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雅
杨蔚龄穿着洗得褪了色的手染棉布衣服,走在万人冢上。从四个当地人特别开出来的洞口,还能看见不可计数的难民遗骨,未风化的残骸和衣服的碎片,半掩在黄土间,一不留神,就踩在自己脚下。
那是柬埔寨,依然残留浓浓血腥之气的劫后大地。
十年来,她去了无数次,往者已矣,她要为生者做些事。这就是“知风草文教基金会”成立的初衷。
那些难民营的孩子,还好吗
十年前,当泰国东部的西图和考伊兰难民营里的二十万难民即将由联合国遣返内战刚平的柬埔寨,杨蔚龄面对她当志工服务了四年的难民,即将返国面对未知的命运,她放心不下。结束难民营工作返台不久,她第一次踏上柬埔寨土地,只为看看她照顾过的那些孩子还好吗。
不好。这是当然的,和平初临的柬埔寨,百废待举,除了万人冢,还有随处可见的地雷警示牌,和战火焚毁的学校、村庄。孩子们返国,很快面临的是失学,甚至乞讨的命运。她知道难民营的工作结束了,但她的另一项工作才开始,她要参与这些孩子的生命重建之路。
十年来,她在台湾寻求支援,源源把来自台湾的物力,送往柬埔寨,再在柬国各省奔走,发动各地华人长老成立自救组织,到今天,她辅导成立了二十个华语学校(大半是废校重建,小半是新设),一个流浪儿童之家(就是育幼院),一个妇女职训中心。她要让孩子们有书读、有地方栖身,免除乞讨、流浪的命运,她要让妇女有一技之长,免除贫困卖淫的命运。她本来只是以有限的能力先照顾柬地华人,但很自然的,她的服务逐渐扩及柬国孩子和妇女。她还把职训中心妇女所做的衣服,半年一次送到柬国更乡下、更穷困的地方,让穷人有免费衣服穿。
那个救难志工,以前是华航空姐
这样的救难义工之路,她走到今天,都十四年了。
前四年,是在泰国两个难民营当志工,服务柬国内战中逃到泰东,被联合国监管的二十万难民中,为数约三四千人的华裔柬国难民。
义工之路的缘起,纯属巧合。因为十五年前,她在曼谷机场看见一群让她终身难忘的人。那时她还是华航空姐,当她穿着美丽的制服,拉着小行李箱走过机场大厅时,她看见一百多个人,安静,面无表情,没水没食物地等了十小时,仍然全体肃然坐着。那就是柬国难民,即将被美国接收的“幸运”的一群。
这样的景象太触动她,她趋前一问,发觉有华人在内,这才发现当时泰国东部还有二十万难民,正哀苦无告地等待国际援助和上苍垂怜。隔年,她就辞掉华航工作,到泰国东部当志工,开始了那段天天都有灾难和死亡在身旁发生的日子。
四年的难民营岁月,一晃眼就过去了,一九九二年,她和难民都面临了“大遣返”,柬国、泰国和联合国都要他们回家“重建”。重建之路,谈何容易,但难民是没有选择的。回到台湾后,杨蔚龄在联合报副刊当编辑,仅有的休假、年假全都赶去柬埔寨,她说,她有十几年没在家过年了。但就这样,她一面在台湾办义卖、募款,一面到柬埔寨盖学校、育幼院。直到两年前因为太累发生车祸,她面临抉择,她知道自己再也难以兼顾工作和“知风草”事业了,她选择当“知风草”无俸给而全职的理事长,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志业,她放不下。
再忙,也要吃完七十六岁妈妈做的饭
单身的杨蔚龄现在和妈妈一起住在台北,妈妈都七十六岁了,两年前中风,杨蔚龄担心死了,但仍吓她:“你要赶快好起来,要不然会拖累我。”杨妈妈竟然也奇迹式地在一个多月内好转。
杨妈妈生活的乐趣,就是偶尔做顿饭给杨蔚龄吃,或做个便当给她当午饭。杨蔚龄是个细心的女儿,总会耐心地等妈妈细致地做完饭,吃完,再出门忙东忙西。杨妈妈不会再嘀咕女儿要交个朋友、结婚之类的事了,她清楚,女儿的人生路,打从出校门,就跟别人不一样,总是“自讨苦吃”,但又心甘情愿。她认了,也渐渐习惯女儿在遥远的柬埔寨奔走的日子,想办法不担心她,也不让她担心。
(选自台湾《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