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瑞耕
在金秋丰收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四个"中国记者节"。
今年的记者节,同前三年又有一些不同,那就是今春肆虐的非典对我们全民族形成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如同前些年遭遇的全民抗洪战斗一样,我们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胜利地经受了这次"抗非典"的严峻考验,原本就有的"人民记者爱人民"、"愈是艰险愈向前"等等新闻工作者职业的人格的本质特色,又一次得到了更加突出的彰显。
我们用实践向世人证明:我们无愧于我们神圣的社会职责,无愧于我们的人生选择,无愧于我们的称号,因而我们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又有了新的提升。
在十月革命四周年的时候,无产阶级伟大导师列宁说过:"庆祝伟大的革命纪念日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解决的革命任务上。"记者节是不是"伟大的革命纪念日"并不重要,但列宁教导中强调现实和实践的原则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我于是又一次想到:作为新闻工作者--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代表,生活的记录者、报道者和评论者,我们的使命、责任和光荣。
"使命"是历史而宏观的,"责任"是现实而具体的,经过实际的艰苦的努力和奋斗,我们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较好地尽到了自己的责任,那么"光荣"就自然属于我们。这个道理是一定的。
无疑,在新的改革、建设和进步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使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笔触、我们的文字、我们的媒体一起"与时俱进":新闻工作者理当是最善于学习、最渴望并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一群,固步自封,拘泥保守,不是我们应当有的。
我们往往痛感:常青的生活之树变化太快,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新东西,作为新闻素材的生活源头,在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我们的受众(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和网络媒体的受众)都在变化,被采访者也在变化,我们报道的、评论的对象都在变化,我们如果固守旧有的思维就理解不了他们,也就不可能服务好他们。
我们往往痛感:传媒的形式甚至包括文字、体裁在内的一切都在革新和进步,消息与散文、评论与杂文、通讯与言论的某种程度的融合,等等,已经不仅是初露端倪而是渐成气候,广大读者、听众和受众已经不再满意多少年来读惯了的老文字,听惯了的老腔调,看惯了的老样式;我们新闻工作者倘若不丰富自己,不提升自己,不改进自身,就会被历史大潮和广大受众所抛弃。
我们往往痛感:不经意间,报业改革的大潮,网络媒体的崛起,乃至国际间新闻业的互动、联动、交流、合作等等全新的动向,已经对我们多少年来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闻的传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传播渠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宽;我们来不及喘息,我们没有余地,没有条件,没有办法容忍我们自己有稍许停步。
我们往往痛感:一大批"自由撰稿人"、"新新人类"的出现,对于原有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人自有他们的不规范处,但是他们的年轻,他们的勤奋,他们的高产,他们的思想开放,他们的不讲究章法的章法本身,对我们新闻界中人,都形成了不争的挑战的态势。
我们往往痛感:新生活的考验是多方面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和混乱,物欲化思潮的侵袭等已经对我们的队伍形成冲击,而且实事求是地说,我们队伍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意志不坚定者,在严峻的考验中、在物质的强大诱惑面前,倒了下去,成为人民和社会的罪人。这从理论上讲,是最不应当出现的事情。
因为倘若高尚的人们都堕落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公众还能指望什么呢?实在可谓教训深重,不可不鉴!
一点动态:最近有媒体分析央视《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内容有较大的减少,从某些角度、某种程度来看问题,不能不说是"说情者"战胜了"上访者",更准确地说是战胜了乃至打败了《焦点访谈》。这个分析未必那么准确和中肯,但敬一丹的话"舆论监督类的节目,几乎无一不遭遇说情",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惜的情况。这种情况,难道仅仅存在于央视的《焦点访谈》吗?不,地方媒体似乎更为普遍和严重。
这种情况,恰恰是对我们媒体和媒体人的一种新考验。我一向认为:媒体不搞好舆论监督,天理不容,党和人民都会不满意!
张扬真理和正义,抨击谬误和歪风,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对此,任何懈怠,任何放松,任何软弱,都是不可饶恕的失职行为。
一个提法:新闻队伍中有人说,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一批相当级别的官员都堕落了,怎么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坚贞地保持高尚的人格?
此话不能说完全没有任何根据和道理。但是我们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你要向谁学习?你以什么人为榜样?你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我们有千条万条理由要求我们的执政党的各级干部和人民政府的各级官员,吃着人民的俸禄,好生廉洁奉公,做全社会的道德标杆。然而,新闻工作者决计不能因了一些党政官员的腐化变质犯罪而降低对我们自身的人格要求。因为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是天底下最崇高的,我们是社会良知的代表者、保护者和弘扬者,要观察和监督包括官员在内的一切社会成员。我们理应最大公无私,最光明磊落,最心无芥蒂,最人格高尚。
完成我们的使命,体现我们的责任,决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别无选择!不如此还何谈属于我们的光荣?
我们既然有着新闻工作者的名号,对于种种的"不容易",我们就只能承认,只能接受,只能适应,只能紧张我们的生活节奏,提高我们的业务能力,深化我们的人格素养。我们必须这么做,而且不断地求进取,做得更好!
仅以此文献给第四个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