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茂枝
《语文课程标准》以“口语交际”取代原大纲的“听话说话”,口语交际课因此走进我们的视野。对于初来乍到的它,我们的认识尚处于懵懂状态,然而就被生拉硬拽地推入实践操作中,实际教学效果离课标的要求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差距。
喧宾夺主:不应淡出的“口语”
口语交际教学既要有口语运用的教学,也要有非语言因素的教学,这样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素养,但口语运用——倾听、表达、交流的教学必须成为核心。
另外,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往往是对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的模仿或者演练,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但相当多的游戏不需运用口语或者口语在其中不起决定作用,比如猜谜,通常也需口语参与,但口语并非必不可少,谜面可以用文字表达,谜底可以用动作表示,它主要是智力游戏活动,而非口语交际活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以这些非口语交际的游戏活动为载体或者线索,为口语交际活动提供话题。
总体上,口语凭借和非口语凭借、口语交际和游戏活动等可概括为主与宾的关系。可是,细察当前的口语交际课,买椟还珠、喧宾夺主的现象相当普遍,使课堂变成没有口语的口语交际课。常见的有:
以笔墨代替口语表达。一位教师曾设计了这样一堂口语交际课:①游戏导入(说自己印象深刻的广告);②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③动笔设计广告:④交流广告。
不难看出,整堂课就是奔着广告诃设计而去的,主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就是创作广告词,因此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核心的环节,其他教学环节只是为突破核心环节作铺垫,或使广告词的创作趋于完善。在核心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动笔创作,使用的是书面语。因此,这是一堂习作课,却不能称之为口语交际课。
以游戏代替口语表达。课堂游戏,包括猜谜、传话以及各式各样的表演,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这一形式在近期的口语交际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不得不承认,其中不少课是为游戏而游戏,将热闹好看作为惟一的价值追求,而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任务——学生口语表达和交流的发展却漠不关心。比如,有的课全是课本剧表演,课堂上,学生在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了形体动作等。作为一种语文的综合活动,它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自有其作用和价值,但作为口语交际课,学生口语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却并未得到实实在在的训练。若将单纯的课本剧表演或者猜谜、传话游戏等加以改进,变成以游戏为载体,就如何游戏等展开师生、生生之间运用口语进行对话和沟通.那么,我们才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课。
刻舟求剑: 似是而非的“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笔者认为,“表达”主要指各自面对受众说话,即“独白”;“交流”主要指交际双方就共同的话题,进行对话,不断根据对方说的内容随机应变地作出言语回应,即“对白”。如果两个人各自向对方说一句或一段事先想好的话,而没有根据对方所说进行回应,那么就是“独白,而非“对白”。
需要指出的是,“交流”并非口语交际课所独有,其他课甚至非语文课也有这种“交流”。但不同的是:口语交际课中的“交流”是目标,其他课中的“交流侧主要是手段。有人说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往。现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绝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为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几乎没有老师是鱼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的,而更多的是采用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生生之间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获取答案,其中“交流”主要是获取答案的手段,答案本身才是核心的目标。这种“交流”,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也就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不限于口语交际课甚至不限于语文课的根本原因,但我们绝不能说,数学课也就是口语交际课!而口语交际课则不同,它不但要培养学生“倾听”、“表达”的能力,还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为己任,教学过程中采用种种步骤和具体方法、策略既促使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也促使学生学会“交流”。教学步骤也要体现学生从不会“交流”到会“交流”、从不善于“交流”到善于“交流”的过程。这是口语交际课的重要特点,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下面我们就审视一下一个教学设计的片段。
1.合作拼画,互动交流。
①认识图形。
②说说事物。
③你能用两种以上你喜欢的事物说一两句话吗?(抽生交流,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同学说;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④拼画交流。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一种事物用一些图形拼出来吗?拼好后,想想你是怎样拼的?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⑤汇报交流。每组选出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2.自主画画,自主交流。
①一位小朋友的家刚修了一所新房子,房间白白的墙上什么也没有,我想请同学们画一些画送给他,你最想画什么?
