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明
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美感,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什么时候教育丧失了诗意和美感,失去了愉悦人心的魅力和滋养人性的功能,说明教育一定是出了问题。不管素质教育怎样教,课程改革如何改,呼唤诗意的回归,都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
——题记
我翻阅着手中的材料,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并不清晰的人物形象。对于她,我即将采访的主人公——刘松林,通过这些文字,我没有得到所期望的更多的信息,只是从她那简略的教书育人事迹中,隐约感受到了诗的气息和美的气息。
在一个有风、有雪的日子里,我穿过铺天盖地的严寒,直奔古城洛阳,来到刘松林执教的洛阳第二外语学校。
刘松林今年49岁,从外表看,她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她身材修长,穿一袭黑衣,举手投足端庄大方,眉字间有一种娴静之气。也许是长期讲课的缘故,她说起话来思路清晰,有分寸,有激情,你能从她说话的语气里听出她的谨慎,她的活力。
刘松林从教二十多年,她一直没有忘记做一名好语文教师的追求,她用生命的激情,让课堂变得生动,用平凡的笔墨书写了优美的教育诗篇。
美来自创造
课堂不应该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应该是学生展示创造才能的天地。教师要像一把扇子,把学生创造的热情扇起来,把学生智慧的火花扇起来。
——刘松林
经过多年的教学反思,刘松林悟出了做一名好教师的真谛。教师的工作应该富于创造性。教师要像一把扇子,扇起学生创造的热情,扇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刘松林是一位善于对学生煽风点火的教师。
让教学具有创意
丁零零,丁零零……
上课铃声如同欢快的乐曲。同学们迅速地回到座位上静静地等待,目光中流露出渴望的神情。这一节是刘老师的语文课。学生们盼望上刘老师的课,因为刘老师的课充满魅力,能让他们激情奔放。
刘松林走进教室,站在讲台前对学生们说:吟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寓言四则》,这篇课文包括《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塞翁失马》四则寓言,寓言的故事性都很强,寓意深刻。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课文,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课文内容。话音一落,教室里安静下来,而后被热烈的讨论气氛所淹没。讨论过后,刘松林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负贵表演一则寓言。学生们兴趣盎然,他们根据寓言中的各种角色进行分工,再按照他们对寓言的理解策划情节,编排动作和语言。经过一番认真、紧张的准备,各小组纷纷登台。看着那惟妙惟肖的表演,机智的即兴发挥,同学们不由得鼓起掌来。于是课堂上喝彩声、笑声、掌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啻教师把学生引上了一座高山:居高而望,一切尽收眼底。学生被生动的学习方式所吸引,被热烈的课堂氛围所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教育,还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秃鹰之死》是一篇说明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上这一课时,刘松林这样对学生说:这堂课主要由同学们自己来组织学习,老师主要做观众,大家可以考虑用《焦点访谈》的形式来展示课文内容,具体安排由同学们自己策划。于是,学生策划了这样一幕: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提到的受到污染伤害的动物和人、烟雾和汞等污染物、小汽车和核潜艇等污染源,另外两位学生扮演记者和教授。记者现场采访,教授回答问题。一问一答,再加上其他角色的表演,生动地展示了污染造成的危害。台上”的人演得淋漓尽致,“台下”的人看得兴致勃勃,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得到了身心的愉悦。
此课的设计,可谓一箭双雕。善于做创造性的尝试,是刘松林的特别之处,这使她能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使教学活动闪现智慧的光彩。批改学生作文,通常是教师感到很苦的事:读作文评语,一般也是学生感到很乏味的事。然而在刘松林的创意下,使老师和学生品味到了另一种滋味。它是甜甜的,充满着跃跃欲试和由衷的欣赏。刘松林试着与学生一起来批改作文。她让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对同一篇作文下评语,然后她再对作文和评语进行总评。她和学生约定,无论老师还是同学,下的作文评语一定要有见地。因此,师生常常为了给一篇作文写下几句有意思的评语而费尽心思。
天长日久,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鉴赏的能力,连带作文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种形式不但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闪烁不断,而且还把一位高师领到了学生们面前——兴趣。
让学生自由探究
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舞台。所不同的是,教师要创造性地导,学生要创造性地学。刘松林引导学生用鉴赏和批判的目光审视课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其创造性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智力挑战的过程和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学习《杜牧的休壁》一诗时,学生们就如何评价刘备、诸葛亮、曹操等历史人物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储葛亮足智多谋,对刘备忠贞不贰,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值得敬佩。有的则认为,诸葛亮辅助刘备三分天下,造成国家分裂,天下大乱,征战不休,是祸国殃民。有的说:曹操残暴奸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也有的说:曹操对结束战乱、统一国家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一個对历史有贡献的功臣。学生的观点也许并不正确,但是刘松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刘松林看来,对于参与讨论的学生来说,观点是否偏颇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刘松林说: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要比能正确地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课堂上,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那种热烈的气氛,会反过来感染老师,使师生之间真正形成良性互动。”
