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在新闻摄影作品中的呈现

2019-04-19 03:02吴兆喆
新闻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闻舆论新闻摄影人民性

吴兆喆

【关键词】新闻舆论;新闻摄影;人民性;森林消防

习近平新闻思想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新闻舆论工作提出新观点和新要求。他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中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也就意味着,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人民性,用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精神和火热生活,以凝心聚力,筑梦前行。

在新闻舆论工作中,新闻摄影作品以新闻性、形象性和特有的视觉冲击力,占据着重要位置。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原武警四川森林总队)消防队员程雪力的新闻摄影作品,直观地诠释了“新闻+”和“图片+”的内涵。他以战友和乡亲为聚焦点,纪录武警森林官兵保护生态的铿锵步履,定格森林消防队员火场的救援瞬间,反映人民群众直面灾难的勇气、安居乐业的满足,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人民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深入基层一线,感知战友冷暖

在程雪力的作品中,“战友”是关键词。他用纪实手法拍摄战友日常生活,重现了人民子弟兵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价值观,表达了这一群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时代特征鲜明。

组图《生命禁区守护者》,讲述了武警西藏森林总队官兵十五年如一日地在羌塘无人区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故事(《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10月17日A3版)。作品主图是战士通红的脸,这是长年高原紫外线照射留下的印记;第2张图是两名战士和他们守护的树苗,树苗在汽油桶里顽强地生长着;第4张图是班长李秀才起床的瞬间,画面笼罩着倔强的无奈;第7张图抓拍了朱阿莎在丈夫孙治国面前抹眼泪的瞬间,他们结婚10年,两地分居10年,这是她第6次到部队探亲……图片深入刻画了羌塘的生活不易。

就是这样的不易,传递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实干的担当精神。通过图片说明可知,由于长期高原反应,守护在羌塘无人区的官兵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病痛。记忆力一直在下降的炊事员姜杰说:“以前喝的是井水,水质不好,矿物质太高,30%的人患有肾结石,去年用上了桶装纯净水,喝水问题终于有了改善。”孙治国无奈的原因则在图片说明之外。由于长期驻守西藏,他和女儿聚少离多,一次回家探亲时,两岁的女儿问妈妈:“天黑了,爸爸怎么还在咱们家呢?”一句话,击中了无数人的泪点。

有这样一组数据更能佐证他们的付出:15年来,有1名战士牺牲在这里,53人因病致残,18人因病不孕不育,85%以上官兵患有高原性疾病。羌塘高原是人类生命的禁区,但也是目前世界上高寒生态系统尚未遭受破坏的最完好地区。

再如组图《穿越雪线 极寒中的森林守护者》,通过冷、暖、人、情4个单元,全景呈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武警大兴安岭森林支队奇乾中队官兵坚守“信息孤岛”的质朴之心与爱国情怀(网易“看客”2016年12月27日)。这里不通市电、不通邮政、不通网络,一年有6个多月大雪封山,方圆百公里不见人烟。全队50多人担负着95万公顷原始森林安全任务,人均防火面积相当于2.4万个标准足球场。就在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全队官兵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就是实践,只有深入基层一线、贴近人民群众,这样作品才会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2017年冬,身为教师的朱阿莎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程雪力的报道后,她越来越多的同事开始关注生态保护,他们的举动又为“生态从娃娃抓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聚焦人与自然,反思人与自然

程雪力的主业是森林消防工作,入伍至今拍摄了上百场森林火灾,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战友们不遗余力扑救森林火灾的瞬间和火灾后森林的苍凉景象,图片背后反映的人与自然关系令人深思。

在组图《隐秘的自然》中,冷色调的森林火灾画面以隐喻的手法延伸了作品的内涵,表达了生与死、繁盛与凋敝的强烈反差(《中国摄影报》2018年4月6日8版)。独立策展人何伊宁说:“程雪力的照片中表现出一种洞察力,观测到艺术表达与报道之间的变动关系。”

