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多给他们一点关爱

2003-04-26 02:33刘群
人民教育 2003年20期
关键词:犯罪法律家庭

刘群

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就大家关注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对刑二庭副庭长尚秀云进行了专访。尚秀云作为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工作的负责人,曾参与审理、帮教了数百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被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她的这番谈话,相信会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以启发和帮助。

记者: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现在社会上非常关注,在法律上我们有一个预防的机制吗?

尚秀云:我多年从事少年法庭工作,感触最深的是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特别是那些14至17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心理断乳期,他们好学好动,逆反心理强,内心渴望交往,一旦由于学习不好在学校碰壁,或家庭发生变故,或交友不良,就很容易突破法律底线,造成违法犯罪。我真心希望老师们能多给这些特殊的学生一些关爱。事实证明,老师与家长、社会紧密配合,通过对不良行为的早期干预和充满爱心的教育,能够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它以法的形式規定了社会各方,包括政府、家庭、学校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应担负的责任。但很多老师不知道这部法。我们曾在能京市海淀区做过调查.只有44肠的老师知道有这部法律,而能够说出有关具体内容的就更少而又少。如果广大教师朋友能按照这部法律的要求做好工作,就会把许多孩子从犯罪的边缘拉回来,这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不可估量的贡献。

记者: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违法犯罪,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尚秀云:在我们处理过的案件中,家庭出现变故的孩子占到非常大的比例。父毋离异、家庭破裂,对孩子的打击是成年人难以体会得到的。有些家长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监护人职责,对孩子打骂虐待或千脆放任不管。这些孩子在家里得不到一点温暖,甚至生活都失去了保障,他们的处境令人担优。曾经有这样一个孩于,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他被判归父亲,父亲交了几个女友都对这孩子不好,经常打骂他。后来父亲因吸毒被劳教,这孩子就彻底离开了家。他与其他三个家庭遭遇相似的孩子住在一起半年多,合伙旷课,合伙抢钱,迅速堕落,直到有一天犯下了震惊全国的严重罪行。

还有那些学习有困难、品行有问题的学生,他们是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毋庸讳言,许多学校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使很多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有些人就索性破罐子破摔,跟老师顶撞、对杭。这些学习、品行都有问题的后进生,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抽烟喝酒,慢慢发展到旷课打架,夜不归宿。如果再受到坏人的引诱和教唆,就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在我们处理的案件中,甚至有90%以上都是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他们往往表现不好,自私任性、蛮横无理,不服老师管教,很让人头疼。但他们真的是教育不好的学生吗?我看不一定,只要老师付出真正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早期干预,多跟孩于交流,有很多孩于是完全可以转化的。事实上,有不少孩于即使是在犯罪之后,在法院、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帮教之下,也完全可以走上正路。

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我们也处理了不少“好孩于”案件。这些孩于从小学习好,学校、老师对他们评价挺高,有的还有“模范少年”之类的荣誉称号。但他们身上也有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面,这些品行上的弱点被“学习好”的光环掩盖住,往往被学校和家庭忽视。比如有一个刚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犯了盗窃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多次作案。有一次他竟然把同学在国际竞赛中获得的奖品——一台价值16000多元的手提电脑以300元的价钱卖给了收废品的,然后用这钱去和朋友喝了一次咖啡。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令人痛心。

记者:是不是我们的法制教育出现了问题?

尚秀云:许多孩子违法犯罪,是因为不懂法。我去学校里讲法制课.了解到在有的学校里,大学生劫小学生的钱非常普遍,甚至有的班里有20多个学生曾被人劫过,可是劫人的和被劫的都不知道这是犯罪。我办过一个案子,这个孩子去抢同学的钱,仅仅因为过生日请容钱不够了,所以找同学“切点儿”。尽管他知道这种事不那么光彩,但不知道抢劫是重罪,在《刑法》里规定是要判处3年到10年有期徒刑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七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很多学校认真地开展了法制教育,但我想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商讨的。

有一次我去给学生讲课,我就问:“你们谁知道什么是法律呀?”一个小女孩举手,一板一眼地回答:“法律就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家政权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没错,这是书本上的定义,但是记住这个条文恐怕只对应付考试有用。我觉得法制教育应该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实际,更通俗、更有趣,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我就对学生们说:“孩子们,法律其实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你们记住:只要讲道德,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就不会触犯法律。”再往后就是讲故事,结合孩于们接触到的违法犯罪行为,用讲故事的方式,就案说法,孩子们很爱听,课后也记得牢。

法制教育还应当教给学生们如何保护自己。比如有一个小学生,在公园里被一个人截住抢钱,这是个机灵的孩子,他一眼瞥见不远处的河边有几个大人在钓鱼,就大声说:“叔叔!你是跟我要钱么?我现在没有!我跟那几个钓鱼的叔叔借一下行吗?”儿个钓鱼的听见动静往这边走,吓得那个抢钱的落荒而逃。这个故事我就用来教育小学生,告诉他们如何机智勇敢地保护自己。

记者;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是其违法犯罪的前奏。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和学校应当怎样做?

尚秀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第三十五条规定:‘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偷窃、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等等。而严重不良行为,是指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欧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时物;多次偷窃;等等。如果学校能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并与家长及有关部门配合进行早期干预,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其实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如果老师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多鼓励他们,多关爱他们,很多孩子会走上正道。但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就可能把事情搞糟。比如有一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父亲每天很早就上班,他起床后要给弟弟做完早饭才能上学。小孩子难免贪睡,这孩子就经常迟到,被老师多次批评、罚站。有一次他又起晚了,等给弟弟做好饭赶到学校时,半节课都已经上完了,老师一看见他,顿时心头火起,不问青红皂白就厉声呵斥:“出——去!”这孩子也很倔强,他一扭头就真的出去了,再也没有回校上课。

不了解孩予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不信任孩子的教育是错误的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应当齐抓共管的大事,不是单纯依靠某一方能够做到的。但如果社会各方都能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未成年人犯罪这个社会顽症一定能得到有效控制。

猜你喜欢
犯罪法律家庭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Televisions
家庭“煮”夫
环境犯罪的崛起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犯罪”种种
有些行为不算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