为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刘松林还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设计板书。刘松林心中有数,学生要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必不可少。一方面,小组成员要在相互启发下,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课文,在对课文的结构、内涵、作者的思路、写作的特点等有较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构思板书的布局:另一方面,学生还要用线条、图形、文字甚至色彩,把板书设计呈现在纸上。前者是一个探究、分析、概括的过程,也是同学之间合作、沟通的过程:后者则是动手和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设计板书时,也有自己的追求,一是力求准确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力求使自己的板书具有艺术性,这又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有一个学习小组为《斑羚飞渡》一课设计的板书是一幅图:两条线段勾勒出一道深深的悬崖:一粗一细两条抛物线分别代表老斑羚和小斑羚飞跳的轨迹,这两条线在悬崖中间交叉为一个黑点,粗线指向崖底,象征老斑羚坠崖身亡,细线伸向悬崖另一边,象征小斑羚踏着老斑羚飞跃过悬崖:悬崖上空绘制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旁边写着生命之桥;学生还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为延续生命献身、生与死的交点、肩负延续种群的责任”标注图上。可别小看了这些简洁的板书设计,因为它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也蕴蓄了学生们的丰富感情。每当翻看这些学生设计的板书时,刘松林总是爱不释手,她说:学生设计板书的兴趣非常浓,常常是改了又改,有的交了以后,又有了新想法,找我要回去继续完善。他们有的比我设计得还好,很有创造性,是学生智慧和才情的结晶,常常使我感到惊喜。如果有条件,我真想为学生出一本儿课文板书集。
让课内和课外链接
一位好的教师,绝不会把自己的教学只拘泥于课本,上或教室里,他会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学习。因为他着眼的不仅是学生的今天,更是学生的未来。刘松林的教学超越着课本,越超着课堂,她以课本和课堂为基点,把课本与生活、课内与课外、学生与社会链接起来,不断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在教会学生读书的同时,她更重视教会学生观察和体验。
她采用的办法之一是,在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之前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展小演讲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或心得,或者讲解成语故事、讲析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解析名言名句:或者发表一个观点、抒发一种情感。每次演讲结束,都请由学生组成的评委打分。
刚开展课前演讲时,学生演讲的内容缺乏感染力,上台来忸忸怩怩,吭吭哧哧,甚至有的不敢面对大家说话。在刘老师的鼓励启发之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变了: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思维敏捷,口齿伶俐,表情丰富,语气、动作具有感染力。听那具有诗意的演讲:笑是你嘴边的一朵花,讓人感受到春日般的温暖……再听那很有哲理的演讲:要想达到巧的境界,肯下功夫是关键,想巧却又不肯下功夫,企图投机取巧,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心理素质好,知识面宽,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演讲,成为刘松林所教学生的一大特点。她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少在省、市演讲比赛中获奖,有的还代表河南省中学生,到北京参加全国性的演讲比赛,获得了好成绩。
办法之二是,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和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让学生去欣赏夕阳的韵致、领略古城小街的风情、感受都市公园的现代气息、采访普通人的人生故事,然后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和学生一起欣赏漫画、工艺品、音乐、文学作品,让学生写赏析文章: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哑剧,让学生写观后感和演后感,续写剧情,等等。这种让学生置身现场,在情景中体验的做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
办法之三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每学完一篇课文,她总要向学生推荐一批佳作,让学生课外阅读;春节时,她引导学生上街收集精美的对联:平时鼓励学生剪贴、辑录报刊上登载的优秀文章。
……
刘松林把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具有创意,充满智慧。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感受教的乐趣,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学的乐趣。她的教学活动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活力,有了美感。
美来自爱的情感
教书育人,要注入教师的真挚感情,时时处处体现教师的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要用全部的爱,点燃这红烛的事业。
