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使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欠发达地区必须要在本已发展落后的基础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奋发图强、千方百计加速发展才能与全国一道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我认为欠发达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上,必须在认识和实践上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在认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1.必须大力解放思想,变发展潜力为发展能力。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最主要差距,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欠发达地区要努力创新思维、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式,克服不思进取的懒惰思想,消除妄自菲薄的悲观情绪,防止小富即安、小富即满,不断克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思想障碍,只有抛弃思想和观念中不合时宜、陈旧落后、主观臆想、机械教条的成分和内容,才能始终以发展的眼光,以科学的态度,分析自身的差距,明确发展的目标,从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欠发达地区具有特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路子。
2.要增强抢抓机遇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主动性。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欠发达地区来讲是关系到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善于分析矛盾,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找准制约本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确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发展方向,大力增强创新能力,才能抓住机遇,用好用足机遇。应该认识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欠发达地区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起跑线上,面对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机遇,创造性地抢抓机遇,把机遇同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的实际结合起来,乘势而上,否则就会错失良机、陷入被动。
3.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脚踏实地搞建设。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面对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要面临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无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有了求发展的强烈愿望,还必须辅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宏伟而求实的发展目标,可以鼓舞士气,振作精神;明确而扎实的工作步骤,可以凝聚力量,实现目标。这里特别要注意避免出现不顾条件、不切实际的“提前”、“率先”等做表面文章、搞浮夸的不良现象。
4.要精确理解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欠发达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设计思路上,必须贯彻和体现“全面”的思想,应认识到社会发展是整体的发展,社会进步是全面的进步。如果不强调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社会处于一种片面的发展状态,有的事业猛进,有的发展缓慢乃至停滞,最终会破坏社会的平衡发展和良性运行,进而制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拖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后腿。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的素质全面、协调地发展。
5.要坚定不移地以更深入的改革促发展。欠发达地区发展滞后,除了客观的制约因素外,与主观上、人为的因素也有直接的关系,各项改革的不到位、不深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欠发达地区要以改革为动力,勇于打破过去不合理的东西,敢于干别人没有干的事情,把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落实到以新制度、新方法、新风尚为代表的具体行动上,在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的过程中,突出改革、深化改革、使各项事业发展的更快更好。
二、在实践上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从地方自身的努力来看:
1.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加速工业化的进程。纵观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现状,大都存在着基础薄弱,总量偏小、竞争力不强和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以欠发达的内蒙古为例,2001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2.8%,而全国为44.4%,占全国比重仅为1.18%,列全国24位,具有工业化水平的高加工制造业仅占GDP的18.80%,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全区的工业化水平至少滞后全国7年以上。应该说工业化的差距是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也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首先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讲,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一个明显的差距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随着新型工业化所带来的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大大提高,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从而使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因为新型工业化,它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而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科技含量高、渗透力强。信息技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人才为载体,这就给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2.要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欠发达地区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时,都要围绕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做文章,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调整,必须切实体现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要求。应积极培育和发挥地区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动态比较优势,要正确处理好发挥现实比较优势和加快产业升级的关系,一方面不能脱离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结构和其他优势条件去盲目追求产业、产品结构的高级化,这样不仅不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不利于在国内(国际)分工中获得比较利益,还会带来新一轮的盲目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化,而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优化”应主要着眼于发挥现有比较优势,“升级”则应着眼于培育新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
3.要着重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其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虽然比改革开放前有所缓解,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在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仍表现得十分突出。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农民为2366元,两者之比为2.9∶1,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有的其他补贴因素,实际上收入差距为4∶1。而我区200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36元,农牧民为1937元。2001年全国农业就业比例为50%,我区为52%,而发达国家仅占2%。全国尚未解决温饱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其中80%分布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要实现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农村的发展势在必行。实施好工业化、城镇化和产业化的“三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是在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的基础上,由过去的工农分离、市场分割的结构向工农协调、城乡工业一体化的结构转变,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欠发达地区发展具有特色的加工工业和资源开发性项目,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传统运销业等。二是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增强实力、强化功能,加快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使其真正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而不仅是目前欠发达地区大多数中小城镇仅起到一个政治中心的作用。防止和杜绝产生“城镇空心病”,即“重数量、轻质量、重现象、轻本质”,没有经济带动的城镇化,决不是真正的城镇化。三是要使欠发达地区农业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现代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转变,对资源开发、作物种植制度、养殖体系、收购加工体系、销售体系进程整体规划和建设,使其逐步建成为资源合理利用、经营产业化、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化农业。
4.要重视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和使用一批敢于创新的人才。目前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落后,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问题概括起来表现为一是“缺乏人才”,二是“浪费人才”。所谓缺乏人才,主要是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以我区为例:2000年全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仅为58.3%,自治区高考录取比例仅为40%,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排倒数第二位,比全国平均低15个百分点。所谓浪费人才,主要是在用人机制方面存在严重的弊端: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论资排辈、认人唯亲,人才分流的渠道窄、难度大,行业部门间小而散、小而全、职能交叉、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由于人才使用上的不合理,加上其他因素,造成人才的大量浪费和外流,以我区为例,从1984年到1999年,全区仅科技人员外流就将近3万人,仅1999年一年就达2600人之多。因此欠发达地区必须加快构建和实施人才战略,重视培养和使用人才,并在此基础上,造就一批敢于创新人才。
5.要深入体制和制度的改革,以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求发展。一是要抓住加入WTO的机遇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制度。其中关键是要在所有制和企业制度上大胆创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清除各类歧视性政策、规定,给予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经济同等待遇,大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例;针对欠发达地区国有企业所占比例较大的实际情况,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变资产管理为资本管理。二是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比如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特殊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敢于打破各种束缚,用先进制度代替落后制度,通过产权制度、决策体制、管理体制、营销体制等的转变来扩大经济增长的边界。三是通过政府改革,转变职能,建立民主、高效、廉洁的政治管理体制。要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加强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从体制上和制度上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从争取国家的倾斜和支持上:
1.对欠发达地区国家应加大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财政倾斜扶持力度。在建立和健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倾斜支持,是均衡地区间公共财政能力,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改革和调整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其规范化,适当增加中央财政的比例,把国家可用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蛋糕做大些,以此加强用于调控的手段和力度;二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倾斜和支持力度。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财政补助的规模,以满足欠发达地区能有足够的财力履行各级政府基本职能;三是增加财政专项补助拨款,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农业、生态、社会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入要加大力度,确保这些具有发展后劲的重点项目的实施。
2.国家应通过调整和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国家过去实行的“梯度”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及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而后带动内地共同发展的策略,造成了目前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距的扩大和区域利益关系的严重背离,投资重心和优惠政策一味向发达地区倾斜,发展的不平衡日益扩大。因此国家应从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相统一的考虑出发,把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调整和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方针,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市场调控上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扶持,以求得欠发达地区的赶超和发展,实现与发达地区的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内蒙古发展计划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