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意如
《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是一个鄙视两性关系的英雄时代,但《三国演义》中又不时涌动着原生性爱欲的巨大力量。正如明代另一位杰出的作家汤显祖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从根本上说,鄙视两性关系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曾舌战群儒,说服东吴联合抗魏,其中,在对付东吴的主要将领周瑜时,诸葛亮也利用了爱欲的强大力量。
诸葛亮舌战群儒虽然获胜,但孙权对此事尚犹豫不决。吴国太见他委决不下,提醒他说,孙策临终有遗言,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于是,周瑜从鄱阳湖星夜赶回柴桑郡,来商议这件军国大事。
这天晚上,鲁肃引诸葛亮来见周瑜。周瑜开口便是主降,说:"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周瑜的这番话,使鲁肃大失所望。在他心目中,"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弃于他人?"再说,既然孙策有遗言,将外事托付周瑜,周瑜正应该挺身而出,保全国家,怎么会反而听从主降派的"懦夫之议"呢?
鲁肃的推断并没有错。周瑜的确如他所想,是准备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只是他现在还不想暴露自己的想法。这不是针对鲁肃,而是针对在场的一个"外人"---诸葛亮。周瑜非常清楚诸葛亮此行的目的,很不希望他轻而易举就能成功,因此,他故意说反话,看你如何发落。
鲁肃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听得周瑜要降,拼命与之争辩。诸葛亮深谋远虑,对周瑜的心思了解得一清二楚。任凭周瑜和鲁肃"二人互相争辩",他只是"袖手冷笑"。这"冷笑"是发给周瑜的一个信号,意思是:我正在欣赏你的表演呢。作为一名论辩高手,他可不愿意落入对手为自己安排好的较量套路之中。在这种时候,按部就班几乎就等于自取灭亡。
周瑜见这场操练一点不能吸引诸葛亮参加,反而引得他"冷笑",终于忍不住了。他撇下假设的对手鲁肃,去问诸葛亮"何故哂笑"。周瑜本来是等待诸葛亮开口的,结果等而不来,只好率先开口,这说明,若是论忍耐性、论自我控制能力,周瑜先比不上诸葛亮,在这场较量的"开幕式"上周瑜已输了一筹。
听到周瑜的责问,诸葛亮知道,"战幕"拉开了。他角度一变,出人意表地把矛头指向鲁肃,说:"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不仅鲁肃不明白,连周瑜也搞不清楚诸葛亮究竟用意何在,只好含混道:"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诸葛亮于是顺着周瑜的思路,大讲曹操的势不可挡和投降可以带来的好处,他用"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对敌",今独有刘豫州"强与争衡",来暗示孙权不能与吕布、袁绍、袁术、刘表、刘备之流相提并论,同时语带讥讽地嘲弄周瑜只顾"保妻子"、"全富贵",而将"国祚迁移,付之天命"。
诸葛亮的这些话不可能不在周瑜心中激起强烈的反感。凭他的聪明和敏感,当不难听出诸葛亮话中的嘲讽之意。但这种嘲讽所能激起的情绪反应还不够强烈,尽管忠厚的鲁肃已经"大怒",指斥诸葛亮"教吾主屈膝受辱于国贼",智商和情商都在鲁肃之上的周瑜还沉得住气,还没有情绪上的冲动。于是,诸葛亮拿出了他的"杀手锏"。
他继续顺着投降的思路,向周瑜献上一计,说:"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计谋。为何用两人就可退曹操百万大军?这个问题使周瑜如坠五里雾中。至此,他原本设想好的思路已完全被打乱了,他不得不顺着诸葛亮的思路往前走。他问:"用何二人,可退操兵?"说明他已落入诸葛亮的圈套,这个问题正是诸葛亮所期待着的。为了使谜底揭开时的效果更加惊心动魄,诸葛亮欲擒故纵,仍强调说:"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此时,周瑜的情绪已被充分调动起来,急不可耐地再次发问:"果用何二人?""果"字在这里是"到底"、"究竟"的意思,周瑜的急切心情可见一斑。
诸葛亮还是不慌不忙,从头讲起:"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吊足周瑜的胃口,才从容不迫地揭开了谜底:原来诸葛亮要东吴献出的两个人不是别人,而是孙策和周瑜的妻子大乔和小乔---当然,他装出了不知实情的样子,说曹操"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
这对周瑜来说不啻是一个爆炸性信息,这个信息一进入大脑,立即占据了主要地位。原先对军国大事的考虑,应付诸葛亮的计策,统统被"曹操觊觎二乔"这一信息所引起的强烈反应压抑了下去。他立刻发问:"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仿佛大敌当前,什么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曹操究竟有没有掠美之心。周瑜这一问,说明他的情感系统开始活跃,对小乔的爱欲激起了他对曹操的仇恨。
诸葛亮在周瑜的情感活动中再添一把柴,出示证据说:"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并当场背诵曹植《铜雀台赋》,以其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文句来证明曹操确有此意,连曹植都知晓此事。
这最后的一把干柴,终于使周瑜心中的情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
这个情感,首先是对小乔的爱欲。他不可能允许别人公然觊觎自己的妻子。因爱欲受到侵犯又激起了愤恨的感情。爱和恨的交织,使得情感的大火越烧越旺,将周瑜的理智燃烧殆尽。何况,周瑜还是东吴大将,公开宣称要"揽二乔",也是对他尊严的挑战和人格的污辱。
周瑜大脑中的杏仁核接收到这个信号,辨识为是对自己有重大威胁的、是令自己十分讨厌的,于是他"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应该说,到此为止,诸葛亮的目的已基本达到,可以松一口气了。然而,情商高超的诸葛亮丝毫没有为眼前的胜利所陶醉,他诚恳地"急起止之",说:"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这一问,不是诸葛亮故作姿态,不如此,就不显得真实可信。一旦让周瑜有所觉察,这激将法能否成功就非常难说了。
此时,由于极度愤怒,神经紧张,周瑜的大脑疲惫不堪,新皮质的活动浑浑噩噩,难以定位。他毫不知觉地认为诸葛亮对孙策和他娶了大小乔的事真的"有所不知",坦言道:"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乔乃瑜之妻也。"诸葛亮"佯作惶恐之状",口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周瑜则激愤万分,一再宣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
眼看周瑜情绪高涨到了极点,诸葛亮反而劝慰道:"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诸葛亮不作火上浇油之举,却来了个釜底抽薪,引得周瑜将自己"适来所言,故相试耳"的计谋和盘托出,说:"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
本来,这场谈话的中心议题是诸葛亮要求周瑜起兵抗曹,由于诸葛亮的出色运作,到最后,反是周瑜求诸葛亮说:"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操贼。"
假如诸葛亮此时也像周瑜一样感情用事的话,他也有好多事可以"坦白":他明知周瑜早有北伐之心,说要投降不过是试试自己的能耐如何,却并不点穿,将计就计,正话反说,让你的计谋无从发挥;他明知周瑜娶了小乔,又故意装作不知,反说要将小乔献于曹操,以此来激怒周瑜。因为他很清楚,假如直说曹操看上了你的妻子小乔,效果就会逊色许多。
在事情的初始,可以说诸葛亮与周瑜都在运用智慧想战胜对方,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诸葛亮激活了周瑜的情感系统,周瑜就再也不能冷静地用理智来思考问题了。情感干扰了他的理智,影响了他的思维,面对始终处于理性思考状况下的对手诸葛亮,最终他只能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