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体转型期记者职业理念的流变

2019-04-19 03:02杨雅童
新闻世界 2019年4期

杨雅童

【关键词】东方早报;澎湃新闻;职业理念;记者节

作为社会中的信息记录者和传播者,记者这一职业也会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带给人们越来越方便的信息互动,尤其是自2008年起,智能手机等新一代移动上网设备在我国逐渐普及,区别于报纸、广播及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催生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十年间,记者这一职业既要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要迎接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挑战。在由“铅与火”走向网络的道路上,记者对于自身的职业理念会发生什么變化,记者这一行业的价值又会怎样重新定义?

2017年的元旦,《东方早报》正式休刊,原有的新闻报道全部转移到澎湃新闻网。因此,澎湃新闻也成为传统新闻媒体转型新媒体的一个“重生”典型。笔者查找了2007年到2016年《东方早报》的记者节社评及休刊词和2016年到2018年澎湃新闻的记者节献词,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纵向的考察,希望能在跨度十年的8篇文章中管窥媒体转型期记者职业理念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表1)。

一、记者社会地位的变化:由赞誉到挑战

2007年的社论中出现了对记者公信力问题的考问;2010年的社论中已经开始重视公民记者的出现;2016-2018近三年都提到机器算法推送等技术流的轰炸。从中可见,面对公众,记者职业在这些年所迎来的不只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类的赞誉,而是更多来自公众的质疑与挑战,来自业内更深刻的思考。

评论中提到,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我国记者乃至整个新闻从业群体,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推动改革开放之下国家进步和社会变迁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环境出现了不和谐一面,新闻记者在刊发讴歌与赞美的正面新闻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危害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尤其是在2003年之后伴随着像王克勤、赵世龙等以调查社会不良现象来维护社会安全的打假揭黑记者的出现,公众对于记者的社会期待和职业肯定在潜移默化中上升,这意味着记者有了一个独立客观、勇敢执着、严谨敬业的社会监督者角色。

然而职业的社会属性使得记者这一群体不可能超然于多元社会之外,完全不受现实利益的束缚。由2007年的社论开始,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些“有偿不闻”“造假新闻”的负面消息开始出现,新闻的公信力受损,对记者的社会信任度下滑。在2010年之后,技术的发展再次对记者的社会地位造成了影响,网络平台的出现使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受众的能动性更高,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只有愿意接受一定的媒体,媒体才能对其产生影响。社论中带有“推送”“10万+”等名词的语句传达了传统媒体的现状,单纯报道事实的媒体已经缺乏核心竞争力,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的使用与普及所带给大众的是信息的海量和随即而来的挑选,这促使新闻生产和内容呈现要主动去贴近受众的口味。记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由一对多到多对一或多对多的转变,即从“记者对报道的选择决定受众阅读新闻内容”转为“受众的选择性阅读决定媒体的内容供应”。《东方早报》在2016年的休刊词中出现了“以最有力的传播方式服务于给予我们莫大信任的受众”,这强调了记者的服务性,“服务受众”已成为对记者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同时还需要有跟上时代的能力和本领。

此外,在评论中原来的“大”记者也变成一些如“小编”“鸡血(女)汉子”之类的调侃自嘲的称谓,从“大”到“小”的变化可以形象地反映出记者对于职业自我基模与角色基模的认知:十年之间,记者在社会中的职业地位在质疑与挑战中褪去光环回归普通平凡的岗位,且伴随着一定的生存压力。记者的角色由时代的记录者转变为如今的参与者和服务者,记者与受众的关系更加紧密,生产的新闻愈加需要以“受众值得选择”为标准。

二、记者职业边界的模糊:由精英到草根

2010年的社论提出“记者节”这个节日已经不应该仅是那些持有管理部门颁发的记者证的媒体人士的节日,而是属于所有参与公众事务的发声者的时代象征。“全民记者”背后体现的是“参与式新闻”的理念,在这个 “人人都有麦克风” 的时代,民众也可以在收集、报道、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记者职业的专业壁垒被逐步打破,专业记者对新闻平台、新闻职业以及新闻产品的垄断性让位于竞争性,新闻工作正在“去专业化”。在传播平台方面,相比于报纸、电视,人们的第一消息源逐渐更多地出现在贴吧和微博;在职业操作方面,相比专业记者,公民记者虽然设备简陋,团队性力量不足,但他们同样能够完成信息传播的任务;在新闻内容方面,“草根”多为身边之事发声,到达现场的速度和与事件关注者的共情度可能会更胜于媒体。

