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事业心

2003-04-29 00:44:03
新闻爱好者 2003年10期
关键词:普利策消防队垃圾处理

黎 信

对于中国新闻工作者,索尔兹伯里这个名字应当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他曾经沿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线采访,之后写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这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雄业绩,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在美国以及许多欧洲国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它的中文译本,打动了海内外无数炎黄子孙。

早在上世纪40年代,索尔兹伯里就已经是名记者了。1948年,在担任《纽约时报》驻前苏联记者期间,他率先报道了乌克兰大饥荒;这一组报道,获得了当年普利策新闻奖。1950年,他奉调回国,在《纽约时报》编辑部当记者。当时《纽约时报》内部不和,争权夺利的结果是索尔兹伯里遭到排挤,本来已经是名记者的他,却被迫干"狗崽子"(cubs)的工作。"狗崽子"是美国新闻界的行话,指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也指实习生。《纽约时报》编辑部有一间很大的会议室,每天早晨全体记者在那里开"班前会",由值班总编辑分派采访任务,"面授机宜"。记者们的坐席很有些"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排座次"的味道,约定俗成,按照记者"知名度"的高低和采访任务重要性的大小从前往后按顺序就坐。那时索尔兹伯里已经40岁出头了,却不得不与一群乳臭未干的"狗崽子"坐在最后一排。"狗崽子"的采访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在消防队门口"蹲守",发现火警出车立即报告,同时跟上去了解情况;二是每星期报道一次本周内纽约市垃圾处理情况;三是每个星期日的教堂礼拜。可能是考虑到索尔兹伯里年龄大了,手脚不那么灵便了,所以不派他去消防队"蹲守";"老同志"嘛,毕竟扯家带口,星期日让人家出去采访似乎不近情理。于是,索尔兹伯里"承包"了每周一次关于垃圾处理的采访任务。"狗崽子"们写的稿子,每篇不到一页,这些"豆腐块"通常被塞在本市新闻版最后一栏的某个旮旯里。

两个月过去了,索尔兹伯里在完成例行报道的同时,写了一组六篇关于纽约市环境卫生的调查性报道。他从垃圾处理这个不被编辑部"老总"重视的问题入手,对全市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当局官僚主义严重、忽视环境卫生的种种表现,对于市政建设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足等等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组报道分六天在《纽约时报》头版连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为此,索尔兹伯里再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就这样,索尔兹伯里迫使"老总"们承认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后被提拔为副总编辑。退休前,这位四次获普利策奖的名记者是纽约时报总编辑。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我想至少有两个:

第一,从事新闻工作,不要挑肥拣瘦。能够像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那样专门采访世界风云人物、写震动世界的新闻,那当然求之不得。但是,法拉奇那样的记者毕竟是极少数,世界各国莫不如此。在中国,绝大多数记者,尤其是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恐怕只能把主要时间和经历用在本地区的"凡人小事"上。然而,索尔兹伯里的经验证明,"凡人小事"中往往孕育着大新闻,能不能把这"大新闻"挖掘出来,就看你是否有事业心。我坚信,世界上没有不出新闻的地方,只有挖不出新闻的不称职的记者。实际上,近年来我国有不少记者就是从"凡人小事"入手,写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新闻报道。

认真对待每一项采访任务,"大"任务也好,"小"任务也好,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说不定"小"新闻背后就有大新闻。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把"小"事情背后的"大"新闻挖出来,贡献给公众。美国新闻史上还有一个故事,对我们也颇有启发:曾经有一个"狗崽子"奉命看一场歌剧演出,写一篇评论。演出即将开始的时候,剧团经理出现在舞台上,宣布本场演出"因故"取消,特此向观众道歉。这位年轻的记者心想既然演出取消了,那么也就无事可做了,于是"打道回府"。凌晨时分,睡梦中的他被电话铃声惊醒,怒气冲冲的总编辑对他说,演出被取消,是因为上场前主演、一位有相当名气的女歌剧表演艺术家自杀了。

第二,如果遭到不公平的待遇,要能正确对待。要求这个世界对你处处、事事公平,我看不可能。在竞争日趋激烈并且法制仍需完善的中国,一个记者受些委屈应当是正常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索尔兹伯里未必知道中国唐朝诗人李白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但是他用出众的实力证明了自己是有用之才。我觉得,一个年轻的记者在向往轰轰烈烈的同时,应当学会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年轻记者成才的必经之路。《纽约时报》为什么安排"狗崽子"们做"蹲守"消防队之类的事情?这决不是歧视他们,而是要锻炼他们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品格,为他们以后成才打一个牢固的基础。在大学读书期间,我算是一个"高才生"罢。1965年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对外部工作。在差不多半年时间里,我的工作是给领导和外国专家跑腿、打杂,包括打字、打扫办公室、倒痰盂等等。这段经历,我感到决不是浪费时间,因为我从中了解了新华社整个工作流程,接触了许多优秀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誊清他们写的每一篇稿件,对我来说都是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中我知道了应当以怎样的态度从事新闻工作。

猜你喜欢
普利策消防队垃圾处理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NO TIME TO WASTE
汉语世界(2020年1期)2020-02-14 15:11:54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厦门的“奶奶”消防队
今日农业(2018年5期)2018-03-24 05:53:12
基于PLC的潮湿垃圾处理控制系统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24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承诺,草率不得
医疗垃圾处理遭行政垄断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54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39
皇冠上的明珠:揭秘普利策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