在这组镜头中,程雪力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着触动人心的瞬间。在图片“火点瞬间变成火线烧死了一片片森林”中,虽然没有战友扑火的镜头,但通过“突破火线的战士”“扑灭特大森林火灾后的战士”等画面,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扑救的紧张、内心的焦急和灭火后的疲惫。尤其是图片“看守火场的士兵”,前景被大火烧枯的弯曲的大树与灾后的浓烟以及防范死灰复燃的战士,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画面,弯曲的树如一扇敞开的门,吞噬着自然的美好,给读着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组图《熊猫卫士》讲述了守护大熊猫的不易以及人与动物的深厚情感(《法制日报》2016年5月30日8版)。作品主图讲述了战士们巡山的艰辛,他们背着沉重的背包,手脚并用翻越高山,背后可见白雪皑皑的山顶。版面右侧,通过死在猎套上的拱猪、被洪水冲倒的竹林、因缺氧摔倒的战士等图片,进一步反映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残酷。据文字报道,每次放归熊猫之前,他们总会提前对放归地进行严格清查巡护,排除猎套、铁夹和陷阱。放归后,还要定期巡护,直至熊猫完全适应野外生活。

爱的馈赠,使他们得到了爱的回报。大熊猫“苏琳”和即将退伍的王刚挥手告别的瞬间着实感人。他们相识于2008年,当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16日王刚和战友在塌方堵塞的河沟中找到了受伤的“苏琳”,为了它的安全,他们一夜未眠。

与这组图片呈现的人与动物的关系一样,程雪力的通讯《热带雨林中的人象情缘》(《中国绿色时报》2017年6月16日4版)讲述了战友岩罕陆与野生大象的故事,野象“然然”弯曲四肢向岩罕陆问好的图片,值得人们反思。野象容易记仇,但也记情。“然然”是岩罕陆2005年救助的,当时3岁的“然然”被盗猎者的兽夹夹伤,受伤部位肌肉大部分已坏死,伤口严重溃烂、感染,骨头外露……

程雪力用视觉语言表达了呵护自然的重要性,他用镜头告诉人们,大自然并不隐秘,它是人类行为的显像,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关注百姓生活,探寻幸福真谛

让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这是党的庄严承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强调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程雪力的摄影作品中,家乡云南省建水县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定义,也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组照《古井·古城》讲述了乡亲们与古井水密切的日常生活(《读者》2016年第4期)。作品中,乡亲们的幸福生活跃然纸上。作品的主图是居民在古井旁打水的场景。在饮用自来水便捷的今天,建水人为什么流连于古井旁呢?图2给出了答案:古井有岁月的痕迹。图5讲述了77岁的王旗章老人的故事,老人从出生直到现在,一直喝大板井水,他认为做饭、泡茶用古井水才习惯。这张图既回应了“岁月的痕迹”,点明了古井正成为建水历史文化的符号,也引出了下面的图片故事——居民用古井水做饭、泡茶的现状,反映了建水人对古井水的青睐。因为爱之深,所以还由此衍生了送西门水、烧西门开水的营生,百年来延续至今。图片中或挑、或马车拉、或三轮车载的卖水人生活,又透露出了建水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態度。

影像故事《退役战友的后半夜:生活的战场漫无止境》讲述了退役战友余力和何健的故事(微信公众号“谷雨影像”2018年8月1日)。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通过武警森林部队全部退出现役,归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管理。程雪力和他的战友都要脱下军装。这篇作品既是对过去的纪念,更展现了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可贵品质,体现了作为普通百姓的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余力的女儿牵着爸爸布满伤疤的大手的照片,写满了家国故事。2015年,余力在扑救森林火灾时遭遇了飞火,几经抢救,活了下来,并收获了爱情。2008年,不能上火场的他选择退伍。这几年,他当保安、卖手机、开网站……始终奔波在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上。在全家福中,5岁的女儿躺在余力怀里,乖巧安静;妻子王含笑容甜蜜;余力目光深沉,一家三口的心理状态溢于言表。

何健的故事同样令人充满敬意。在青川老家的那张照片中,他的背影与林海、水泊相比,渺小而落寞。画面中,他所处的地方5米以下是他曾经的家。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何健随部队前往灾区救援。而这天,他的父亲、爷爷等8人在地震中遇难。2010年,何健退伍。与余力的经历相似,他始终为梦想而努力。在他的全家福中,两个女儿正在长大。

程雪力的新闻摄影作品,始终关注战友、关注民生,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集,呈现着人民的欢乐,书写着人民的感动,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正是他新闻摄影报道的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

(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社主任记者)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舆论新闻摄影人民性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牢记职责使命 强化创新驱动 努力提升党报集团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强化五个意识,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
新形式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线索与议程设置:提高党报传播力引导力的切入点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