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琳
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每一位新闻记者都应该是调查研究的专家。可以说,深入调查研究是新闻写作成败的关键,更是写好深度报道的法宝。我在多年的采写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在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
深度报道的深度,不是通过层层说理、立论、驳论来实现,而是需要大量的事实来说理,通过一个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实现深度。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的采访作风要深入,要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我在采写《春潮澎湃--许昌高效农业开发述评》(1997年3月25日《许昌日报》)时,就是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高效农业"这个深度"题眼"的。
我在采写《春潮澎湃》之前,曾经有过担心:农业报道容易落入俗套,不好写出深度来。近年来,农业问题一直是新闻报道的"热门"话题,诸如粮食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农业产业化等各个侧面都早已有人作过大量报道。怎样避免重复、写出深度?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了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在正式采访之前,我先后深入到5个县的20多个乡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然后与分管业务的领导一起分析、研究。我们分析了这样的情况:这几年的农业报道基本上都是研究粮食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粮食加工等问题的,动态报道多,深度报道少,更没有认真深入研究过高效农业问题。而高效农业开发既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农业发展方向,又是当地发展农副业生产的个性,很值得深入研究一下。于是,我从"农业和农村工作"这个"热门"话题中挖出"高效农业"这个"冷门"问题,之后又进行了两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对高效农业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先后十下乡村,五易其稿,写成了《春潮澎湃》这篇述评。这篇述评的新意不仅在于提出和回答了社会深层次问题,还在于用大量具体的新闻事实揭示出具有全局意义的新鲜产物。这样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深度"题眼",写成的深度报道,不仅有一定的深度,也有相当的广度。
在调查研究中进行深层次思考
有人把深度报道归纳为"从热点切入,作深层次剖析"。热点问题从哪里来?只能从调查研究中得来。怎样作深层次剖析?必须在调查研究中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10多年前,全国刮起了一股抢购飓风。当这股飓风还处于萌芽状态,我便对它开始深层次思考了:抢购风的风源何在?我从"消费者普遍存在着涨价的心理"、"风言引起抢购风,抢购风又进一步加剧了商品供求紧张状态","储蓄存款利率和消费物价指数明显倒挂"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思考,又从深层次思考中得出抢购风来源于消费者的涨价心理、涨价谣传及储蓄利率低的结论,进而又提出克服物价监督短期化、提高银行存款利率、综合治理乱涨价等遏制抢购风的若干措施。这篇题为《魔风--抢购风探源与思考》的深度报道在《许昌日报》上发表后立即被《经济日报》转载,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篇深度报道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笔者在调查研究中,能对所采写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新闻调查中的深层次思考,不仅是深度报道采写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深度报道是否有深度的关键。我在《"脑体倒挂"现象透视》(1990年4月5日《许昌日报》)中是这样列举调查来的社会现象的:在"十年寒窗苦,不如个体户"现象的影响下,某大学540名学生踊跃经商,学业荒废;温州一年中竟有近百名教师弃教从商;全国未满16岁的少年儿童做工经商者有10多万人;全国小学、初中在校生流失739万人,新文盲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剧增……"然后,作者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深层次思考通过一位老教授之口呼出:如果让这种奇特的社会现象继续下去,那么,中国20年后的尖端科研工作将会出现真空!显然,这种深层次思考更加深了这篇深度报道的深度。
批评性深度报道更须深入调查研究
要写好批评性深度报道更须深入调查研究。这是因为正面报道相对好搞,对受表扬者来说,摆成绩多多益善,哪怕拔高、吹捧也心底坦然。而批评报道往往容易被对方抓住"把柄",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所以要写好批评性深度报道,更须深入调查研究,做到万无一失。采访不深入,蜻蜓点水,一掠即过,这是造成批评性深度报道失实的主要因素,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保证批评所触及事实的所有细节都准确无误。深入调查研究,不仅是方法问题,也是作风问题,它反映了新闻记者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一般来说,调查掌握十成材料,也只能使用七八成,要留有余地。同时,对调查来的材料还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确保事实百分之百准确,以防止让批评对象"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惹出新闻官司来。我在采写许昌市邮电局电信服务质量问题系列批评报道时,之所以连发7篇未被批评对象抓住把柄,就是因为在采访中能够深入调查研究,做到了万无一失。
几年前,许昌市邮电局在电信收费和服务中存在严重的"高、乱、差"(即收费高、收费标准混乱、服务质量差)现象,群众意见很大,市委、市政府决心解决这一问题。我和省报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明察暗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许昌市邮电局电信服务"高乱差"现象何时休》、《许昌市邮电局讳疾忌医》、《许昌市邮电局何日整改》等7篇批评报道,于1995年3月至5月连续在《许昌日报》、《河南日报》上刊出,在全省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群众拍手称快。当时的许昌市委书记李长铎作出批示,责成该局立即查找问题,进行整改。时任该市市长牛学忠表示,要以报纸批评为突破口,在全市狠刹行业不正之风。邮电部部长吴基传电令省邮电局火速查处曝光的问题,并在全国邮电会议上结合此事专题讲了行业"纠风"问题,还通过《望》杂志向全世界表明中国邮电系统"纠风"的决心。报道发表后,市政府派出联合调查组进驻该局,经过3个月的调查,认定批评报道的内容完全真实准确。结果,该局被罚没328万元,局主要领导被免职调离,违规的多收费项目被全部取消。
当然,这组批评性深度报道发表后也引起了被批评者吹毛求疵的指责。他们聘请了律师,声称要花50万元与《河南日报》、《许昌日报》打官司。但当律师仔细阅读了这组批评报道并对所报道的事实进行核查后,认为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所列事例无丝毫出入,实在无可攻之处,便说服被批评者放弃了打官司的打算。这场新闻官司何以能够避免?主要是批评内容无懈可击,经得起检验。我们是怎样做到了这一点呢?主要是深入调查研究。这组批评报道的采访历时一个多月,先后访问了100多名当事人和20多个有关部门,八易其稿,后又经过有关部门认真把关才得以见报。可见,采访时能不能深入调查研究,是批评性深度报道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