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岸上的故事”

2003-04-29 00:44刘建春
新闻爱好者 2003年10期
关键词:巧遇平民化指路

刘建春

近日读重庆商报6月5日《七旬"怪老头"医媒都怕他》一文,颇有感触。记者在这篇短小精练的报道中,通过记者巧遇并发现其新闻,将一个七旬"怪老头"为民服务的热心肠和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的精神刻画得生动逼真,有一种呼之欲出之感。我以为,该文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倡导。

其一,记者善于于平凡处发现新闻,可见作者具有较敏锐的新闻眼光。挖掘日常生活之中的"陌生",寻找藏于平凡之后的更深层的真实,既是时代赋予记者的神圣职责,也是记者平时学习、修炼、提高采访写作技巧的一个真实实践。

"你要到哪里? 等人吗? 如果到上清寺要坐237路车;如果到江北就要坐201哦……"记者采访途经沙坪坝区高滩岩都市花园西路站,正为乘车犯难时,一个老头笑眯眯地走到记者面前,一口气报了所有乘车线路。老头的"怪异"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于是闲聊中挖出了不经意间发现的新闻。此处看是不经意,实是经意,表明了记者是带着善于"发现"的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的。如是,才会有下文的新闻。

其二,记者在该文中有自己的独到性,即将"怪老头"或"疯子"的言行上升到一个高度,从而点出了"怪老头"可敬的思想内涵。

歌德说:"独到性的一个最好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正如文中提到的"4年多来,老人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来到车站,一看见有人不识路,就主动上前指引。一听是来看病的,老人就充当起'导医',还狠狠揭批医媒的劣迹"。这类日常生活看似不经意,但经记者捕捉住,并将其新闻人物的细微闪光点加以放大,凸现出意义来,把"似曾相识"又"似乎不识"的感觉带给读者,由此显示了该稿的独到性,并完成了该文正面歌颂"怪老头"的主题。

其三,记者娴熟地驾驭有个性的地方语言,形成了非常平民化的语言特点。

著名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曾明言:"只有把我自己放入报道中,该报道才是好的。"这句话道出了好新闻走向平民化的一条路径:记者独特的语言方式、笔力及渗透其中的洞察力、思维方式所形成的独立风格。

该文以记者本人与"怪老头"的巧遇引发出全文,首先把自己放到报道中去 ,与老人促膝谈心,认真采访,才引出了"热心指路专揭医媒"、"热心指路竟被疑为疯子"、"医媒威胁要'修理'他"三个生动的片段。"恁个凶的人一般都是晓得路的,这个我有经验。""他们又能把我啷个样?我都这么大一把年纪了,怕什么嘛。"浓浓的地方语言,将"怪老头"的重庆人性格刻画得有棱有角。读之,确令读者有几分快意和恭敬之感。

美国的新闻学者曾打过一个比方:"文明是一条有岸的河。""河水"代表人类社会中显著而重大的事件,易于被媒体捕捉;而"岸上的故事"则是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历程,它们往往被新闻报道所忽略。"河水"有尽,"岸"却无边,而恰恰是这些"岸上的故事"由于源自平民熟识的生活,贴近平民真实的思想感情,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民众亲和力。而这,又恰恰是我们的记者需要去善于发现的。

但愿我们的记者在奋力搏击"河水"时,也多去捕捉"岸上的故事"。

猜你喜欢
巧遇平民化指路
提灯指路的人
Cartoons
巧遇外星人
巧遇“雪龙”号
指路真开心
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
关于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分析
电视新闻平民化不等于娱乐化
巧遇雪龙号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