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点上迎接报战

2003-04-29 23:33吴昭江
新闻爱好者 2003年10期
关键词:办报都市报中原

吴昭江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第二张都市报--《城市早报》于1999年春出版发行,就像一声春雷,平地掀起了中原报战又一个浪潮。第一个浪潮是由《大河报》带头掀起并捷足先登"霸主"之位的,而第二个浪潮却使《城市早报》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荣获"亚主"的称号,从而壮大了报业集团的实力。此后由于报纸竞争的现实需要,《城市早报》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鏖战,与老大哥《大河报》合二为一,但该报当年奋勇迎战,历经系列严峻竞争考验威武雄壮的形象,仍然留在广大读者心中。李蓬作为年轻一代报人,以"都市报总编办报手记"的形式写出了《中原报战》一书,以一颗热诚的心和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亲身指挥战斗的艰苦历程,总结了很好的经验,书中很多箴言警语闪闪发光,对今后中原报战具有较高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笔者作为老报人,读了这部书,也想说点心里话:

其一,报战出人才。这是中原报战所提示的一个必然规律。报战乃是当前报纸竞争的主要形式。由于竞争有压力,有困难,有风险;竞争态势犹如泰山压顶,势不可挡;这就极大地锻炼了办报人的应对能力。竞争胜负决定着报纸和办报人生死存亡的命运,这就使办报人产生严重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促使他们奋不顾身地去拼搏,去发挥超常的聪明才智,从而促使他们迅速地成长和成熟。创办《城市早报》的成功之日,也就是以李蓬为首的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之时。这正应着那句"报成气候人成才"的名言。回想20世纪90年代以前,省会不过两张党报,加上几张专业报,没有多少竞争,彼此基本上相安无事,办报人当然也没有什么紧迫感和危机感。但报纸是老面孔,读者不喜欢。而一些有才华的编辑记者,在无竞争的环境中,终其一生,也得不到施展身手、一搏成名的机会。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几张都市报兴起了中原报战,这才来了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所以报战有功。报战不仅有利于满足读者的需求,也有利于报纸的进步,使报纸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展望未来,报战尚未有穷期,报纸的成功和报人的成长也无止境。为了把我们的报纸办得好上加好,把我们的新闻队伍建设得更加强大有力,办报人还得再接再厉,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去迎接报战!

其二,报战对办报人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原报战》给人启示:要做一个能够驾驭当代报纸竞争并稳操胜券的办报人,必须对自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就全国城市状况来看,创办都市报一开始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多家报纸争夺有限的新闻资源、订户资源和广告资源,在于追求各自的最大效益。谁在报战的竞争中击败对手,谁就能称王称霸,否则就难免会被淘汰出局,这是市场竞争规律。李蓬受命创办《城市早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抓住了这条规律。他宁可把重要的采编任务交给两位副手,也要亲自去抓订户资源和广告资源的开发,抓发行队伍和树品牌的建设,还演出了"红色风暴"那样声势浩大威震省会的好戏。这说明他和他的同事们都很有现代企业家的经营头脑。当然,他们在抓经营开发时也没忽视抓报纸质量。李蓬说得对:"一切产品的内在质量都是该产品赢得市场的基础,都市报的办报质量更是如此。……在现代报业竞争中,报纸的办报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纸的前途命运。"而负责主抓采编的孟磊和杨青,都是懂新闻的行家里手。 他们不辱使命,密切配合,狠抓报纸质量,精心策划,的确办出了一张读者用得着离不开的都市报,保证了报纸在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上迅速攀升。

其三,提高报纸质量是长远之计。报纸质量不能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办得再好的报纸也不能保持老样子,必须紧跟读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在激烈竞争中就会失去读者和订户,失去领先地位。都市报如此,省级党报也是如此。省报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省内是龙头老大,没有都市报那样大的竞争压力,但不等于可以"坐山观虎斗",可以不注意从提高报纸质量上去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在它比都市报可读性和经济效益都差一大截的情况下,更要在办报质量上迎头赶上。早在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反对"党八股",提倡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主义的文风。而文风不正则是当前许多报纸的一个通病,也是一些省报不如都市报受读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改进文风上下大力气,大刀阔斧地砍掉那些篇幅冗长、面目相似、文字重复、枯燥无味的空话、套话和大话,增加形式短小、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作品,办好有创意有特色的专版和专栏,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这是报纸生存发展所必需。

猜你喜欢
办报都市报中原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沁园春·赞中原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办报真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