国人对于贫富的观念,创造了中国非文学类畅销书制造的奇迹,至今《富爸爸,穷爸爸》系列长盛不衰,销售已经超过300万册。
《谁动了我的奶酪》不到100页,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卖16.8元,它创造了快速阅读时代的奇迹,也颠覆了中国出版的理念。汤小明说,有很多人跟他讲,奶酪这本破书算什么东西?坐在厕所的马桶上半个小时就看完了!但恰恰是这本“浅薄”的小册子,很多中国企业,包括国家机关,由单位掏钱成批买了送给员工。在出版界,则引发了一个“16.8现象”,即打破以印张定价的惯例,图文并茂16.8元,成为人们心理价位的一个标杆。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流行,大大得益于央视《对话》栏目所做的两期节目。当时正值《中国企业家》200期纪念,该杂志与电视台联手,约请报道过的知名企业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入世后如何面对变化。恰巧《对话》的制片人曾经买过一本原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觉得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他们找到了出版者来参与节目。看起来得来全不费功夫,汤小明真是好运气!但当初他敢于冒奇险大笔投入,选中这本书是关键。初生牛犊的勇气与热爱图书的激情,加上对市场透彻的理解,使得这个看似感性的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理性的选择,眼光是汤小明的财富。
汤小明对于图书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理解。比如他认为,一本书可以不一定传承百年,它首先是商品,也可能作为一种现象的道具。这与图书的传统定义有着本质的不同,而恰恰是这种看似功利的做法,提炼出了图书的流行元素,保鲜了书的纯粹性。不管是富爸爸的观点,还是奶酪的观点,都深深符合时代特性,具备深意,流行是有道理的。
汤小明不在出版社的体制内。他的身份叫做“图书策划人”,事实上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书商”。民间图书策划人没有资格和成本打品种战,反而在畅销书的选题和后续开发上使足了力气,而畅销书因为民间资本、新鲜思维模式的注入,作为商品的特性更加明显,反过来促进了中国书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市场上有将近2/3的畅销书属于这种“合作出版”。经过优胜劣汰,优秀的图书策划人沉淀下来,这也是畅销书发展的必经路程,汤小明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汤小明也不是没有发展的瓶颈。虽然汤小明在团队建制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这个团队以汤小明为核心,依赖的是个人的聪明智慧。没有规模化的团队建制就很难有持续的后劲。比如与《谁动了我的奶酪》在选题、包装形式上都分外相近的《鱼》,就远没有获得前者的流行度,而在其后推出的一些心理励志,包括文艺类书都没有再现畅销书的辉煌。现金流的游戏仿佛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以及《富爸爸,穷爸爸》处戛然而止。
下一个大运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