在一元新闻话语时代走向结束之际,《东方早报》在对待公民记者的态度上使用了“致敬”一词。它对全民记者时代是充满祝福的,并且评价“如果说记者节要铭记一种苦难,那么这苦难里必定有‘全民记者的坚定;如果说记者节要铭记一种光荣,那么这光荣里必定有‘全民记者的沉默”。面对“门外汉”的“抢饭碗”,媒体的态度不是批评与不屑,而是肯定与尊重,这也反映了传统媒体对于时代的理解与适应。当职业壁垒被逐渐打破,记者这一队伍的人员构成在不断泛化,该行业的职业理念发生了由精英走向大众的重要转变。

三、记者职业精神的强调:由审视到坚守

尽管分析8篇文章是为了分析记者职业理念的变化,但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仍有一些关键词在不同的文章中会反复出现。对文章词频的量化统计(表2)可以发现,“时代”、“改变”的高频出现说明了业界已经关注到了时代的变化对自身提出的新要求;“新闻”“社会”“责任”则不断强调记者的社会担当和从业责任;“真相”和“记录” 则涉及记者对于新闻生产的第一要义,即保持新闻真实性,记录新闻信息,传递事件真相。

澎湃新闻依旧重视在社会事件中记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重庆“钉子户”事件的真相、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呈现、河北蠡县的深井救援行动以及青海的停止柽柳林迁移工作,这些新闻都反映了对人的价值的珍视,是亲历现场的记者感受的传达,这不是所谓人工智能或是算法推送的新闻所能取代的。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2007年社论中的“执著、敬业、审慎、严谨、客观、求实是受众也是社会对记者最一般的职业要求”,表达了对“假新闻”和“有偿不闻”所造成的記者公信力缺失的反思;2010年社论中的“独立、坚韧、理性、富有责任感,并且越挫越勇,哪怕屡战屡败。这高贵的品质是我们能从‘公民记者身上真切感知的”,表达了对记者职业因其社会价值而受到肯定,不应以一纸证书来判断;2016年以“探究、追问、鼓励,对真相的负责,对希望的坚守,对生命的敬畏,这些都是永不过时的记者精神”,表达了记者行业不会因技术流轰炸而被摧毁的信心。从《东方早报》到澎湃新闻,在这个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时代里,该媒体所呼吁和深化的记者职业精神是不变与坚守的价值,其社论呼吁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中依然要做到坚守理想、忠诚于真相,保持客观。

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记者职业理念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十年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生活各个方面的改变,自然也就能感受到新闻行业的变化。新闻职业的门槛在技术的支持下变低,记者职业也逐渐出现“去专业化”,记者职业也由精英取向走向普通职业取向,记者也要学会“十八般武艺”去争取得到受众的关注。

这样的改变顺应了发展新闻学所提倡的“新闻媒介服从、促进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自媒体的出现也是市场开放所作出的选择,是公众创作愿望和传播欲望的体现。

在澎湃新闻的态度里,我们没有看到对专业记者的前途表现出的沮丧与失望,而是激发行业进行自我审视,勉励自身在变化的环境中回归到对记者职业本份的坚守。毕竟,新媒体环境仍不成熟,自媒体具有自发性、碎片化、非系统性等非职业化特征,在选题和内容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更需要记者树立“服务于人民利益”的理念,对自身的社会地位、角色以及责任等要有正确的认识。

变,是时代的选择;不变,是记者的初心。职业理念的变迁,对于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职业角色的转换、从业人员的泛化以及职业精神的重塑表达了新闻从业者的坚持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方惠.浅析记者职业理念的变迁——从《南方都市报》记者节社论说起[J].新闻世界,2012(09).

[3]尹连根,王海燕.失守的边界——对我国记者诠释社群话语变迁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8(08).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