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玛秋果
如果说有一天京杭大运河两岸中国计生史话被讲述着,那么丹阳计生干部们进村组下田间为农村姐妹得僭胖;小子、生个俊丫头的故事便被讲述着。
那样一个里程碑式的收获来之不易,那可是全市数千、计生干部奋斗了许久才换来的。公元2000年,丹阳市计划生育局计生指导站被国家授予全国计划生育示范站称号。
那么,是什么样的付出换回这样的成绩?采访时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计生干部对人民的爱、对姐妹的情和对党的计生事业的忠诚。我看到这样一组数据的新鲜:眼下,丹阳人口出生率降到4.60/oo,连续五年负增长,计划生育率达到99.6%,综合措施落实率达到99.81%。
丹阳计生景象让入耳目一新。
丹阳人很聪明,他们把眼睛紧紧盯在“十五”的大目标上,把创国家“优质服务先进市”、创省“计划生育示范市”,当作实现区域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上水平的动力。
目标选定了,他们想到了在大服务上要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良好、有效的合作关系,为日后计生服务人员与卫生技术人员协同作战,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定点就近,实行医务室与服务室“二室合一”,为农民服务打下了组织基础。
实现市、镇、村三级计生服务网络有效运转,是为育龄妇女技术服务的科学有效的组织手段。这个手段使服务阵地更加坚实,随之而来的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抓后进,促发展,互动互进,共同提高,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目前,丹阳计生局25个镇计生服务站有22个达省“甲级站”标准;所有的行政村都建成了专用或“合二为一”的计生服务室,形成了以“市指导站为龙头、镇服务站为纽带、村服务室为基地”的三级计生服务社会网络。
丹阳的幸运是1995年计生指导站被国家计生委歹,J人仓IJ建国家计划生育示范计划之中。
随着政府高度重视,在资金、技术、人员上给予大量的支持,丹阳计生工作发生了从未有过的技术革命。内部建设、管理水平、手术质量、干部培训上都在悄悄发生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出生缺陷干预”等工作,不仅发挥了计生技术服务先进的作用,而更多的是让广大育龄妇女孕期生活质量和生育质量发生着革命性的转折。
现在,丹阳计生系统为育龄妇女专门开设了计生门诊、妇科门诊、出生缺陷门诊、男女生殖保健门诊、不孕不育门诊,去年为3.5万人开展了各种诊查,接受咨询达5500人次,完成各项手术1.5万例。
之所以说丹阳计生科技服务工作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是他们在服务实践中实现了三个根本转折:管理对象上,由过去的以户籍育龄人口为主转向包括外地流动人员的所有育龄人群;服务内容上,由单纯的落实节育措施扩大到婚前服务、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等系列服务;服务方式上,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向多项引导与强制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型转变。
技术科学服务决不是一句空话。丹阳为全面实现科技服务,首先调整充实了镇、村、组计生干部。25个镇服务站设编制84个。通过借、调、聘、考核等办法,目前84名专业技术人员全部到岗,其中医疗技术人员到岗35人。这些基层计生骨干分子均持有合格证和上岗证,全市376个行政村(居委会)都配有计生专、兼职干部,村民小组配有计生信息员。
人员的到位并不是万事大吉。“九五”以来,丹阳投人大量资金,举办科技业务培训班1210期,参加培训人员达40.76万人次。并多次请上海人口国际交流中心和省有关专家教授前来讲课,广大计生干部和基层计生服务人员得到了业务素质的提高。
全面推进优质服务项目工程,是丹阳近两年计生科技优质服务的重头戏。他们把优质服务年、项目推进年、争创品牌年,当成推进计生优质服务系列工程的载体。一批工程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品牌工程。“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工程被国家计生协会、省计生委列为国家级优质服务工程项目,在云阳镇试点基础上已全面推广;出生缺陷一级干预中染色体检测、发放“福施福”占怀孕妇女人数比例达85%以上。“出生二级干预”工程被省计生委列为省级优质月阴胡凉工程,现已在全市展开。