——刘松林
刘松林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创造性,也充满感情。如果说创造使她的教育活动闪烁出智慧之光,呈现出新颖之美,那么情感则使她的教育活动闪烁出人性之光,呈现出温情之美。有丰富的感情做底色,刘松林的教育教学活动显得细腻、温暖,成为一种直抵心灵的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点滴渗透滋润心灵
因为心中有爱,刘松林对学生思想情绪的波动特别敏感,也特别留意。她把学生的作业本看做是反映学生思想情感状态的睛雨表,从字里行间感受学生的细微变化,并及时把自己的感想写成批语。作业本成了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平台。
有一个学生不喜欢做作业,字迹写得潦潦草草。刘松林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我布置作业的时候,从你的脸上看到了不情愿,说真的,我留的作业并不多。如果一点作业都不留,你如何巩固知识?孩子啊,成功的那一头是聪明+勤奋。
一次有一位学生在作文里流露出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写作水平低,再下功夫恐怕也难提高。刘松林在她的作文后面写了这样一段话:有志者事竟成。你是一个勤奋的姑娘,才十一二岁,路长着呢,怎么就说晚了呢?多读书,读好书,日积月累,作文水平定能提高。老师会尽力帮助你的。
还有一位学生因为早恋影响了学习,刘松林把批语写在一张纸条上夹在他的作业本里:你才十几岁,对爱情 的含义未必真能理解。学业未就,事业未成,过早地把精力放在恋爱上,既影响身心健康,又影响学习。望你三思。
刘松林在学生作业本上的批语,有时长达数百字,其殷殷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刘老师的批语里,有期待和鼓励,有安慰,有朋友般的忠告,也有长辈式的开导。只要从学生的作业里发现一丝思想和情感阴影,刘松林就会及时做出反映。那种直抵心灵的关怀和呵护,产生了强大的感情力量,化解了学生心中的郁闷,鼓起了学生上进的信心,纠正了学生思想上的偏差。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教育氛围。
刘老师重视以作业为媒体与学生进行感情沟通,在课堂教学中,她更是注重以感情为载体,传输教育教学信息。有一次,在课堂上刘老师和学生们讨论人生中什么最重要。有的学生说财富最重要,有钱什么事都能办到:有的说健康最重要,有多少钱也买不来健康;还有的说知识最重要,知识就是力量……学生们争得不可开交,最后请刘老师发表观点。刘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串数字:1000……她深情地对学生说:如果把这一串数字比做人生,做人就像这一串数字中的1,财富、健康、知识等就像1后面的0。有了这个1,你拥有的0越多,人生越有价值;没有这个1,你拥有的0再多,人生也没有价值。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建设自己的人生时,首先从打造这个正直的1开始。刘松林机智的诱导、充满感情的讲解、亲切的态度,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做人最重要这个人生道理,还激起了学生感情的波澜,赢得了学生的认同。
以爱为灯照亮心灵
中学生已跨进青春的门槛。青春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青春充满梦想,也充满困境。作为中学教师,帮助学生走出种种困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刘松林一旦发现哪个学生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她就会以爱为灯,照亮学生走出困境的路,温暖学生遭遇人生风雨的心。
刘松林第一次当班主任时,新接手的班里有一位女生被人诱骗,使她陷入绝望之中,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刘松林发现后,给她买药治病,端饭送水。为了保护这位女生的名声,减轻她的心理压力,刘松林要求知情的学生严格保密。刘松林经常约这位女生谈心,帮助她走出心理阴影。还让她担任班干部,使她融入温暖的集体里。有一天上晚自习,刘松林见这位女生没到校,很是放心不下,就让爱人陪着她摸黑去家访。听学生家长说学生去学校了,刘松林又急忙往回赶。当时天刚下过雨,道路泥泞,路远天黑,刘松林和爱人回到学校已是半夜。因误车没能按时上晚自习的这位女生看到满身泥水的老师,忍不住哭了。这位女生逐渐振作起来,学业大有长进,毕业后也当上了教师。她在给刘松林的信中写道:从您身上看到了真、善、美,真在默默无语中,善在无尽关怀中,美在真诚信任中……
刘松林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从小失去父亲,经常受人欺负,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长大后性情乖张暴戾。他到刘松林的班里不到一个月,就和人打了7次架,从班内打到班外,从学生打到老师:他还威逼同寝室的同学轮流给他洗衣服;用烟头烧同学的课本、作业本。刘松林找他谈话,他声称,在这个世界,上他只信任他的母亲,对别的人一概不信任,包括刘老师。刘松林没有生气,她反而认为这种心灵不健康的学生和身体有病的学生一样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强烈的责任感,使刘松林决不轻言放弃。她仔细分析了这个学生的情况,认为他心中还怀有对母亲的爱戴,说明他的感情世界并不完全是沙漠,还有一片绿洲,要保住和扩大他情感世界里这一片绿洲。刘松林下决心成为他第二个信任的人。刘松林不歧视他,以惊人的耐心处处关心他。发现他的钢笔丢了,刘松林就把自己的送给他;发现他的衣服破了,刘松林帮他缝好:发现他对一些书感兴趣,刘松林就买来送给他……真诚的感情,唤醒了学生的心灵,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他渐渐变了。有一次,刘松林患病,这个学生知道了,便在作业本里夹了一张给刘老师的纸条儿,上面写道:刘老师,请您保重身体,您关心自己,就是关心我们……是情感的力量,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刘松林说:老师要严格管理学生,但一定要严而有格,绝不能以严格要求为借口,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要在严格里注入真情,否则严格就有可能变为粗暴。
雪中送炭温暖心灵
刘松林对那些陷入生活困境的学生也十分关心。她在洛阳第二师范工作时,曾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得奖金1万元。刘松林的儿子希望妈妈用这笔钱为自己买一台电脑。刘松林含着眼泪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学生家境贫困,在学校常常吃不饱饭。有一次,他从学校垃圾堆旁走过,见垃圾堆旁扔了一个咬过一口的包子,他见周围没人就捡起来,抠掉上面沾的脏东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听了妈妈讲的故事,儿子不再吵着买电脑,他知道妈妈要用这笔奖金救助贫困学生。后来,刘松林用这笔奖金设立了一个容雨奖学金,专门奖励品学兼优的特困生。从教以来,刘松林为贫困学生垫付了多少学费、买了多少件衣服,无法统计。难得的是,刘松林给贫困学生送衣服,也要讲究艺术;她对学生说这是自己以前买的衣服,尺寸小了、颜色太艳,自已无法穿了,放着也是放着……她惟恐自己的善意伤害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其教育方法之细腻,由此可见一斑。
