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生命是思想创生的历程

2003-04-24 08:32任小艾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3年9期
关键词:巴蜀学校孩子

任小艾 白宏太

2002年盛夏,重庆市巴蜀小学在北京掀起了一场学习风暴。学校全体教职员工130多人,集体挥师北上,到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

到大学课堂充电,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教师们的梦想。这是北京师范大学首次为一所小学进行全员培训。如此规模的举动,引起教育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开班典礼上,中央教科所所长来了,《人民教育》编辑部总编辑来了,北京市的一些名校长、名教师来了,连教育部的有关负责人也闻讯赶来。

此次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的总策划人,就是巴蜀小学年轻的校长廖文胜。近年来,在廖文胜的带领下,巴蜀小学不断地用充满活力的教育,探索着素质教育的新境界。

2003年春日,还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记者又一次见到了来参加重庆市校长研修班的廖文胜。文静而谦和的廖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在人们眼里,尚属小字辈 校长的廖文胜,却胸怀着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的宏愿,在巴蜀大地这块神奇的乐土上,昂扬地放飞着教师和学生的梦想。

记者:为什么要兴师动众,让全体教师北上进行培训呢?

廖文胜:这次培训的费用高达50多万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觉得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这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前提。一些教师缺乏系统教育理论的学习,至今仍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育学观念,从事今天的教育工作,对教育前沿问题的关注有所滞后。

巴蜀小学的教师把这次特殊的培训,称为到北师大听讲座。为让大家真正学有所得,廖文胜把日程排得满满的,上午、下午甚至晚上都做了内容丰富的安排。白天,教师们聆听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和北京市的特级教师面对面交流,分组进行研究和讨论:晚上,他们兴致盎然地前往北京音乐厅,欣赏艺术大师演奏的音乐。

起初,教师对校长的安排有点被动接受,可很快,他们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在文化氛围浓郁的首都北京,在静谧的大学校园里,教师们真正得到思想和精神上的满足。学习临近结束时廖文胜发现,教师们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真有些乐不思蜀 了。

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养,巴蜀小学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教师培训。像到北师大听讲座 这样专门的、集中的外出进修,只是其中一种。在廖文胜看来,要使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教师素养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的培训必不可少。

廖文胜担任巴蜀小学校长以来,着力做的3项重点工作是:学校组织结构改革,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教师素养培训。

廖文胜曾用半年时间,认真研究国内著名企业机构改革的经验。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他推出了一套新的组织结构改革方案:学校下设了3个部——发展部,研究部和校务部。发展部为校长出谋划策,提供发展思路,同时负责教育评价;研究部主管学校教育科研:校务部负责学校事务性工作。这样一来,学校工作被清晰地划分为3大块。

在3个部的基础上,又下设了18个中心,由全校教师根据兴趣和特长自愿参与,让教师有一个施展管理才能的空间。这18 个中心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其中,有专门负责接待事务的,有专门负责少儿人才资源开发的,有专门负责教师素养培训的……还特设了形象策划中心。廖文胜认为,形象是文化积淀的结果,一个学校展现良好的形象,是高品位文化的体现。为展示学校的良好形象,巴蜀小学在重庆市率先制作了宣传手提袋,邮资发行巴蜀小学历史明信片,还制作了《梦想巴蜀园》的宣传图册。

为增强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巴蜀小学面向全国招聘教师。学校设计了一整套科学的招聘程序。每一位前来巴蜀小学应聘的教师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首先要做一张开放式试卷,其中有综合素质的考查,比如,咐你影响很大的教育论著有哪几本?你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师德是哪几点?你对品德不良的学生,常常采用哪些教育策略?此外,试卷中还有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考核。应聘者要面对自己的各方面作出评价,展示个性特长,然后由学校领导、课程专家和心理专家对应聘者进行面试,从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方面作出客观评价。

目前,教师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学校有五分之二的教师,是通过公开招聘进来的。学校现有特级教师6名,国家级骨干教师12名。多元教育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一派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在初步完成了学校组织结构改革和教师结构调整后,廖文胜着力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素养上。

廖文胜本人爱读书,他也把读书当成教师素养培训的必要手段。每读到一本好书,廖文胜都会把它推荐给教师。在阅读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学校无分数教育三步曲》时,他深深地被其中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所感动。那是作者对多年教育实践的真实描写,每一个故事都非常动人。讀后,他抑制不住激动,立刻到书店给每个教师买了一套。

为督促教师读书,学校设立了一项特殊的福利——购书卡,每个教师每学期有200元用于购书。学校设立了读书论坛,鼓励大家自由发表读书感受,相互启发和促进。有位青年教师读了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后,写下了读后感: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和大家一样渴望找到自己的方式,迎接成功的到来。正如尼葛洛庞帝写的那样: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我想,对待生活最好的态度就是:马上行动!说得多好啊!廖文胜深受启发:我们经常想了很多,说了很多,就是没有行动,这只能在成功的边缘徘徊。因此,学校每次制定计划,廖文胜都强调要落实在行动上。