科技服务真正为育龄妇女解除了后顾之忧。到今年5月底,全市11.9万育龄妇女进行普查,查出宫颈炎、阴道炎、子宫肌瘤、乳房肿块等病症达3.2万人,各镇服务站刘鬼狮已人3洋及时进行现场治疗或转诊治疗。
好一个丹阳城,准备用三年时间对全市21万育龄群众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治疗。
在丹阳市计生局采访,局长陈利慧推荐给我们一张《婚育新风》小报,是他们自己办的。那上面刊载着发生在基层村镇的一件件小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竟使人有点不舍得放下这张小报。
我在想,这张小报有如此吸引人的力量来自哪里?不久,我去皇塘镇计生服务站采访赵剑平,我一下子听得入神了。
如今,在丹阳市皇塘镇上提起计生服务站,老百姓都高兴地说:那是咱乡下生儿育女的“小客栈”,温暖、热情、保险。
其实,体会最深的莫过于全镇20个村8000多青年育龄夫妇。
1998年皇塘镇计生服务站全面通过了江苏省计划生育甲级服务站质量达标验收。表面看,事情不大不小,但小小计生站却在为农民服务的路上走了好久。
从控制人口增长,到提升人口质量,皇塘服务站一下子由管理型变成了服务型。可别小看这小小的变化,过去是满大街找大肚子的孕妇,现在采取现代化科学手段对育龄妇女实施跟踪检查,抽样分析,随时提醒,保持联系,提高孕妇的卫生水平,双方共同努力,使孕妇生个健康的胖小子,得个可爱的俊丫头……这就是计生服务站最终追求的神圣使命。
·
优生优育,是中国社会追求的一种现代化生育境界。而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把好“出生缺陷二级预防”的关口则是“出生缺陷二级干预工程”的前提和重要环节。这也是十五期间抓计生服务,实施科学运转在农村的具体体现。
去年9月26日至30日,月艮务站9名业务骨干组成4个调查小组,对100户家庭中的300名育龄夫妇进行了出生缺陷相关知识问卷调查,起早贪黑上门走访,保证了问卷调查的参与率和见面率,取得了预期效果,并为下一步“出生缺陷二级干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出生缺陷二级干预”工作,是进一步深化优生优育方针的科学有效的产前关爱行动。从去年10月开始,服务站主要抓了当年符合生育政策怀孕夫妻的监测、抽血液细胞培养,把血样送到省相关医疗研究机构,及时掌握孕妇胎儿健康状况,科学提升孕妇的生活质量。
为此,服务站于2002年11月首先动员皇塘镇皇塘村七名党委委员和堂皇集团等重点企业领导的家属带头参加“出生缺陷二级干预”问卷调查,与90多名育龄妇女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区域内,接受测验。由于工作方法和宣传工作得当,在干部家属的积极带动下,实行定人负责,专人领队,确保了100名孕妇在第一时间内全员到位,在服务站现场合理配置,分室操作,井然有序,确保了当天上午9时按时完成任务。
当时,市里决定找企业员工做这项测验研究,比较顺心、顺手、顺畅,节省时间。但服务站考虑此工作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担心企业里有许多外地员工,检查结果不能真实体现本地育龄妇女生理状况。基于此,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皇塘村来搞。实践证明,在村里七个委员和企业领导等骨干家属积极参与支持下,10月6日上午9时,100位空腹准时到位的本地孕妇为这项工作带了一个好头,使整个“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得到广大育龄妇女的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
2003年4月,抽血取样中发现大南庄村一位高龄高风险孕妇潘肖荣有情况,省计生委通知,尽快到省里复查。当时夫妇二人不肯去,怕当实验品。50岁的丈夫很珍视妻子怀孕得子机会。服务站虞金花率妇女主任亲自上门做工作,陪同她到南京检查。一个月后在镇上定期检查,果然发现胎儿死在母体里。当时家人非常着急,服务站同志再次陪她到省里做住院观察,查找病因,分析先天缺陷成因,成功地实施了引产手术。
:
这件事对全镇广大孕妇起到一个很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让大家更相信了科学的力量。
高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简称“RTI'工程,是农村妇女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RTI'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我们要求她们怎样做”变成了后来的“她们主动要求我们帮她们做什么”的局面。服务站的职能由管理型变成了真正的服务型。
