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海理
批评报道是党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一项神圣职责,它事关新闻导向正确与否,舆论监督是否准确、及时和有效,是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工作,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慎之又慎。
要选准批评对象
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做得比较好,他们每期节目的选题都颇费思量,编导们站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审时度势,在大量的批评稿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批评报道。像1999年对重庆綦江大桥垮塌案件的连续曝光,对象选得准,既具典型性又有代表性,使人看了很受教育。
要弄清事实真相
对于一件事,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一下子断个是非曲直来。新闻工作者对将要批评的事件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要掌握第一手材料,而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捕风捉影。一般来说,批评报道的采访调查十分困难,但是,再困难也要千方百计掌握真实情况,要让事实说话,只有真实的情况才有说服力,才不给被批评者以把柄。
要有利于促进工作
正面报道是正面引导,正面鼓舞人的斗志,为人树立学习的榜样,为工作提供可资的经验;而批评报道则是从反面为人提供借鉴的镜子,为工作提供反面的教材,异曲同工,正面报道和批评报道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促进我们的工作。所以,批评报道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要有利于化解矛盾,要有利于推动工作。新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要鼓劲,不要泄气;要帮忙,不要添乱。
要有利于安定团结
新闻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时,不要迎合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去故意炒作社会热点,搬弄是非,更不要逞一己之能,图一时之快,擅自大量报道那些时下还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用挑逗的语言去激化矛盾,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要与人为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还要善于理顺人们的思想情绪,聚拢人气,扶持正气,把人们的思想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
要把握好分寸和"度"
不能过火,也不能太温。批评过火了,一是失去了真实性,二是会引起被批评对象的反感;批评过温不到位,或批评不到点子上,犹如隔山打炮,起不到批评一点教育一片的作用。所以批评报道既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要害,一针见血,又要注意留有余地,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以事服人,才能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主动改正错误。
要热点问题冷思考
对待热点问题,媒体首先要给予极大关注。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要有崇高的政治责任感,要深入实际采访,细心体察民情。其次是要冷静思考,分清哪些问题能报道,哪些问题不能报道,哪些问题可以马上报道,哪些问题只能以后报道,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见啥报啥。面对热点问题,新闻媒体不能火上浇油,推波助澜,那就会犯导向错误。
要把握好时机和火候
对于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阴暗面和热点问题,一定要把握好批评的时机,注意曝光的火候。批评报道一般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但是,提前量太大,等到此类工作到来时,人们早已忘了前车之鉴;如果批评滞后,等到此类工作过去再批评,就成了马后炮,起不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大多数媒体在选择批评报道的时机和火候上还是很有经验的。比如,前年媒体在中秋节前夕对南京冠生园生产出售陈馅月饼的批评报道,时机和火候掌握得就很好。
要给人以希望和出路
舆论监督是一项政策性、敏感性和导向性很强的工作,不能说过头话,不能说绝对话,不能因一件错事就说人家一贯不好,批评人家既要让人家口服心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还要给人家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既要给人以信心和勇气,还要给人以希望和出路。
要有反馈和结果
过去好多媒体都开辟有"回音壁"、"回音廊"、"反馈箱"等栏目,专门刊发被批评对象的态度和改进工作的情况,有对抗批评的还可连续报道,运用舆论的压力督促其解决问题;有虚心接受舆论监督很快纠正错误的,媒体及时进行表扬。通过批评与被批评的交流沟通,促进了工作。而有的媒体只管批评,不问后果,不注重反馈。迟迟不见下文和处理结果,会令人失望。
要注意方法和策略
首先,舆论监督必须在法制轨道上运行,批评报道材料的采访搜集要合法,材料事实要真实准确;其次,被批评事件的轻重要掂量好,不能大题小做,更不能小题大做。三是要多摆事实少议论,批评报道要让事实说话,让当事人说话,记者尽量少说话,或不说话,给听众或读者以充分的判断空间,让受众自己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