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信誉的自我重建

2003-04-29 00:44:03
新闻爱好者 2003年11期
关键词:监察员布莱尔新闻业

刘 肖

5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辞职的时报记者留下的一长串欺骗行为"的文章,揭露该报一记者在过去7个月里杜撰了36篇新闻报道。

在接受《纽约观察家》独家采访时,杰森·布莱尔洋洋得意地说,他把一些"新闻界最优秀的人"都给骗倒了。

27岁的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靠一台手提电脑和一部手机迷惑了读者和报社同仁。布莱尔所用的手段是伪造当事人的评论、编造现场场景,并从其他的报纸和通讯社中摘抄材料。当他不在现场时,他还会从新闻照片中摘选细节,制造出了他到过那儿,见到过某人的假象。从华盛顿郊区恐怖的连环枪击事件到亲人在伊拉克阵亡的悲痛家庭,布莱尔使用上述手段绘声绘色地伪造了近期美国充满感情的历史时刻。

这些欺骗的远远不止是新闻界最优秀的人,对公众而言,失去的是对整个新闻业的信任。

美国新闻业的艰难时刻

最近世界网(WorldNetDaily.com)的一次调查表明,只有46%的美国公民认为《纽约时报》"非常可信",可信度比《华尔街日报》、美国有线新闻电视网,以及其他地方报纸都要低。

这种信任危机已经波及到整个新闻业。

今天的电视和报纸在一个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就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深入、彻底的报道,比过去而言,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得到了更高的报酬,同时也更具备职业水准。然而,媒体的信任危机却日益加剧,假新闻已经成了新闻业的一种疾病。

6月6日,雷恩斯和波伊德辞职,社论版头条以《时报的领导》:"杰森·布莱尔事件在时报内部产生的强大反省力量将在很长时期里持续下去,这种反省是健康的。一系列辉煌的成绩可能让我们太骄傲了,让我们以为将来这样的成功会轻而易举地继续来到。"7月30日,新任执行主编走马上任。《纽约时报》对这一事件的"反省"正在报社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时报在治理新闻造假的举措,无疑对美国乃至世界治理"假新闻"起到了参考作用。

向公众更正与道歉

在《纽约时报》的第二版,可以看到很大一个专栏,里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前一天报纸上出现的差错及更正。这就是该报著名的"更正"栏。

为核实杰森过去所写的所有报道,《纽约时报》专门成立了一个由5名时报记者、2名研究人员和3名编辑组成的临时机构,进行了150多个采访,以甄别事实,并为失实之处向读者致歉。5月11日,《纽约时报》以《辞职记者留下长长的欺骗足迹》为题,用封面故事形式发表内部调查小组的报告,全文近14000字。

《纽约时报》的"更正"(correction)栏,每天刊出,一年中只有很少的几天只有栏名没有内容;时报由A、B、C、D、E、F、G等几个部分组合而成,"更正"栏固定地放在第一个部分的第二页,即A2页,位于"新闻简要与索引"(Summaryandlndex)的下面,保持它不变的和显著的位置。这样"它们能很容易地被找到","看……当日的更正成了时报职员和读者的一个消遣"。"更正"栏用来"处理对事实的改错",它不仅改正其新闻报道、文章、图表、图片注释当中的事实错误,也用来改正讣告、电视预告、广告当中的事实错误。

《纽约时报》刊登了编辑部的道歉信,并提供了电子信箱,请求读者协助调查,举报布莱尔报道中的失实成分。时报为没有尽早发现雇员的欺骗行为感到遗憾。

《纽约时报》7月14日又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刊登了一篇"超长"的更正。

时报在关系最为紧张之时,仍然坚持用大版面刊出更正,不仅反映了他们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诚实的品质,同时反映了其更正制度的巩固性。无论从道德还是法律的角度,这都是一件令新闻同行刮目相看的事,《华盛顿邮报》、《FOX新闻》等同行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

建立新闻实名制

2002年10月华盛顿郊区爆发狙击手袭击事件,杰森·布莱尔由于熟悉当地情况而被借调全国新闻部。抵达马里兰6天后随即发表关于两名狙击手之一的约翰·穆罕默德的"令人目瞪口呆"的独家报道,登在头版,全部事实来自5名不肯透露姓名的执法人员,指出马里兰的联邦检察官迫于白宫的压力,不得不在穆罕默德就要招供之际要求调查员们停止审讯。联邦检察官和联邦调查局发表声明否认有关报道。

引用匿名消息来源是这一报道没有被核实的原因。《纽约时报》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严格审查,将对考虑隐去匿名消息的新闻做出具体的规定。

