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套赞歌
很久以前,我就萌生了为龙套做赞歌的念头,其由头就是《大话西游》。看片子时我曾经感慨,绞刑架上那两个小妖是电影史上最节烈的龙套。一部《大话西游》三个多小时,主角配角不下几十个,全都在忍受着唐僧的叨叨,却只有这两个小妖,振臂高呼“我受不了啦”,然后慷慨就义,谱写了一曲用生命追求耳根清净的自由颂歌。特别是第二个小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往自己脖子上套绳子,一定要赶在唐僧的人生哲理出口前把自己搞死,端的令人敬佩。
陈寅恪先生说,这是有“自由之意志”的人,大写的人。
靠演龙套而出名的演员少之又少,而出名演员演过龙套的却是多之又多,如周星驰饰演的《射雕英雄传》中的宋兵乙,这个角色已经成为人们的励志经典。这方面我知道的还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当年看茱丽·巴瑞摩尔演的《欲海潮》,片尾出字幕时,我蓦地看到了Leonardo DiCaprio的名字。
我眼前一亮,迅速又暗淡下来,没记得片子中有迪卡普里奥呀。
当时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牛脾气一发作,就耐心寻找起来。终于,在一个镜头中找到了《泰坦尼克号》中的熟悉身影——镜头里是巴瑞摩尔和她的闺中密友从教室里走出来,这时有一个男生在镜头前从左闪入从右闪出。用慢进看看,就是他!
这个只在全片中出现了不到两秒钟的龙套,三年后主演了一部我至今挚爱的电影《篮球日记》,至于《泰坦尼克号》其后的大红大紫,就非我一枝秃笔所能尽述了。
成名后的周星驰拍了《喜剧之王》,讲述一个龙套演员的艺术生涯,他很庄重地对别人说:“请不要叫我跑龙套的,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如果一定要叫的话,请不要在前面加个‘死字。”
我对“龙套”也产生这种感触,是看《第一滴血》时。一群民兵将兰博围在了坑道里,其中一人劝兰博投降,他头戴迷彩钢盔身披防雨斗篷,一声色厉内荏的“强——兰博!”,就让人忍不住要笑。
这个民兵好像开了个小卖部,出来抓捕兰博时还惦记着要去收麦子。让他们这样的业余选手来对付游击专家兰博,演员是龙套,角色也注定是龙套。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得很专业很职业啊,要不,就只有做龙套的份儿了。
且慢,就是这个龙套,奋起一记榴弹炮,将兰博赶进了老鼠洞里。他们兴冲冲地站在坑道的废墟前合影留念,然后乐孜孜地回家种田,而另一边,发动了一场战争并所向披靡的强·兰博却哭得稀里哗啦的。
在银幕上惊鸿一瞥的背后,龙套也有以自己为主角的故事,也有自己的尊严和快乐啊。
文/老六
速食年代
如果要评选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几件发明,我认为以方便面为代表的速食品毫无争议应该占据一席。试想一下,有哪件发明能把人类从为口舌之欲而忙碌的低级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家兴亡的大事上?只有方便面这类速食品。
现在的速食家族越来越壮大,如什么米粉、水饺、汤圆,八宝粥,甚至茶、绿豆汤全都即开即食、即开即饮了,曾经占用人类主要精力的吃喝,已经被简化到了难以置信的程度,刚好契合了大家越来越忙的社会趋势。经济学上早就解释说,如果为了吃穿而付出相当的成本,那么这个社会还不够发达,虽然这个成本目前一直用货币来衡量,但用时间来衡量,肯定也是如此——一直为填饱肚子忙碌,哪有时间从事其它的物质文化生产和娱乐消费?
