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风亮
据报道,长春市一学校在小学五年级试行“贷分制”。学生考试成绩差可向老师申请“保密贷分”,等成绩好时再将贷得的分数双倍还上。作为配合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体系进行的有益探索,这项“制度”将对校内所有学科和活动进行量化评估,采取“存贷分”方式。
此举引发争议无疑是正常的,因为分数是现行教育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的敏感核心,是我们教育体制的“软肋”。谁也无法番认,现行教育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当然,分数作为一种量化的评价标准,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的分数反映出了学生的哪些素质?其评价内容和方式,是否对学生公平?又是否对成长有利?
学习成绩和创新素质是两码事。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必然疏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杨振宁教授就曾指出: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多年后的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我们有什么理由为自己的‘分数教育”而骄傲呢?一个国家可以凭借科技的迅速发展成为强国,却不可能依靠“成功”的分数教育走向富强。在中国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下,学生的分数再高,也不过是对别人业已发现知识的机械重复和简单模仿。
创造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不过,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之下,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呢?其实,爱因斯坦所表达的,正是西方教育的一种境界、一种观念,它展示了一种与我们截然不周的教育根基,即分数不是教育的核心和惟一。
审视长春某校的分数改革,就会发现一些不同以往的意义。首先,“贷分制”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和发挥空间,而且坚持了自愿原则,没有伤害到任何学生的利益,也不可能让孩于产生惰性,因为可贷分值最高不得超过1O分,还贷时还要“连本带息”,这压力够大的了。但我觉得像该校老师所说“货分可以培养责任与诫信意识”也有点夸大其辞,而且双倍还贷“太黑了”,如果学生下次还不起怎么办?其次,这项改革对所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量化评估,如果那些能体现学生创新等素质的指标能够被逐步纳入分数评价体系,并且影响学生的升学深造的话,盼数”这个概念是可以变得越來越科学的。
毫无疑问,现行的“分数教育”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分数”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地位尊卑。成绩优异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这种教育模式对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孩子构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不利于他们的人格成长。
对这种分数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不过,要真正动摇“分数命根”的根基,靠一个“货分制”可不成。如果考试分数的核心地位没有动摇,那么贷不贷分也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大环境的改良,教育改革需要勘点真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