今年“非典”时期,服务站工作并没有间断。他们对育龄夫妇实行的电话跟踪、预约服务、随时联系的方法,同样让姐妹们感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4月20日,局里立即进入临战状态,同时迅速启动计生指导站职能,在每天接待的二百多名孕妇门诊,加强重点防护,认真对每一位孕妇进行检查,防止交叉感染。从4月21日到28日,各乡、镇计生办、服务站全面运转,把正常的健康保胎等工作全面转向抗非典战役,对孕妇采取分散就诊的方式,停止一切集中活动。
而所有这一切“防非预非”工作都是在上级命令到来之前进行的。
在抗非的日日夜夜里,丹阳大地上回荡着一曲《全民齐动员,预防非典疫》的防非歌谣。计生局的“班长”和大家一起把防非歌谣印成四万份“家书”发放给广大农民。
这位“班长”用心良苦,他在基层工作时间长,了解实情,知道农村兄弟姐妹文化低,接受防非知识水平差一点,所以他在短时间内就创作出这首防非歌。
乡亲们很快学会了防非歌,在田间地头,在乡村小路上,他们互相传唱着防非歌,这歌谣回响在丹阳的村村落落。
这个日子不会忘记,4月26日,当国家发出动员广大计生大军参加抗非战役的号召时,丹阳的防非歌已经深入人心,回荡在茅山脚下的山山水水。
这位“班长”有一个年轻的战友——28岁的张瑞泉,原定5月1日办婚事。到了这天,他和新娘悄悄给大家发了喜糖。“班长”率领战友们在会议上表示一下祝贺。那新郎在“班长”的带动下,第二天又投入了抗非战斗……
不久从首都北京发来通报,表扬丹阳计生干部的聪明和付出的汗水。
三月,丹阳城一片宁静,春的气息催促着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和收获。
四月,当广粤大地刮起“非典”的邪风,丹阳城有一名计生干部却多了一份机敏和警惕,他冷静地想起了古人留下的遗训:未雨绸缪。就这么一瞬间习惯的责任思考,他为父老乡亲、为丹阳城,做出很了不起的贡献。
历史不会忘记,浩浩长江不会忘记,当中国大地吹响抗击非典的号角之前,丹阳计生局在那位总是沉静不语,思索多于勇气,智慧高于行动的“班长”率领下,提前布下了天罗地网,提前整装待发,提前摸清敌情,准备打一个有把握的抗非之战。
春节刚过,电视上报道非典疫情在广东发生时,他就一直关注事态的发展。时间到了4月初,当疫情在全国一些地方扩散蔓延之时,他已通过自己在网上收集的各种抗非知识信息,开始一边建立自己的“抗非网页”,一边开始准备利用全市计生网络系统,协助政府和医疗部门做好御“敌”于城外的各项措施准备。他最大的贡献是:当4月20日接到上级抗非命令时,他率领计生干部们已经拉开了打赢抗非战役的序幕。
这个序幕拉得好,大家早已各就各位,井然有序地奔到抗非最前沿,一切工作提前行动,发挥了科学有效的“计生机制”和“计生网络”整体运行作用。
6月10日上午10时53分,我走进丹阳市计生局大楼,见到了这位穿布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班长”。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局长陈利慧。
提起“防非歌谣”,陈局长说,我平时喜欢写叙事诗,这种习惯和爱好,与我不同时期的工作内容相结合。像我在里庄任党委书记6年,我写出了2000多首“日记诗”,后来选在《从政日记·三百首》一书里。这次遭遇非典疫情,我很自然就拿起了笔……我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和农民的感情,还有我想起了农村那么多的育龄妇女,我们过去一直在为她们优生优育、生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忙碌着。可是,这次非典病毒一旦传人本地,广大育龄群众首当其冲会受害的,防非不利,过去所有计生科技服务将会前功尽弃的。
这天下午2时50分,我们在事先没有通知的情况下,直接来到司徒镇计生办,亲眼看到主任裔国林大热天在忙着。
我问他全镇有多少育龄妇女,他脱口答道:4200人。我又问:普查情况如何?他说:去年患妇女病率45%,今年4月检查结果降到41%,居全省偏低水平。
他高兴地告诉我,4月15日全镇1000名妇女例行检查,有400人需要治疗,有的员工所在企业的领导出万元免费为妇女治病。同时,镇上对安徽、贵州来的外地女工1000多人也实行全面检查治疗。
下午3时15分,我们见到了骑摩托车匆匆从工厂赶来的谭巷村妇女主任张发梅。
她告诉我们,今年4月对包括外地妇女在内的560名育龄妇女进行检查,发现有各种妇女病的49人。村里全部免费为她们检查治疗。这样的事每年都有,村里舍得花钱为她们服务。
回城路上,我看到田间有不少妇女在农忙收麦子。她们健美的身影又让我想起老陈和他的战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