刘松林是一个乐于“雪中送炭”的人,她总是在学生最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送上真挚的师爱,送上春风般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雪天。
她的爱也从学生身上得到了回报。她说:老师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就会真诚地对待老师:对于一个老师来说,真挚的师生情感,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珍贵。有一段时间,她的老父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后来又去世了,她的心情很不好。有的学生知道了,饭吃不好,觉睡不好,为老师担忧,还让家长打电话安慰老师:刘老师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回到学校,学生们围着她百般劝慰……说起这些,刘松林两眼汪满了泪水。深厚的师生情谊,为学生,也为教师的心灵酒上了阳光。
谁能说那真挚的师生情、那闪动的泪光不是优美的诗意?师生情是人世间的诗意:闪动的泪光是生命中的诗意。师生之间能做到为对方的快乐而快乐,为对方的忧愁而忧愁,心与心真诚地相互牵挂和守望,教育便有了人性的光辉。
美来自生命激情
一个教师,只有在工作中倾注了激情和努力,才能够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理解和社会的尊重。
——刘松林
刘松林的课上得有激情,有活力,说到底,是她这个人有激情和活力。一个有生命激情的人,人生自然会呈现出不寻常的光彩。刘松林从教二十多年,连续18 次被评为学校先进教师、多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和严师良师,多次被评为市级和省级先进教师、劳动模范,她还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语文特级教师。
刘松林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造,别人看到的只是她在教学中潇洒自如的表现,却看不到她为进入那种潇洒之境所付出的心血。课堂教学民主性、自主性、探究性越强,教师面臨的挑战越激烈,课堂就越难以驾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选择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也是在挑战自我。刘松林为适应挑战性越来越强的教育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刘松林二十多年如一日,沉浸在工作中。教学活动要有创意,教师必须多动脑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预料教学活动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并做出应对预案,备课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刘松林对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法,对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时机,都要反复斟酌和推敲,甚至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掌握一个有难度的生字,也要精心设计教法,决不肯马马虎虎。为了应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她到处查阅资料,向人请教。有时就连出差她也把教科书带在身边,随时揣摩。每学期,刘松林写的教案要比别人多几倍。她的父亲患病住院期间,她去医院陪护,常常伏在父亲病床边上备课。
有一次,一位同事去刘松林家,一进门,见刘松林伏在茶几上备课,她的左边是放在炉子上的饭锅,汤水已溢出了锅面;右边是隆隆转动的洗衣机。没有人生热情的人,不可能如此痴迷地投入事业。
刘松林不断挖掘 自身潜能。何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刘松林深知要想教好今天的学生,必须努力地使自己变成一条河。她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断进修,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她先后发表《教师语言艺术》、《谈写作中联想的方法》等论文三十多篇,撰写论着多部,承担并完成了多项省级科研课题。不断更新知识,把自己挖掘”成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才有能力把课本中的死知识化为活知识。
刘松林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丰富底蕴的人。一个语文老师,不懂文艺,没有才情,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很难真正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更难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刘松林在教学、教研之余,还从事文艺创作,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她撰写的教育题材电视剧《细雨无声》,先后在河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她与人合作创作的4集电视连续剧《路英》,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播出,并在东北三省第八届电视剧“金虎奖”评比中获一等奖。教师有了丰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有底蕴:教师有了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有人文气息。一个精神世界很愉陋” 的教师,肯定培养不出精神世界丰富的学生。
教育,是一项照亮人心的事业。一个发不出光芒的人,难以在这一行当中有所建树。对于刘松林来说,正是创造的能力、丰富的情感、澎湃的激情,凝聚成了能发光发热的生命能量,这种生命能量,使她有了照耀和温暖学生的能力,使她有了把工作升华为艺术的能力。
刘松林用优美的生命,书写优美的教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