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警徽更灿烂等6则

2003-04-29 00:44赵锐刚等
新闻爱好者 2003年5期
关键词:读报通讯员报刊

赵锐刚等

河南省滑县公安局宣传科科长、共产党员张发世曾六次立功受奖,两次被授予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称号,他的事迹已于2002年被载入国家公安部出版的《中国公安功模》一书中。

为了客观、公正、及时地向社会发布来自滑县的公安新闻,他经常是白天随警采访,夜间构思写作,十多年来,先后在中央级和省级报社、电台发表稿件898篇。

实事求是,不仅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生命线,张发世始终坚持这个信念。无论对公安工作的成就,还是发现影响公安工作的问题,他都讲真话,如实去报道。

张发世每当看到报刊、电台播发自己采写的那些为警徽增光的文章时,心中就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他由衷地说:"只要文章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公安事业,工作就是再重些、再累些也值得!"是的,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敬业情怀。

业余通讯员有话对您说

我作为平顶山市工商系统业余通讯员的"头儿",每每和通讯员相聚,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议论。反映最多的是:"现在上稿越来越难啦!"

通讯员小杨为某报记者提供了一年的稿件,虽未得一分钱稿费,但每次稿件发表,还能跟在记者后面露个名;今年不同了,连个名也不给挂了。据悉,报社规定:记者和通讯员合写稿件,只算记者半篇任务,故通讯员只有作奉献。

当了二十多年通讯员,我的体会是,每当自己的稿子变成铅字,名字出现在报刊上,心情就格外激动,干工作也有劲儿;如果再给寄十元八元稿费,就会更加兴奋,干工作就更加有劲儿。反之,则会影响情绪,影响工作。鉴于此,我想给编辑部提个醒。

首先,记者要尊重通讯员的劳动。不能为了自己完成任务(实际是为了工资福利),置新闻道德于不顾,把通讯员千辛万苦写的稿件据为己有。即便通讯员的稿件质量残次,记者付出了相当的劳动,也不要忘记通讯员。

其次,编辑要注意照顾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凡通讯员写的稿件,编辑老师要认真对待,即便发个简讯也可以,决不要轻易往废纸篓里丢;稿件发表后,寄上几元稿费鼓励鼓励,最好能寄个样报作为纪念。

其三,新闻媒体要给通讯员留一席之地。目前,各级报刊大多成了记者的一统天下(省、市报刊尤甚)。恕我直言:报社不能为了照顾记者完成任务而不顾读者的需求,尽登些无病呻吟的文字,降低报纸的质量和信誉。通讯员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提供的信息要比记者在会议和电话中得到的材料鲜活、生动得多;通讯员的稿件,最能反映基层群众的声音,读者也最喜欢看。通讯员是新闻战线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感谢我的家庭“编辑”

业余时间在"方格田"里辛勤劳作了十余载,收获颇丰,每年都被评为"优秀报道员"。一摞摞红色缎面荣誉证书是对我的鼓舞和奖赏,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的妻子密不可分。十多年来,她大力支持我写稿,为我"爬格子"大开绿灯,我衷心地感谢这位家庭"编辑"。

妻子承担了一切家务,甘愿当好"后勤兵",从不说一句牢骚话。妻子还是我稿件的第一位读者,每当她看完一篇稿子总要直言不讳地提出修改意见,就连一个错别字她也不肯放过。从1995年起我被《上海铁道报》等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这些成绩中有我家庭"编辑"的一份功劳啊。

十年辛苦不寻常

近几年,商水县平店乡新闻报道工作一直走在全县先进行列,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知情人会说,这"军功章"有赵永昌的一半。

