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谋杀”与高尔基之死

2003-04-29 00:44[俄]亚历山大.奥尔洛夫
领导文萃 2003年9期
关键词:内务部高尔基斯大林

[俄]亚历山大.奥尔洛夫

高尔基在世时,斯大林就一直拉拢他,企图让他成为自己的政治盟友。所有了解高尔基的坚强意志的人,都能想象到这一企图是何等徒劳无望。但斯大林不认为这样,因他从不相信人会有坚强的意志。他常指导海外内务部工作人员,要他们在侦讯工作中立足于这样一个出发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不可收买之人,只是每个人的卖价不同而已。

正是基于这种“哲学”,斯大林一直在讨好高尔基。

一九二八年,党中央委员会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欢迎高尔基回国的运动。这场运动组织得相当艺术。先是由苏联作家协会,接着发动各种团体给旅居意大利的高尔基写信,请他回国帮助提高苏联人民的文化水平。连少先队员和中小学生也被动员起来。孩子们在邀请信中问自己无比热爱的作家:您为什么要住在法西斯统治下的意大利,而不返回苏联,回到衷心爱戴您的俄罗斯人民中来?

好像是迫于群众自发的强烈要求,苏联政府也给高尔基去了信,热情洋溢地请他回国定居。政府甚至还答应,只要高尔基愿意,每年都可以去意大利过冬,一切开销都由国家负责。看来,苏联政府确实十分关心高尔基的利益。

在如此热情的召唤下,高尔基回到了祖国。从他一踏上苏联的国土起,斯大林便开始实施其讨好和拉拢的计划。在莫斯科市内,为高尔基拨了一幢花园洋房,在莫斯科郊外和克里米亚,为他建了两幢豪华别墅。高尔基及其一家的全部生活必需品,都像对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们一样,由内务部的专门机关负责保障。为了方便高尔基前往克里米亚和出国,还在铁路上准备了一节经过专门改装的车厢。按照斯大林吩咐,亚果达必须迅速了解并满足高尔基的任何愿望。高尔基的别墅周围,栽满他所喜爱的,专门从国外引进的草木花卉。他吸的香烟,是特地从埃及订购的高级烟。他可以得到任何一本书籍,而不论该书出自哪个国家。高尔基生来就是个谦逊节俭之人,他多次拒绝享用这些特权和奢侈品,可听到的回答却是:全国只有一个马克西姆·高尔基。

政府也实现了自己关于让高尔基回意大利过秋天和冬天的许诺。从1929年到1933年,他每年都去了那里,随行的还有两名苏联医生,负责在途中对他进行护理。

斯大林不仅关心高尔基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委托亚果达负责对高尔基进行“思想改造”,力图让这位名作家相信:斯大林在建设真正的共产主义,在力所能及地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高尔基回国的第一天起,亚果达就在莫斯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阻挠作家同群众的自由接触。当然,作家还是可以会见各工厂或模范国营农场的职工代表,并通过他们考察人民的生活状况,但这些会见都是内务部精心安排的。高尔基每到一个工厂,都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同他谈话的都是经过专门挑选的宣传骨干,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赞颂“苏联工人的幸福生活”,列举劳动群众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伟大成就,而党委领导们则不失时机地带头高呼:“工人阶级的好朋友高尔基和斯大林万岁!”

亚果达总是把高尔基的活动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不给他留下一点独立观察和思考的时间。高尔基常被带去参观国际旅行社用来唬弄外国游客的场面。例如,莫斯科郊外的博尔舍夫和柳别尔齐,有两个由劳改释放犯组建的公社,这使高尔基特别感兴趣。那里的工人们总是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和预先拟定的发言来欢迎高尔基。而发言人在提出自己如何回到诚实的生活中来时,总要衷心感谢两个人———高尔基和斯大林。劳改释放犯的子女们,则上台高声朗诵高尔基的作品片断。这一切,令高尔基感动得热泪盈眶。而这些热泪又向伴随他的内务部人员表明:他们已圆满地完成了亚果达交下的任务。

为了更加“名正言顺”地使高尔基不得空闲,亚果达让作家去领导一个写作小组,负责编写苏维埃工业史,歌颂“苏维埃建设高潮”。高尔基还要主办《文艺学习》杂志,培养文学新兵,指导自学成才的作家。此外,高尔基还参加了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工作,而这个协会的负责人不是别人,正是亚果达的姻亲阿韦尔巴赫。总之,高尔基回到苏联后,一连数月,忙得不亦乐乎。但他只能沿着亚果达预先为他铺设的轨道,在一大群契卡人员和为内务部服务的青年作家的簇拥下转来转去,几乎完全脱离了平民百姓。高尔基周围的人都有一项任务:向作家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惊人成就和为斯大林唱赞歌。

高尔基无忧无虑地过了好几年幸福生活,直到斯大林的集体化运动带来了可怕的大饥荒和悲剧:成千上万的孤儿从农村涌进城市,沿街乞讨。尽管亚果达的人想方设法地淡化灾荒的程度,但高尔基仍然表现出极度的惊愕和不安。他开始发牢骚,并在同亚果达见面时,公开谴责了很多令人难以容忍的现象。这些现象他早就在国内发现了,只是在此之前一直缄默不语。

当时,斯大林对高尔基可真是慷慨无比。人民委员会议专门发布命令,表彰高尔基对俄罗斯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国内各企、事业争相以他的名字命名。莫斯科苏维埃还宣布将市内最主要的街道特维尔大街改名为高尔基大道。

