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苏军大溃败

2003-04-29 00:44
领导文萃 2003年6期
关键词:苏军战区德军

陈 楷

有着数百万大军的苏联何以在苏德战争初期屡战屡败,让德军一直冲到莫斯科城下?

不久前,在《军事史林》杂志2002年第8期上读到一篇名为《浅析苏军大溃败的原因》的文章。文章作者对军事史上颇有争议的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大溃败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对苏军大溃败的原因的分析却颇有不妥之处。

首先,作者提出:苏军对于德国的进攻完全是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的。德军对苏军的进攻既没有达到战略突然性,也没有达到战术突然性。

我认为这一观点有些偏颇。既然苏军对德国的进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么为什么战争爆发后的头6个月中数战数败,失地千里,被俘百万计,损失装备不计其数,让德军一直冲到莫斯科城下?实际上,苏联对于德国的进攻准备是不充分的。当时,苏最高统帅斯大林在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上判断错误,坚持认为只要希特勒不被激怒,1942年以前德国不会进攻苏联。他对于各方1941年6月德国将进攻苏联的警告置若罔闻,特别对西方的警告还视为故意挑拨苏德关系,促使苏联备战,好让德国有借口进攻苏联。对德国人频繁的侦察、挑衅活动不仅不还击还严格禁止媒体报道,生怕给德国人以口实。全国上上下下麻痹大意,在战前还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德国大量出口粮食、煤炭和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正是斯大林的判断失误使苏军虽有物质上的准备,却没有精神上的准备。战争的突然爆发使许多官兵茫然无措,上至方面军司令部,下至各级部队都陷入了混乱之中。这从下面的一则电报可略见一斑---苏军下级向上级询问:"德国人向我们开火了,怎么办?"上级只是回答:"为什么不用密码"……就是斯大林自己对德国的进攻也十分震惊。据朱可夫回忆录记载,当他把德军进攻的消息报告给斯大林时,这位领袖陷入了巨大的震惊之中,久久不能回答。之后,方才用沙哑的声音召集朱可夫、铁木辛哥和全体政治局委员到他的办公室开会,并指示与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取得联系。此时他还心存某种幻想,希望这仅仅是德国人新的挑衅行为,但不久舒伦堡就带着宣战文书来了。

精神上的无备加上德军的迅猛进攻导致了苏军的溃败。原先较为充分的物质准备也转瞬间灰飞烟灭,有些反倒成了资敌的物资。如德第二装甲集群夺取了苏军的3个大型燃料库,古德里安靠这些燃料喂饱了他的装甲部队,使他们的进攻速度大大超过了原先估计。德第一装甲集群第16装甲师在乌克兰夺取了苏军的一个储藏库,里面有100万个鸡蛋,这些鸡蛋足足让这个师的官兵消受了几个星期。

由此可见,苏军对德国的进攻准备是不充分的,至少在精神上是这样,德军的突然袭击不仅达到了战略突然性,也达到了战术突然性。

其二,作者在文中提出苏军兵力兵器与德军相比"并非劣势"。我认为如果就全国总兵力和兵器总数相比,苏军不仅在人数上超过德军,在主要兵器数量上也超过了德军。但是苏军防守边境的只有220多万人,而德军出动了330万人,德军对苏军形成了兵力优势。

就兵器方面来说,苏军轻武器和火炮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德军相差不多。苏军防守西部的四个方面军拥有坦克8878辆,德军拥有坦克3350辆。从坦克数量上看苏军占优势,但德军还装备了大量的自行式突击炮,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坦克数量的不足。苏军大量装备的是T-26轻型坦克,这种坦克装甲薄、火力弱、通讯手段十分落后,根本不是德国广泛装备的Ⅲ号或Ⅳ号坦克的对手。苏军拥有1000多辆性能十分优异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但由于在战争中没能集中使用,加上坦克部队通讯手段十分落后,指挥水平低下,使这两种坦克往往被训练有素的德军用坦克和反坦克炮击毁。除了在局部地区迟滞了德军进攻并给德军造成了一定心理威慑外,这两种坦克在战争初期没起多大作用。

空中兵器方面,苏军防守西部的四个方面军拥有飞机6213架,但只有5474架可投入使用,其它的或是在维修,或是没有配备飞行员。德军拥有飞机2770架。从数量上看还是苏军占优,但开战第一天苏军就损失了1800架飞机,使飞机数量比变为3674:2692(德军当天损失78架)。在其后的战斗中这个比例进一步缩小,苏军的数量优势已不是那么的明显。

就飞机质量来看,苏军装备的大部分战斗机为伊-15和伊-16型。这两款战机在战争爆发时已经过时。苏军还装备有拉-3、雅克-l、米格-1等新型战斗机。但是拉-3型战斗机操纵十分困难。雅克-1型战斗机在战争爆发时才批量生产,装备数量稀少。米格-1型战斗机虽然是一款优秀的中高空截击机,但低空格斗性能拙劣,而德军的飞机不少是低空方式侵入苏联领空,这使米格-1的拦截效果不佳。还需指出的是这几种新型战机不少都毁于德军头几天的空袭,升空战斗的数量不多,没有给德军造成多少损失。德军此时装备的战斗机主要为Me 109和Fw 190,这两款战机是公认的二战优秀战机,在性能上全面超越了伊-15和伊-16,并略优于苏军的三款新型战斗机。

