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森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不朽的失眠》是同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按照传统的单元教学方法,该把它们分开来学习。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打破了单元教学界限,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之所以要打破单元教学界限,一是因为这两篇课文都与唐诗《枫桥夜泊》有关,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学习这两篇课文,有益于学生树立古诗文完全可以新读新写的观念。有了这样的观念,学生才可能逐渐学会“用”古诗文。而任何学习,“学以致用”都是最高的法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张继的诗《枫桥夜泊》。
教师简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背诵(5分钟左右)。学生边读边背边想像诗中描述的画面。
【这首诗是一个引子,是一个例子,从这里切入比较自然。】
二、学生自学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教师作简要点拨。
(一)教师点拨如下:
1.金榜题名会如何?名落孙山又会怎么样?
明确:它们有天壤之别,在这种巨大的反差〔对比)中写出诗人理想破灭之后的痛苦。
2.小说根据诗歌进行想像,它在心理描写方面和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明确:更为细腻。抒情短诗与小说在文体上的不同是其原因之一。
3.小说结尾是作者的议论,请你依据这一议论说说“不朽的失眠”的含义。
明确:诗人因痛苦而失眠,产生写诗的冲动,并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失眠不朽是因为诗歌不朽。
(二)课堂讨论:张晓风是现代作家,他离张继生活的唐代已有一千多年。作家是如何让当时的情景“如在目前”的?俗话说:“人心隔肚皮。”张晓风不是张继肚子里的蛔虫,他怎么知道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的?
明确: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在“作怪”。
(三)得出结论:古诗文可以“新读”,而且可以“新写”。以古诗文为蓝本,以不羁的想像为“利器”,对古诗文进行程度不同的“改写”,这也是一种創作,有人称这种创作为“二度创作”。
三、学习《<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这个部分也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
(一)教师点拨如下:
1.新解认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作者刘金对此进行质疑,质疑的理由是什么?
2.在新解中,“江枫”、“愁眠”是什么意思,“江枫渔火对愁眠”又是什么意思?作者刘金对此进行了质疑,其理由是什么?
(二)课堂讨论:作者刘金是不是反对“古诗新读”?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刘金是反对“古诗新读”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不是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自已到课文中(最后一段)去找答案。
刘金自己的说法是;“总之,我觉得,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
明确:刘金的这个说法跟我们上面的古诗文可以新读〔新解)、新写的说法并不矛盾。他不是反对所有的新读(新解),他反对的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牵强附会的”新读(新解)。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内容中的问题觉得比较容易,绝大多数学生也能在书上找出现成的答案或自己概括出答案。但在课堂讨论的时候,出了一点问题:认为刘金反对古诗文新读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所以教师不得不又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文章的最后一段。】
四、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聆听、学唱。
这个部分主要由教师进行解说。
师:上面两篇课文,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古诗文的新读新写,离不开古诗文,我们的想像必须以它们为起点,以“艺术”为终点。
不过,在还不是特别善于“新读新写”的现阶段,只要我们不是进行别有用心的“歪读歪写”,古诗文新读新写就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涛声依旧》这支歌曲就是古诗文新读新写的一个典范。
词作者陈小奇对《枫桥夜泊》这首诗是熟悉的,但如果仅止于此,他是不能创作出《涛声依旧》来的。有了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相当的积累,又有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体味,这两者邂逅并碰撞出火花,《涛声依旧》才有“出世”的可能。
由此我们知道,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不是“掘墓鞭尸”,也不是简单地参观一下故宫长城什么的,它必须是“古”与“今”在一个特殊时间、特定空间的链接,“古”是“今”的触媒,“今”在激活“古”的同时,自己也“借尸还魂”,从而获得了超越.
学以致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最高法则,古诗文新读、新写恰恰是这一法则的具体体现,它打通了古今的时光隧道,让我们真正地“神鹜八极,心游万仞”。
【这个部分既是上一个教学环节的必然延伸,同时又是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先导。教师的解说是一种诗意的解说,是一种动情的解说,让学生觉得很美,并让他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新读新写古诗文的冲动。】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1.总结。
师:古典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当然首先有赖于自身的含蓄优美、意蕴丰赡,但我们这些千载之后的读者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们读古典诗歌常读常新,常新常美,这保证了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既像窖藏很久的美酒,一开封便浓香四溢;又像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永远是新的,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人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和命运,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视角,所以人人都有对古诗文新读新写的可能。当然,欣赏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为了更新和创造,在当前创造力还不够强大甚或常常被压制的情况下,古诗文新读新写就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阅读和创作活动,它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
2.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在本册语文课本第五、六单元里或初中语文1.-,4册里任选一篇古诗(文),进行“二度创作”,文体不限,字数不限。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不能“翻译了事”,比如,如果你选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其他古文,不能只是翻译一遍交上来就算了:而要激发自己的想像力,身临其境,与古人一起悲欢离合,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你的“二度创作”才可能获得成功。
【总结的目的是为了让古诗文新读新写的观念深入学生的心灵。布置作业是趁热打铁,让这种观念变成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具体实践。】课后反思
学生觉得这种打破单元界限的教学比较新奇,聆听并学唱《涛声依旧》这首流行歌曲也让他们感到愉快,他们接受了古诗文新读新写的观念,但他们的创作实践并没有收到太大的成效。我准备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下次上同样的课时,我会进一步告诉学生怎样运用古诗文:一是引用;二是一半引用一半改用;三是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