当然,成为速食品的不仅是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食品,还有文化。现在正是快餐文化流行的时节,我们热衷于流行歌曲,而对美声唱法嗤之以鼻;废寝忘食地读畅销小说,捧起经典著作就昏昏欲睡……当然,所谓“热衷”、“废寝忘食”,还是掩盖不了我们对这些文化的“速食”态度,因为制造这些文化的人,也有着与消费者相同的“速食”的理念。
在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难以抵挡速食文化的诱惑,因为那确实太方便了。我们这座城市曾经同时举办了一台港台歌星演唱会和一台全国著名男高音的音乐会。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声称要用这两台演唱会检验出市民素质。我很想为城市争光,但考虑到听男高音时我可能会呼呼大睡,因此我还是混迹在一帮少男少女中间,歇斯底里地到港台歌星演唱会上去狂欢了一把,晚上回来才觉羞愧万分。
我猜想几千年后,考古学家把我们的遗骸从地底挖掘出来,发现我们大脑萎缩、营养不良,肯定会大惑不解。后来,直到他们又从我们身边挖出了方便面、F4的CD还有琼瑶小说,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原来那是个速食年代。
文/绕梁
见人
我很羡慕过去那些老派人物,他们见人总是有一整套的规矩可循,比如见多大的人该说什么话,对自己这一派的人物应该怎么称呼,应该谦虚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应该虚伪到什么程度……
现在老规矩没有了,新规矩我又没注意学习,比如,在握手这个问题上,我就吃过很多苦头,毕业整整8年后,我才悟出一些门道:跟官员握手得轻(多数官员握手,不仅轻,而且是往外甩的),对商人的手要握重一些(这样可以让他们觉得你比较有信用),见了姑娘们不要先伸手,也不要像《过年》里的葛优同志一样,握住就不松,还捏来捏去,现在的姑娘比较狠,如果她无意献身,就很有可能会给你一耳光……
在握手之后,有更多复杂过程,需要更高技巧,才能应付自如。比如在彼此介绍这一部分中,我就始终不得要领。
在我来广州做记者以前,曾经在家乡的某个单位,做副职的领导XX。这个因素,在见面之后的互相介绍中,总会被介绍人一再提及。在“他以前是XX单位的副XX”的介绍之后,我就只能努力把肌肉收紧——不能笑以显得狂,不能哭会显得虚伪,具体应以什么表情面对别人目光(他们的主要含义应该是,“你都是副XX还来当记者,你有病吧”),我确实还没有想出万全之策。
除此之外,应该如何面对别人的自我介绍也是比较麻烦的。很多人只喜欢报上名来,尤其是知名人士。问题就出在这里,我记性不好,又很少看电视。
某天晚上,我接到同事老王的电话,说我们俩写的一个稿子被电视台的同志看上了,居然有望采访我们。等我来到现场,开了门看见老王已经坐在一个角落里微笑,但是他面前只有一个大胡子哥,考虑到他当时正在做一个同志的选题,我倒也不以为然。我刚刚在一侧坐下,门又开了,一位眼睛大大的姑娘蹦着进来,看见我就说你是北方吧,我微笑,然后很自然的等着看有无握手的荣幸,果然大眼睛没有让我失望,伸出手来,同时说:我就是……!
可怜的小姑娘,虽然之后的采访让我感觉非常好,几乎要请她签名合影(以便有一天她红透半边天时我可以把签名卖个高价),但之前我对这个很多观众非常熟悉的名字毫无概念。
那一刹那,我调动了脸上所有的肌肉,努力做出惊讶欢喜快乐高兴意外激动的样子。
这是自愿的,虽然我不知她是谁,但是看得很清楚,这姑娘very beautiful,总比和正在做同志选题的老王呆在一起要强吧。
文/家在北方
活得认真的人让我感动
在回来的地铁上,我又遇到了那个卖报纸的中年妇女。说又,是因为能经常见到她。卖报纸的人很多,但我没见过第二个人比她更认真地对待这件事。别的人只叫嚷“看报啦,5毛钱一份”之类的,而她却带着解说,把报纸上的无聊新闻描绘得活灵活现,非常吸引人,因此总是见到有人掏钱买她卖的报纸。
今天她的描绘大概是这样的:看报啦,看新闻,别人情人节送玫瑰花,他砍了情人27刀。看报啦,一块钱两份。她还会叫卖道:一个杀人犯好几年警察都没抓着,结果他喝多了,自个说出去了。你说吧,这喝酒,多耽误事。看报啦。
不买报纸的人,听到她的话也会偷偷地笑。听她说,她只卖一份很滥的报纸,因为卖一份能比卖其它的报纸多挣两毛,就那么一份滥报纸,她一天能卖出几百份。
已经快到11点了,到了五棵松,她匆匆下车,又回去拿报纸了,因为还有一些没卖掉。她说,还有三趟车呢,还能卖一会儿。
我现在住的地方,是一栋9层的楼,有一部电梯,有3个阿姨开电梯,电梯每天的运行时间是早6点到夜里12点,三个人三班倒,每天如此,风雨不误。中间有一个搬走了,又来了一个新的,现在也变成老的了。
最年轻的一位大约40多吧,肯定不到50。她为人很和善,每次见到我总是有话说,要不问问冷不冷,要不问问工作累不累。她当班的时候,电梯里一般比较热闹,时常有个老太太,搬个板凳坐在里面和她唠嗑,上上下下,开开关关,一坐就是好久。还有一家人老是把小孩交给她看,有时候小孩的妈妈也在电梯里消磨时间。
还有一位沉默寡言,总是面带微笑,要不看报纸,要不织毛衣。
最后一位身材清瘦,花白头发梳在耳后,显得很干练的样子。年轻的时候,肯定是个美女。她给印象最深的是她按键的动作。电梯只在6楼半和8楼半停两次,她的工作其实就是操作1、2、3、开门、关门这5个键,想来也是乏味至极,但是这个简单的重复动作在她的手上变得诗意起来。
她总是将手指高高抬起,然后对着“2”轻盈地一点,又快速地收回,整套动作流畅自然,让我想到少女青葱般的手指在琴键上跳动的妩媚。
文/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