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萌
我们深圳市南山区已经富有成效地进行了两年多的课改实验。同其他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一样,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冷静地进行反思,发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深化对新理念的认识。如此,才能将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在课堂教学方面,实验区存在的共同问题似可以概括为四个不等式,以历史与社会课为例阐述如下。
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在一节历史与社会公开课上,一位八年级学生当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听课教师的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这节课应该讲中国古代妇女,你却净讨论现代妇女问题,我觉得你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向题。”学生已经开始以课堂的主人的姿态大胆地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质疑。
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什么呢?有位课程专家说、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经过近两年的课改实践,课堂气氛已经活起来了,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动起来。的确如此。在一些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设计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但若问及每个活动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竟语焉不详,存在着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
有一节历史与社会课,内容是《中国古代的士人》一课中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节。教材介绍了古代士人在诗歌、小说、科技著作、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其中还提到李白、杜甫、苏轼在诗词方面的成就。任课教师在设计时,将许多古代士人的诗词作品掐头去尾,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接龙”,将空缺的部分背诵出来,整整一节课学生都在热热闹闹地背诵他们从儿童时代就已经背熟的诗歌。这节课如果说是一节诗歌朗诵课,则没有激情;如果说是一节诗歌欣赏课,又没有休验和感悟。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本应是综合士人在诗歌、小说、科技著作、文化教育等四方面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士人在创造和传播文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简单的背诵完全偏离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有一位教师,写好了教案,却打电话问教研员,“课程标准要求”一栏应如何写。
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没有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些教师听完这节课后,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1.用接龙游戏的形式导人新课,让学生列举出自已所知道的古代士人的名字,并将这些名字写在黑板上;2.让学生四人一组,尽可能多地将这些士人的成就写在纸上,并向全班汇报;3.各组将士人的成就归纳、分类;4.每个学生用几句话简要地概括出士人在创造和传播文化方面发挥的作用;5.阅读课文,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对课文中的观点提出质疑和自己的看法。这种再设计虽不能称得上完美,但比起前一种设计来,比较符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和要求,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在实验9,极少有教师不接受课程改革的理念的,但观念的转变并不等于就能够进行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学设计。如何把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每一个参加课改的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熟读课程标准,对自已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问一个为什么,思考自己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求实求真,摒弃“花架子”。在第一个班级上完课后,要及时地反思调整,和同行一起探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日趋合理和完善。同时,教研员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应加强教学设计的指导,给教师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示范课例,帮助教师克服在教学设计方面遇到的困难。
学生回答问题踊跃不等于思维活跃
一位教师在讲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日本》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了教材,然后提出间题:从地图上着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日本资源情况如何?日本大量进口什么……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踊跃而且准确无误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在评课时,教师们把这一课的问题精简为三个:(1)从日本和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和工业区分布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2)日本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3)这对它的外交政策会有什么影响?
该任课教师按照同行们的新设计进行了下一个班级的教学。学生们一开始就对读图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读图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日本比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小;俄罗斯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比日本丰富;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都需要进口;俄罗斯的海岸线大部分分布在北冰洋;日本的海岸线长而弯曲,具有发展造船业的良好条件,为了运输原料和燃料,日本也必须发展造船业等。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读图得出的结论。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他们认为日本工业的特点是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虽然能够得出日本具有对外掠夺的侵略性的结论,但又有学生提出,新加坡资源也贫乏,为什么新加坡没有对外侵略?当学生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又无法深人下去的时候,教师才讲述了有关日本军国主义的内容。
这两节课由于问题的设计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同。第一节课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第二节课的问题是学生从读图中发现的;第一节课的答案全在书上,学生得来全不费功夫,思维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第二节课的答案是学生自己得出的,许多答案超出了课本的内容范围,如两国的领土面积、海岸线分布的不同特点等;第二节课还生成了关于新加坡和日本对比的新问题。教师设计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巧妙地将讨论引向深人,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被激发,也不断深入。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思维,保持课堂的张力。特别在导人新课时,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人。只有经过了学生的思考,教学的内容才能真正进人他们的头脑。
学会收集资料不等于学会运用资料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我们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台上,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在这些精美的资料册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有的学生只是从电脑上下载资料,装订成册就算完成任务;有些教师将学生制作的资料册收上来,便束之高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教师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反而造成时间和纸张的浪费。
学会收集资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第二,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第三,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第四,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质疑、自己的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教室里应留出学生展示资料的空间,使资料得以为学生们共享。
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
在有些课堂上可以着到这样的情景: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秩序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敢进行管理;教师的课堂设计没有张力,学生懒散随便.注意力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教师怕破坏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不予管理。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时间就这样被浪费了。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都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学校大班额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摸索出一套针对大班额的教学方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课改之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我们进行大班额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提倡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训练。其一,每节课都反复强调,尊重他人、善于倾听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有的良好习惯;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有关如何学会倾听、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其三,对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肯定,强化學生的正确行为;其四,将学生的课堂行为列人学生日常学习评价之中。只要教师持之以恒,我们的课堂必定会变得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
总之,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对课改的理念进行深人理解和再认识,在反思和实践中逐渐将新课程的理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