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绣 张雅琴
聪明的竞争者,不做"好战"分子。竞争是力量的对比、实绩的较量,并不一定整日同竞争对手剑拔弩张。
为了自我防御,在某种情况下,主动出击是必要的。任何一个群体,都有个别害群之马,专以拨弄是非、坏人整人过日子。邪气下压,正气难伸,在可能和必要的时候,对害群之马抨击之、揭露之、声讨之,是应该的,如此方能平息民愤,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防身自卫。
然而,好战之徒则不宜效法。聪明的竞争者,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人际斗争上。在保证防身的前提下,他们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事业的进取之中,尽管人际纠纷不绝於耳,但总是静而待之,自然无为。
静而待之,是疲"敌"之术。每个竞争者都难免有几个"敌人",其中也可能有采取不正当手段,甚至造谣生事之徒。造谣生事者,最大的希望是给人带来压力,使之感到人言可畏,却步不前。如果你对待闲言碎语、胡说八道,听如不闻,漠然处之,一如既往,照样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像一位名人所说:"让别人去说吧,走你自己的路!"那么就会从根本上使其阴谋破产,幻梦破灭,因为,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竟然毫无结果,也就自消自灭了。
静而待之,可以"健身强体"。如果整日拉开"战斗"的架式,夜里思之,白日虑之,精神高度紧张,势必荒废自己的事业。事业的成功,需要精力专一,高度集中;东张西望,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必然一事无成。经常使自己处于"战斗"状态的人,其事业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静而待之,是得人之途。无论在哪一个群体,"好战"分子均为众矢之的。人们大都喜欢安定团结,和睦相处,不希望"硝烟滚滚,炮声隆隆"。在可能的情况下,对非难、污蔑、攻击,静而待之,会争得人们的同情,获取人心支持,增强竞争力量。而"好战"之人,一般都很孤立,不得人心。中国古代的圣贤们一直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人心向背,不可小视,获取人心者,必定是竞争的强者。
《孙子兵法》开章就讲:"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兴兵打仗,关系一国之生死存亡,不可轻易为之。《司马法·仁本》也说:"国虽大,好战必亡。"这些话,对于我们处理、对待社会竞争中的人事角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