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 然
在今天的中国内地,“做鬼”者还大多是些文人,出发点也多是训诫人生。这个市场还是个待开发的不成熟市场
在新浪网站上有过一期关于恐怖故事的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你觉得恐怖作品用哪种形式表现效果更好?有50.79%的人选择了影视作品,46.14%的人选择了声音作品,2.96%的人选择了文字作品。
在今天的中国内地,拍恐怖影片还乏善可陈,但写恐怖小说的已经开始有了模样。有专门写恐怖小说的作家,也有专门组织恐怖小说出版的书商。兴安就是这么一位对鬼怪情有独钟的书商。
十年积蓄,“等待市场”
像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一样,兴安在幼年时相信过鬼的存在。但成年后,他对“鬼小说”所抱的态度也和大部分普通中国人差不多:百无聊赖时当个刺激、但在生活中所占比重不大。
兴安的思想发生醍醐灌顶式大转变,是在1986年,那年兴安读到了斯蒂芬·金 这个使世界上数百万人饱受惊吓的“恐怖大王”。当时,国内没多少人知道这个名字,兴安是一次与外籍朋友聊天时听他说,斯蒂芬·金是美国最当红的小说家。这让兴安感到很意外。毕竟,一个恐怖小说作家能独步文坛多年,即使到了现在,也让中国文化人匪夷所思。
从此之后,整整两年时间,他搜罗阅读许多欧美鬼怪小说,不可自拔,逢人必谈“鬼”。当然,他不是在“玩物丧志”,身为图书出版者的兴安所意识到的,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恐怖小说一片空白。
这是个大市场、大卖点。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恐怖小说潜在的读者。
后来,兴安真的着手策划恐怖小说的出版。这是在1999年,距离他萌发初步构想已经过了十余年。
兴安形容他用这十余年来“寻找作者和等待市场”,到了20世纪末,随着港台、日本、欧美各种神鬼之说的涌入,他明显感到身边谈“鬼”的人多了。每每触及这个话题,大家不再侧目而视,相反,越来越多人和他一起手舞足蹈、推研揣测、惴惴不安、甚至尖声大叫。时机成熟了。谨慎的兴安找到同样爱好惊悚故事的青年作家丁天,对他说:“想不想写中国第一部鬼小说?”
接下来的大半年,兴安飞到广州,把市面贩卖地下兜售的所有恐怖VCD扫荡一空。丁天则关在北京静谧的小院落里,在当代音像制品和古代鬼文学夹杂下,臆想出一个个阴暗狰狞的面孔和悬念丛生的情节。2000年3月,国内第一部恐怖长篇小说《脸》终于问世。
2000年,这是中国恐怖小说史上一个可以标示的年头。《脸》开始在北方热卖的同时,广州新兴报纸《南方都市报》决定在专栏版推出一个天天谈鬼的小栏目:《现代聊斋》。他们找到了曾用文言文写过两个鬼故事的余少镭,希望他“先写一段时间”。没想到从此之后,余少镭笔下的“鬼”层出不穷,几乎没有间断过。
《现代聊斋》的反响出乎意料地好,一开就是三年。中途曾一度断了一个月,结果在读者“群起”的催促声中,匆匆再度开场。
为了保证故事的原创性,余少镭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不去接触任何听来看来的鬼故事。但他总能源源不断接到读者电话,开场白几乎雷同:一个声音煞有介事地对他说:“余老师,您写的和现实有点出入,真的鬼应该是这样的……”
同样的困扰也出现在丁天和兴安身上。《脸》一出版,网络上报纸上热评如潮。很多读者同仇敌忾地抗议“不够恐怖”,“大失所望”。
原来,在众多中国读者心里,对恐怖小说的预期值要比作家们想象得高得多。
做鬼的人不信鬼
在海外,拍鬼片的人们心里就会装着鬼。比如当年拍《咒怨》时,女主角奥菜惠总会看到一可怕白光的灵体,有时悄悄掠过身边,有时却停留于某一角落,使得她每走一步都担惊受怕。张国荣在拍摄完他的最后一部影片《异度空间》后,明显形容憔悴,行为怪异,胡言乱语,被人说成“撞了邪”。每当一部鬼片完成,这类报道就常常充斥海外媒体的娱乐版面。
但是中国的恐怖小说作家们却是不信鬼的人。
当余少镭被人称作“鬼话大师”时,他下意识地觉得反感。他认为自己“只是把人当‘鬼写,通过鬼的无奈来影射人的无奈,通过阴间的黑暗来揭露阳间的不公,往高尚里说,就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无独有偶,丁天则一直强调自己“不想写鬼”,“不是为了吓人”。他说“这是本带着惊悚因素、力图挖掘人性的小说”。
在这些自称“根本不相信鬼”的“鬼怪制作者”心里,似乎暗藏着这样一种看法:他们不愿意自己的文章仅仅被用来吓人。纯粹写作恐怖小说,在他们看来成了末技。他们非要从中提炼升华出些“精神”不可。
而在图书策划人兴安的眼里,他看到的是中国恐怖小说的不成熟。他认为中国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恐怖小说作者,也没有成熟的恐怖小说市场。虽然继《脸》之后,他又陆续策划了《死者的眼睛》、《蛊之女》、《鬼话连篇》等小说,销售成绩都很好。《死者的眼睛》售出两万册、《蛊之女》售出一万多册,《鬼话连篇》作为一系列五本的套书,还没全出版完,就已出售四万多册。
然而,兴安还是非常不满足。他向往有朝一日中国恐怖小说占领一大块属于自己的地盘:有专职作者、专门的图书出版渠道、专门销售书店,效仿美国“Who killed you”恐怖小说书店,用血红的漆刷满整墙,每周都有作者带领数以百计的书迷大声朗诵自己所写的惊悚文字,尖叫四起,书迷像追逐偶像一样簇拥着恐怖小说家。至此,“鬼文化”市场才算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