而斯大林本人却没主动去与高尔基打交道。他一年只接见这位大作家一两次,而且都是在重大节日之时,他要等高尔基主动迈出第一步,向他“靠拢”。斯大林了解高尔基的弱点,故意装成十分关心俄罗斯文化发展的样子,建议作家出任教育人民委员。但高尔基托口自己无管理才能,谢绝了这一建议。

当亚果达及其助手们确信高尔基已完全接受了他们的影响之后,斯大林就吩咐亚果达去暗示这位名作家:他若能写上一本赞扬列宁和斯大林的书,那就太好了。众所周知,高尔基是列宁的挚友,列宁是高尔基的知己,两人私交很深。所以,斯大林想借高尔基的笔,来把他塑造成列宁的当然接班人。

为了让自己名垂青史,为了使世界驰名的俄罗斯作家来为自己歌功颂德,斯大林有点急不可待了。他决定赐给高尔基最贵重的礼物和最高荣誉称号,以此来影响作家以后著书的内容和所谓的基调。

于是,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高尔基被戴上了全世界任何作家都得不到也不敢奢望的桂冠。斯大林每进行一次这样的恩赐,克里姆林宫里都要召开一次盛大的庆祝宴会。宴席上,斯大林总要频频举杯,祝贺这位“俄罗斯大地的伟大作家”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忠诚朋友”。这一切,似乎证明斯大林一贯向内务部工作人员灌输的那一观点(“只是每个人的卖价不同而已”)是何等英明正确。然而,岁月在飞快地流逝,高尔基却始终没写有关斯大林的书。而且,从他正在写的作品和创作计划上看,作家毫无为斯大林树碑立传之意。

高尔基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天真、幼稚。文学家的犀利目光,使他逐渐洞察了周围正在发生的一切。他了解俄罗斯人民,可以像看一本翻开的书一样,从人们的脸上看透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那些使他们不安和慌乱的东西。工人们那一张张因吃不饱而削瘦蜡黄的脸庞,铁路上那一列列押送“富农”去西伯利亚的棚车(它们不时出现在高尔基那豪华的包厢的窗户外面),都使高尔基意识到:在斯大林那虚假的社会主义招牌后面,到处是饥饿、奴役和野蛮的专制。

最使高尔基痛心疾首的,还是那股越演越烈的围剿老布什维克的浪潮。许多被迫害的老党员,早在革命前就同高尔基结下了深情厚谊。他知道,还有许多老党员,过去受沙皇的折磨,现在又遭到斯大林的迫害,对此,他实在不能容忍。他经常找到亚果达、叶努启则或其他有权有势的人物,发泄自己的指责,表示自己对斯大林越来越感到失望和不满。

高尔基与斯大林之间,关系日趋紧张,到一九三四年初,大概连斯大林本人都已意识到,他朝思暮想的书是不可能问世了。

于是,内务部加紧了对高尔基的封锁,只允许少数几个经过严格筛选的人接近作家。高尔基如果提出想会见某个为“机关”所不欢迎的人,那么,这个人立即就会被打发出莫斯科。一九三四年夏末,高尔基像往年一样,申请出国去意大利过冬,却被政府拒绝了。遵照斯大林的指令,医生们向高尔基解释说,根据他的健康状况,最好的过冬地点现在已不是意大利,而是国内的克里米亚。至于高尔基本人的意见,现在已无须尊重:他这个苏联最大的作家是属于国家的,因此,只有斯大林才有权决定一切有关其利弊之事。

俗话说,“羊虽长疥,得络毛也行”,得不到一本书,弄篇文章也好……于是,亚果达奉斯大林之命,向高尔基转达了一个请求:十月革命即到,请高尔基为《真理报》写篇有关列宁和斯大林的文章。内务部头头们深信,这一次,作家总不可能再拒绝中央的“订货”了。然而,结果却使亚果达大失所望:高尔基再次表现出了大大超出他们预料的原则性。

在这以后,据我所知,斯大林为了利用高尔基的威望来为自己脸上贴金,又做了一次,大概也是最后一次努力。事情发生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即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被诬陷策划了对基洛夫的谋杀,并被逮捕之后不久。亚果达向高尔基传达了中央的指示:要高尔基为《真理报》撰文谴责个人恐怖。斯大林认为,在人民眼里,高尔基的这篇文章将成为作家反对“季诺维也夫分子”的宣言。高尔基当然明白问题的实质。他拒绝执行亚果达传达的这一指示,并说:“我不仅要谴责个人恐怖,更要谴责国家恐怖!”

后来,高尔基再一次,而且是以书面形式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政府发给他出国护照,让他去意大利。不言而喻,他的这一请求再次遭到拒绝。如果让他去了意大利,他很可能真的要写本什么书,但决不会是斯大林所企望的书。就这样,这位驰名世界文坛的作家成了斯大林的俘虏,直到一九三六年六月逝世为止。

高尔基去世后,内务部人员从他的遗物中找到了几本珍藏的笔记。读完之后,亚果达气得破口大骂,最后又嘟哝了一句:“狼毕竟是狼,喂得再好也总想往森林里跑!”

高尔基的这些笔记,至今也没公布于世。

(林正茂摘自《各界》)

猜你喜欢
内务部高尔基斯大林
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乌兹别克斯坦内务部警察学院代表团来院参观访问
嗜书如命的高尔基
高尔基的苦难童年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俄内务部17名高官被解职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斯大林军事学术的几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