②作画。
③交流。(示范,找一个学生作交流,引导学生这样说:我喜欢……,用……画……用……画……:自主交流:“现在找你的好朋友或老师交流交流。”)
不难看出,上例中的种种“交流”,主要是学生面对其他同学“用两种以上你喜欢的事物说一两句话”和把自己如何作畫告诉给其他同学,各说各的,不过是“彼此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别人”罢了,并不是根据对方所说进行言语的回应,总体上仍属于“独白”。当然,这种“交流”,在听话说话教学中已经是常规的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倾听”、“表达”能力的作用不能抹杀,在口语交际课中依然有存在的价值。但如果认为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交流”,那是极大的误解。如果教学仅仅停留于此(而这恰恰是当前的普遍现象),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要求就会落空。
新鞋老路:一仍旧贯的“情境”
笔者曾看到这样的教学案例:在情境中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秋游怎样组织”教学设计,其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导入:“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枫叶似火,硕果累累。在遽美丽的季节里,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喜欢到秋天的原野游玩一番,那么,秋游该怎么组织呢?”设计者称这是用语言来创设情境。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小组内就秋游怎么组织谈自己的看法,组内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质疑。然后小组推荐代表面向全班发言,及时组织评价。
如此这般的教学设计,果真符合“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一新课程理念吗?这必须从什么是交际情境,什么是具体的交际情境说起。
所谓交际情境,指豹是交际的地点、时间、场台、交际者、交际者的身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构成的交际环境。上例中教师导入的一段话只是激发了学生情感。有助于学生情动辞发,但并没有创设什么情境。但是,学生说话时,有时间(某一节课),有地点(教室或者其他地方),有交际者(学生自己、同学和老师),算得上是在情境之中。而以往的听话说话教学也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
既然有课堂有交际就有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岂不是多此一举?问题的关键就在“具体的交际情境”该如何理解。笔者以为,口语交际课中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的情境,一种是呈现于课堂却类似于现实的生活情境。前者是凝固的、不变的,后者则接近生活的原生态,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在生活的状态下不知不觉进入交际活动,真实自然,生动活泼。过去听话说话课的情境,一般只有前者,《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情境应该主要是指后者。口语交际课教学完全抛弃前者,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但必須创设后一种情境,让教学活动“主要”在其中进行。如“自我介绍”,让学生在小组内面对全班同学说,那是在课堂情境中进行。如果创设了以下情境让学生说,则可以称得上是“具体的情境”: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请你向他作自我介绍;在好朋友的生日宴会上向新朋友作自我介绍;在旅游途中遇到外地的旅客,互相作自我介绍。
“在情境中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秋游怎样组织教学设计”的教学固然在情境中进行,但那只是课堂情境,一仍旧贯,换汤不换药,是穿着口语交际的新鞋,走听话说话的老路。如果作如下改动,情形将发生根本变化:在引出话题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秋游的组织方案,然后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发言。以上教学环节在课堂情境中进行。接着,创设三个“具体的情境”,展开交际活动。
情境一;
1.当你回家说起秋游而家长表示反对时,你将怎样用自己的秋游计划来说服家长?
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喜欢扮演家长的为一组,想好阻止学生去秋游的种种理由;喜欢扮演孩子的为一组,讨论如何用所做的秋游安排说服家长。
2.学生在小组内扮演各自的角色,进行对话沟通。
3.选择一两个小组汇报表演,及时组织评价。
情境二:
1.学校的广播室准备播报各班制订的秋游方案,小记者会来采访大家。小记者可能会问些什么?我们该怎样把秋游的组织工作说得并井有条?让学生在小组内商议并演练。
2.小组汇报模拟记者采访的情景,教师组织评价。
情境三:
学生举手表决评选出最佳方案。教师扮演校长,让制订出该方赛的小组代表向“校长”汇报他们的方案。
情境可以制约口语交际时语言的运用,暗示说的思路,而课堂情境因其自身的凝固少变,所起的作用也就有限。类似上述的“具体的情境”,则拓展了交际的空间,学生置身于此,便有话可说,有话乐说,情趣盎然,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摩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