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2003-04-29 23:33
新闻爱好者 2003年10期
关键词:造纸厂污染群众

潘 坤

由省委宣传部、省人大、省环保局等十家单位组织的大型采访活动"中原环保世纪行",自1995年开展以来,至今已经有八九个年头了,笔者曾多次参加"中原环保世纪行"报道,自采与他人合作播发新闻达百余篇。今日回顾起参与此项宣传报道活动,确实体会很深,受益匪浅。我深深感到,只有基层火热的生活,才是鲜活的新闻材料的丰富宝藏,最能激起人的创作欲望;基层就像一把尺子,可以量出记者素质的高低、知识的深浅,能够激励人抓紧学习,充实自己;基层又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记者作风的优劣,能促使人净化思想,淡化安逸欲望,增强艰苦奋斗、创新创优意识。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吃透"上头",给思想装上"指南针",宣传报道才不会偏离全党工作大局这个方向。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多种原因,使我们目前的环境状况不能令人满意,一些地方还呈现恶化趋势。如何搞好这项宣传,既能准确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唤起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又避免引发矛盾,利于人心稳定,这是个重要问题。为了把握好宣传的分寸和角度,我们把有关环保宣传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汇编带在身边,在采访前和采访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样,有了政策指导和理论知识的铺垫,使我们的采访思路、报道目的、选择问题的角度始终比较清晰,确保了采制的正面报道既符合政策要求,又生动活泼;批评报道既不诱发矛盾,又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引导出积极的效果。

第二,只有深入采访、贴近生活,才能搞出鲜活的有说服力的报道。"中原环保世纪行"的一个特点,就是到治污有效、群众满意的单位去总结经验;到污染严重、危害很大、群众受害的地方找问题。这就要求搞出翔实的、有典型、有分析、有说服力的报道来。说实在的,过去也做过大量的采访报道,不过采制的动态新闻偏多,采访对象领导层偏多,大多数以表扬报道为主。大家都知道,作为领导层,采访时讲起话来自然条理性较强,思路清晰,作为表扬式报道,对象愿意谈 ,情况易摸到,这对组织起稿件来相对较容易。而这次采访则相对难度要大得多,如果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不到现场去亲眼看看,不做过细的调查研究工作,不仅搞不出好的报道,而且可能出现失误。因此我们这次采访采取的是"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到生产车间、到污染源头、到群众家里,把情况的根根梢梢看个明明白白,摸个清清楚楚。由于真正深入了生活,亲眼目睹群众受水污染所带来的身心痛苦的事实,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所以写起稿件来就不再是事物表象的一般反映,而是由现象到本质,对事物规律性的深刻揭示。比如,我们了解到平顶山环保工作做得很好,在全国、全省评比中都获得了名次。我们在报道时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措施加数据"的泛泛表扬上,而是深入挖掘它的内涵,并把平顶山的做法同其他地方的情况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终于抓住了平顶山经验的实质,这就是对环境保护这个基本国策认识到位,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坚持落实好,使这篇表扬性的报道角度鲜明、开掘深刻,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正如一些观众反映的那样"你们不光是敢于揭露反面的典型,对好的经验的报道也能使那些差的单位受到教育,有学头,有出路"。又比如,汤阴县伏道村一位老大娘向我们哭诉她的儿子、儿媳因饮用污染水而患了癌症,在半月之内相继死去。当时这位老大娘由于过度悲伤,只知道哭,连话也说不成了,还有许多群众围上来,把我们当亲人一样,诉说水污染给他们造成的危害,那种场面令人心酸。但是我们的采访并未到此为止,而是追本溯源,由下而上找到了造成危害的县造纸厂,继而又采访汤阴县委、县政府,所以回来之后写出了《大家都来救救伏道村》的报道,这篇报道在河南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后反响强烈。当时副省长张洪华还在全省防治污染工作会议上给予了充分肯定,说这篇电视报道有力度、有深度。张洪华副省长又亲自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实地察看了汤阴县伏道村,督促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实践证明,要想写出群众爱听、爱看、真实、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来,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使自己与生活、与群众融为一体,这样产生的报道就不会再是我播你听、我播你看的两张皮,而是领导重视和群众关心相融合的人民心声的共鸣。

第三,要有全身心投入、敢于吃苦、不怕吃苦的精神。"世纪行"的特点是点多线长、纵横南北、长途奔波,而且是哪里越臭越脏越到哪里去,特别是那些色如酱油散发出恶臭的污水,那些充斥着怪味的生产车间,闻见看见令人作呕,这对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女同志来说更是一种考验。要想搞出富有现场感的报道,必须身临其境,在镜头前容不得你掩鼻作态。比如,在沈丘槐店大闸采访,那里蓄积着上亿立方米的污水,刺鼻刺眼的恶臭和氨气味使人恶心胸闷,眼睛发酸;在项城市丁集镇采访正赶上下小雨,为了寻找排污口,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奔走在崎岖不平的泥泞路上,当时我的皮鞋也被弄坏了,也顾不上斯文了,趿拉着鞋照样采访。

淮河水系上游之一的双洎河,上世纪60年代以前,河水清澈见底,沿河两岸百姓靠它淘米洗菜、洗衣灌溉。进入80年代后期,双洎河却失去了一切使用功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得到这一情况反映时,只有半天采访时间,因为第二天一早还要赶往中牟县。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分别走访了新密市卷烟纸厂、通达造纸厂、关寨村造纸厂、大隗镇双洎河造纸厂和大隗镇人大主席李银森。新密市大隗镇方圆50平方公里,就有着268家大小造纸厂,每天有1.5万多吨的废水排入双洎河,使河水污染、鱼虾绝迹,由此发出了"环保世纪行"的第一篇报道《双洎河何时变清》。这篇批评报道采用了同期声,利用现场实况讲出了目前双洎河污染的严重性,但又使人看到,只要加强治理,我们的蓝天碧水还是可以找回来的,做到了批评报道帮忙不添乱。新闻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新密市马上积极行动起来,关停限排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之所以能收到这样好的社会效果,除了与组织者高度重视、严密组织和各编播部门同志的大力支持外,主要是得益于火热的一线生活这个取之不尽的宝藏,群众生产生活这把检验真知的尺子和镜子,它使我们永远铭记"实践出真知"这个真理,永远循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格言,去深入实践,学习实践,在实践中锻造自己,在实践中认识规律,向人民弹奏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猜你喜欢
造纸厂污染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造纸厂污水处理设施上游来水异常排放及其应对措施探析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京多所高校试点快递纸箱回收回收后直接进造纸厂
金城造纸厂研制成功以草代木的新型纸
湖南蓝山部门联合执法四家非法造纸厂被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