美国权威周刊《主编与发行人》批评《纽约时报》这次"翻车",与该报向来"严重滥用匿名消息"有莫大关系,并敦促该报从布莱尔丑闻汲取教训。社论指出,匿名消息有如"新闻业的鸦片",而某些报纸已染上"纵容使用匿名消息的毒瘾"。这也是美国报业的"通病"。社论提倡应该实施"新闻实名制"。

建立畅通的决策渠道

在杰森事件中,执行总编雷恩斯宣布辞职,同时辞职的还有对丑闻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编辑杰拉尔德·波伊德(GeraldBoyd)。

当天的社论写道:"有时,他们并不是自己所面临的事件的罪魁祸首。但当领导人继续要求保持已经变味的领导权的时候,这会侵蚀他或她曾领导过的组织的精神。一个伟大组织的利益永远比那些掌管他们的人更加重要。雷恩斯先生和波伊德先生深知这点,所以他们选择了离去。"7月30日,《纽约时报》新任命的执行主编比尔·凯勒(BillKeller)正式行使他的职责。

有人认为,该报为了提倡"种族多元化",在起用布莱尔时降低了考核记者的标准,以至于一名年仅27岁、未完成大学学业的高中生从实习记者一蹿而成为报道全国性新闻的主力记者。报社内有人指责雷恩斯袒护布拉格这位阿拉巴马州同乡。时报内部反映,上下级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通,正是这个问题导致布莱尔得以长期留在报社并委以国内新闻报道的职务,"我听到有许多人说希望基层记者们能够向上与高层进行更多好的沟通,而不是只由上级向下发命令。"解决道德难题不可能主要依赖于行为规范守则、上级指示,还要依赖于有主见的思考、同行间的讨论以及有效的决策程式。《纽约时报》组织了由助理编辑主任阿伦·西格尔(AllanSiegal)领导的一个专门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由3位名人组成的小组。该小组7月底公布了他们对杰森事件的调查报告。报告建议对编辑室进行全面改革,设立高级编辑(rankingeditor)这一职位,监督报纸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保证任务分配更加公开化。7月31日,这一建议得到了凯勒的采纳。

建立新闻监察制

7月30日,《纽约时报》执行主编凯勒第一天走马上任,他在对全体职员的备忘录中说,到今年秋季,时报要聘一位"公众编辑"(Publiceditor)或者新闻"监察员"(ombudsman)。"准许对我们的报道发表争论,并保证其独立的不被检查的评论见诸报端。"

这个有着152年历史的报纸,过去一直是在公众的视线之外寻求自我监督,"公众编辑"或"监察员"这一职位的出现,代表了一段历史的结束。

《华盛顿邮报》的监察员迈克尔·盖特勒写道,编辑比记者更应该对报纸发表的内容负责。强势的编辑和发行人固然重要,不过,假如他们的记者和其他编辑因此不敢挑战他们,或者读者的投诉无人听取,他们的势力、目标和政策就会遭到削弱。

《华盛顿邮报》却有着《纽约时报》所没有的行政监察员制度。《邮报》雇用相当独立的行政监察员在报社内部代表读者而存在的,即使是报社老板也不能开除他,也不能命令他写什么,而且必须为他在报纸上保留部分空间。如果读者写信陈述他们的不满,行政监察员收到后会展开调查,然后针对诸多信函或针对某种不满做出回答。一旦查明错在《华盛顿邮报》,他就会写文章清楚地指明《邮报》出了错。

目前全美有30多家报社聘请了新闻投诉专员。

普利策奖评委盖·特立斯(Gay Taylese)说过:"我希望你们把新闻当成一次婚姻而不是一夜风流。"《纽约时报》的发展史和在这里走出来的报界精英,应该可以看成是这句话的注解,这应当成为所有新闻从业者的道德思考。

猜你喜欢
监察员布莱尔新闻业
压责提能多维提升特约监察员履职能力
寻找开心的办法
世界文化(2021年11期)2021-12-16 08:21:52
高坪区:“监察员之家”促特约监察员履职
廉政瞭望(2020年5期)2020-06-19 08:52:49
吕梁市:召开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请会议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11-19 09:50:06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新闻传播(2018年7期)2018-12-06 08:57:58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20
辽中地税局建立基层廉政监察员“四个一”工作机制
辽宁经济(2017年6期)2017-07-12 09:27:39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传媒评论(2017年10期)2017-03-01 07:43:31
互联网催生传统新闻业的三个变化
声屏世界(2015年2期)2015-03-11 18:31:31
布莱尔生财有道:合影收费180英镑
环球时报(2009-09-29)2009-09-29 11: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