今年31岁的赵永昌,是一位普通的农民通讯员。酷爱新闻写作的他,1989年高考落榜后,坚持一边种田,一边写新闻,13年笔耕不辍"爬格子"。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他把平时省吃俭用下的钱用于订阅《河南农村报》《周口日报》《新闻爱好者》等10余种报纸杂志,边学习边实践;同时,积极报名参加市、县举办的新闻通讯员培训班,主动向新闻界领导、编辑、记者拜师学艺。因新闻报道成绩突出,1993年被乡政府招聘为专职通讯员。从此他如鱼得水,写作劲头更大了。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冬,他经常奔波于乡间农院,坚持白天采访,夜晚加班写稿,常常通宵达旦。1994年冬,天下大雪,他为了采访一位个体户,不顾天寒地冻,骑自行车五六公里来到雒庄。因雪大路滑回家时他不慎摔伤了腿,但他仍带病坚持写完稿子。妻子、亲邻劝他别这样拼命地干了,他总是笑而不答,因为他已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他采写的《欲哭无泪说养猪》一文被《河南日报·农村专版》头版刊登,并获得省通讯作品二等奖,收入《硕果集》一书;2000年他撰写的《"四心"换来公婆乐》一文被《人民日报》刊登。

天道酬勤。13年来,他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单位发稿1100多篇,图片180余幅。因成绩显著,他先后20多次登上市、县、乡领奖台,连续10年被评为市、县优秀通讯员,去年他又被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授予"省级优秀通讯员"称号。

成绩面前不骄傲,如今,他又朝着新的目标迈进……

记者不与通讯员合署姓名好

长期以来,在报刊上记者与通讯员合署姓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前不久宁夏日报社出台了有关新闻改革方案,其中一条就明确规定,今后该报不再刊载记者与通讯员合署姓名的文章。笔者认为此举值得提倡。

一方面,不可否认,记者与通讯员合作,确实起到了报纸与基层沟通和联系的作用,培养了通讯员的采访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让人另眼相看,不再是以前的"土把式"、"田秀才",自己完全可以独自采写各种题材的新闻。另一方面,有些记者作风不正,存有懒惰思想,自己下基层采访,图省事方便,先让通讯员写个粗稿,回去后再动手"加加工",添上自己的大名,就算万事大吉了。有的记者为完成报社考核任务,与你没商量,干脆就在通讯员的稿件上随意加个名字。更有甚者,利用记者的特殊身份,不劳而获,不让添记者的名字,以后就"封杀"你,让通讯员敢怒不敢言。另外,也有极少数通讯员素质不高,通过与记者合作,拉关系,搞不正之风,种种不良风气的滋长,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媒体的健康发展。

让记者与通讯员单独署名,对提高各自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都大有裨益,有助于增强著作权益的透明度,也是尊重他们自身权利的体现。同时,新闻媒体加强新闻工作者思想作风建设,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也切实需要从这些细微末节抓起。

读报有瘾

读报也能成瘾。我现在就有这样的感觉,要是一天晚上不看报纸,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我的读报瘾是从小养成的。我上小学的时候,家住三间土房,每逢新年,家里都要用买来的旧报纸把墙糊一糊。我的读报历史就从读糊在墙上的旧报纸开始了。那是70年代末期,报纸品种少,内容也单调,但我还是觉得报上的文章比教科书有意思。上中学那年,家里修房子,把土墙铲了抹成了灰墙,刷了白灰,屋子漂亮了,可我却看不到报纸了,心里很不高兴,爸爸看透了我的心思,为我订了一份《商丘日报》。

中学毕业后,回到了家,我们大队订了一份《人民日报》,我经常到大队支书家里借阅报纸。由于离公社邮局远,报纸不能按时送到,日报来到我们这里也就成周报和月报了。那时家里没有电灯,也听不到广播,我只能从这份报纸上感受到外边世界的变化。看到报纸就像过节一样,不管收工多晚,身体多乏多累,也要读几张报纸才能安心睡觉。

后来我从农村来到县城,刚进单位时,科室订有10多种报纸杂志,这里很快就成了我学习的主要场所。随着报纸种类的增多,我又根据自己的爱好订阅了《新闻报》、《文学报》、《新闻爱好者》、《新闻与成才》。

读报是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晚饭后,沏一杯热茶,拿一份报纸,细细地品味,慢慢地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更值得欣慰的是,经常也能从报上看到自己的文章了。我真感到生活中离不开报纸了,就是出差到外地,旅店里要是没报纸,我就到街上买两份,读完了才过瘾。

猜你喜欢
读报通讯员报刊
本刊推荐2024年优秀教育报刊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读报
读报
读报
通讯员专栏
百强报刊
《读报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