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
语文是什么?有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语文。计老师也有自己心中的语文。但是,由于他的智慧、才情和对新课程的深切感悟,他所诠释和演绎着的语文具有典型的个性。大致说来,它具有如下内涵。
一、人性的语文。
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语文教学又如何浸润人文的色彩?如何负载精神的使命?如何流溢生命的动感?计老师用具体的教学实践,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让语文成为人性的语文。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这节“你说我说《西游记》”课,说的是什么呢?说的就是《西游记》中的美好人性: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赤胆忠心,沙和尚的脚踏实地、忠厚诚实,唐三藏的坚忍不拔、仁慈宽厚,猪八戒的天真可爱,白龙马的知错就改,等等。这些,无不是美好人性在小说人物中的生动展现。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请看计老师的课堂实践:
“生:我喜欢孙悟空是因为他专门打妖怪。
师:真好,有了本领应该为民除害,做有意义的事情。”
“生:老师,我喜欢沙和尚,因为他很老实,不像孙悟空和猪八戒那样调皮。
师:看来人忠厚老实也是一种品质,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一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
生:老师,我知道。因为白龙马原来是条小龙,他把唐僧的马给吃了,后来知道错了,就变成了马给唐僧骑。
师:哦,知错就改,将功补过,多么好的一种品质!"
计老师做的,不正是唤醒、培植的工作吗?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去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用教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语文教师,是真的卫士、善的使者、美的化身。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计老师的课堂实践,几乎无处不有教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在熏陶和感染着他的学生。当学生说自己喜欢看《西游记》的时候,老师真诚地说“我也很喜欢”;当学生要求上台表演孙悟空的时候,老师惊喜地说“你真主动,以后社会上就需要像你这样积极的人”:当学生说他不大喜欢孙悟空的时候,老师赞赏地说“好,你们都有自己的眼光,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不简单呐”。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二、生活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的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都洋溢着语文的气息。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
“你说我说《西游记》”的话题,显然是取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通过电视、连环画、学前教育等,对《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早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因為这个故事正生活在学生的想像世界,所以,有着强烈的课程意识的计老师,便选择了这样一个话题作为一种新的语文课程加以开发和实施。实践证明,这一探索是成功的,是富有创意的。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生活体验的语文。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不喜欢孙悟空的理由仅仅因为它不是人而是猴子,这就是儿童的生活体验:不喜欢唐僧的理由,可以是他不爱劳动,也可以是他自己骑马却叫别人走路,这就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一种解读。对这样的感悟,计老师总是小心翼翼地加以关注和保护。
生活的语文,就是能用之于学生生活和时代生活的语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你说我说《西游记》”,既充实和丰富了学生对《西游记》的感悟和体验,又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关怀。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仅受到了一次真善美的人性的洗礼,同时也学到了怎样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态度。这对他们今后的社会化生活,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对话的语文。
对话的语文,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行交谈、平等沟通、真诚互动、民主协商。对话的语文,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交流之后的赏识和愉悦。
对话的语文,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语文。“对话”如果离开了民主与平等,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训话”。面对教师的“独白”,学生或是噤若寒蝉、万马齐喑,或是一味迎合、言不由衷。民主与平等,是对话的土壤和空气。在计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少的是教师的明确表态,多的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少的是教师的激昂陈词,多的是教师的热情鼓励。他希望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还学生以“真本性”、“原我性”和“个性”。
对话的语文,就是强调互动和交融的语文。特级教师袁瑢说,课堂上尽量少说老师跟你们一起干什么,多说让我们一起干什么,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思维、个性等交流互动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你说我说《西游记》”的课堂对话当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他时而与学生一起沉思,时而与学生一起感动,时而在学生疑惑处轻轻一拨,时而对学生的真切感悟会心一笑。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
对话的语文,就是鼓励超越和创新的语文。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请看计老师的课堂实践:
“师:有喜欢猪八戒的吗?生摇头。)怎么了,都不喜欢?你们说说理由。
生:猪八戒爱玩女人。(众笑。)
师:是呀,这八戒生性风流,一开始他还是——(生答:天篷元帅),可后来去欺侮——(生答:嫦娥),就让皇帝叫人从夭上扔了下来,刚好扔在一猪圈里就变成了猪。
生:老师,不是皇帝,是玉皇大帝!
师:哦,对,老师说错了!现在你成了我的老师了。老师,能和你握一下手吗?
生:可以!
师:谢谢老师帮我指正。”
“生:老师,我喜欢他即沙僧)是因为他是个人,不是猴子,也不是猪。
师:好,你真有眼光,你还能分出猪和人!笑声.)”
课程的意义在学生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重新发掘。这一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学生的生命潜能,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了激活、喷发。
人性的语文、生活的语文、对话的语文,这是计老师心中的语文,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