轰炸机方面苏军大量装备是SB和DB系统轰炸机,这些飞机外型古老,速度缓慢,缺乏自卫火力,普遍没有无线电,作战时只能首尾相连,排着纵队飞行。结果成了德军战机和高炮的靶子,一架架地被击落,光是德军51战斗机大队在6月30日一天中就击落了114架苏军轰炸机,连德国空军元帅凯瑟林都惊呼:"击落苏军轰炸机的战斗简直就是在屠杀婴儿。"相比之下,德军此时装备了大量的JU-88A轰炸机和JU-87俯冲轰炸机,它们在性能上远胜过苏军轰炸机。更为重要的是德军许多飞行员都参加了入侵北欧、西欧和巴尔干的战役,经验丰富、技术娴熟,这些也是苏军所不具备的。

综上所述,苏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兵器数量虽多但其质量远逊德军,加上德军是突然袭击,苏军数量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使兵器整体实力处于劣势。由此可见,苏军在兵力和兵器方面与德军相比都处于劣势。

其三,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苏军为了补充30年代大清洗造成的中高级军官缺乏而大量提拔没有经验的年轻军官不是造成苏军大溃败的原因。作者认为,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北方和南方战区的部队没有溃败,可以证明大量起用年轻且没有实战经验的军官不至引起大溃败。

我认为,其实不然。北方、南方战区的苏军之所以没有像中央战区的苏军那样大溃败,并不是苏军指战员指挥有方,而是向这两个战区进攻的德军在兵力、装甲部队上比中央战区的少,这两个战区的苏联国境线走向又没有明显的突出部,德装甲部队难以实施钳形突击,才使得这两个战区的苏军没有大溃败,得以且战且退。如果没了上述条件的"庇护",苏军一样免不了遭溃败的厄运。例如:南方战区的西南方面军开战头两个月且战且退,在退至基辅---乌曼一线遭到了德南方集团军群装甲部队和中央集团军群第2装甲集群的钳形突击后,便被围歼在基辅和乌曼两个包围圈中,损失超过了70万人,遭到了开战初中央战区苏军同样的命运。这说明,开战初期,北方和南方两个战区的苏军没有溃败不能说明苏军大量使用年轻军官有益无害。

事实上,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处决了包括90%的将官,80%的校官在内的35000名军官。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级别低且年轻的军官,造成苏军从军到营的指挥官素质低下、缺乏经验,部队战斗力不高。这在1939年爆发的苏芬战争中暴露无疑:多达100万的苏军去进攻只有20万人的芬军,却因指挥拙劣,被芬军全线击退。虽然苏联最后取胜,但却付出了伤亡27万人的代价,而芬兰只损失了3万人。苏军对于实力远逊于自己的芬军尚且如此,对于远比芬军强大的德军就更逊一筹。

在突围作战中,苏军虽有不少坦克却不在一线使用,而是让步兵手挽手端着刺刀向德军阵地冲击,或是让卡车满载着士兵向德军冲击。结果成了德军坦克、火炮、机枪的活靶子。而苏军坦克在步兵之后才缓慢地发起进攻,丧失了步兵掩护的坦克遭到了德军坦克、反坦克炮和步兵反坦克小组的三重打击,损毁殆尽。一名德军军官在一场反突围战斗后写到:"我率领的炮兵连在战斗中击毁敌坦克一辆,火炮16门,卡车110辆,其它连队战果不计其数。整个战场尸横遍野,到处是俄国人的尸体和卡车、火炮、坦克残骸。在一些卡车里,整排整排的俄国人坐在车板上被烧成灰烬。司机们仍坐在驾驶盘旁,被烧黑成木炭;到处散发着尸体被烧焦的可怕气味,一种恶臭甚至压过了轮胎橡胶燃烧的刺鼻气味。"从德军拍摄的众多的苏军战俘照片中也可以看出黑压压的人群中不少是军官,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苏军军官的素质低下,指挥无方。

其四,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出苏军对付坦克无方不是苏军大溃败的主要原因,此观点有一定道理。但需补充的是,打坦克无方虽不是主要原因,但却是苏军大溃败的最直接原因。自从闪击战理论问世以来,坦克的高速突破成了德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德军神速般的进攻完全是靠其坦克的高速推进实现的。无论是波兰、法国还是苏德战争初期的苏联军队,在战争中都是被德军坦克击溃,然后被后续拥上来的大量德军步兵包围歼灭。因此反坦克的成败成了对抗德军进攻的关键:苏军的大溃败正是由于反坦克作战无方直接导致的。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及基辅的战败都是很好的例子,而战争后期的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战役都因苏军掌握了打击德国坦克的方法,挫败了德装甲部队才守住了防线。从另一方面来说,德军在战争后期由于对付苏军庞大的坦克集团进攻无方,导致了在库尔斯克、匈牙利和柏林战役的失败,这与苏军战争初期的失败是很相似的。这都很好地说明了打坦克无方是苏军大溃败的直接原因。

对于作者提出的苏军大溃败的原因在于力量运用不当的观点,我认为不妥。力量运用不当只是一个纯军事方面的原因。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大国如此惨重的失败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绝不单单是军事上的。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大国在军事上的失败都是其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猜你喜欢
苏军战区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西部战区战歌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五十年代学习和借鉴苏军的回顾与思考
朝鲜战场遇苏军
不走运的“水下幽灵”——德军潜艇
三十年代苏军的现代化建设
毛岸英曾被授予苏军中尉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