教师们逐渐与书结缘,从送书、读书、买书到讲书,最后是出书。在学校的支持下,教师们把教育实践写成文字。目前,学校已出版了好几本教师自己撰写的书,内部刊物《巴蜀小学教育故事》也即将创刊。廖文胜主张教师写自己的教育故事。他认为,教育故事是师生间发生的最真实的事例,不仅可以昭示时代的教育精神,而且还是纠正教育弊端的有效途径,这何尝不是教育成果呢?阿莫纳什维利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写的就是一些很生动的故事。

管理离不开评价,科学管理的最终环节是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在廖文胜看来,评价的核心是激励,目的是促进发展。巴蜀小学实行“一人一品”的评价制度。所谓“人一品”,就是学校在评价中认同教师之间的差异,进而把差异当做学校发展的资源。因为有差异,才有发展的空间,才会形成自己的个性。作为一种管理策略, “一人一品”的评价制度有3个层次:人文化主体、素养化导向和公共行为约定。所谓人文化主体,就是学校以人文化的管理为主体,淡化管理,注重沟通:素养化导向是指学校给予支持,帮助教师纠正教育行为的偏差,培养面向未来的职业素养;公共行为约定是指学校经过调查,征求意见,综合制定教职工共同遵守的公共行为约定。

巴蜀小学努力探索着制度创新的新境界,这项改革使廖文胜深切体会到,从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大国,关键是不能把人当做工具,人更多的是一种主体精神的弘扬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必须立足于人的主体性存在。通过制度创新,把学校的教育行为,包括校长的管理思想,变成教师自我的价值追求。

记者:是什么动力促使你在教育管理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廖文胜: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件事对我的发展影响极大,甚至奠定了我思想的根基:学生作品的获奖,一次当学生 的难忘经历,一节有争议的公开课。它们启示我关注教育创新和教育的本质。

1985年,美术专业毕业的廖文胜被分配在一所师范附小教书。善于思考的廖文胜,在勤奋工作的同时,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和新意。为提高画技,廖文胜苦心揣摩,几年间创作的绘画作品不下千余幅。他从儿童兴趣出发,摸索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在研究了小学美术教材后他发现:没有版画的地位!有关刊物中涉及小学版画教学的也是寥寥无几。在深思熟虑后,他大胆地将版画引入课堂。在一个堆放杂物的房间里,廖文胜辟出半间作为画室,辅导那些喜爱绘画的孩子。

勤奋和创新迎来了可喜的成绩。1987 年,廖文胜的学生的一幅吹塑纸版画,在波兰比尔纳国际儿童版画比赛中获奖。当时的版画创作多为木刻,采用吹塑纸进行创作是廖文胜琢磨出来的新尝试。学生的获奖让廖文胜很兴奋,但重要的是这件事让他认识到:干任何事,必须寻找与众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随后的一件事让廖文胜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一位外国美术教育家来重庆访问,给美术教师上了一节示范课。当时,国内的美术教学大多是“小黑板旅行”——教师先在小黑板上画好,上课时往教室里一挂,让学生照着模仿。而这位教育家的课,让听课的教师目瞪口呆。他在讲台上铺了一块布,杂乱地堆上树枝、树叶、易拉罐、旧鞋子,等等。他笑眯眯地对台下的教师说,你们看了这些东西,可以联想,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之后,他把所有的画都贴在黑板上。大家惊奇地发现,每一张画都是不一样的!接下来,教育家请每个人上去,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画。教师们畅所欲言,教育家一一给予肯定和赞许。

廖文胜当时非常激动,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画的是什么,说了哪些话。他第一次发现,美术教学竟然有这样匪夷所思的形式。尤其是当大家都像小学生一样,争先恐后地发表各自的见解时,廖文胜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应该着眼于每个人潜能的开发。

廖文胜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记得那次重庆市教科所邀请他在全市上公开课,他努力想上得新颖些。他有个特点,凡是上过的课,即便是效果很好,也不再重复,非要挖掘出新东西不可。头一天晚上,他冥思苦想到了凌晨,觉得有点饿,就随手拿起盘里的花生剥着吃。突然,他的目光落在手中的花生壳上,脑子豁然开朗。那节公开课就叫做《花生壳上美丽的线》。课上完了,廖文胜忐忑不安地坐在会场的角落里,等待大家的评说。有位教师当时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位老师上的哪儿叫美术课啊?纯粹就是少先队活动。另一位紧接着说:这节课没教给学生任何像样的东西,花生壳上的线乱七八糟的,画下来没有一点意义。教师们你一言我一语,多半是批评。廖文胜默默地坐在那里,听着听着,原来紧张的心反而倒松弛下来了。因为这些批评使他感觉到了其中的价值。

廖文胜后来说过,有争议的东西也许是有价值的东西。时至今日,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去分析,可以说,这节课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以新颖有趣的内容吸引着学生。花生壳上的纹路是大自然的美丽杰作,让孩子们画这些线,既可以培养对自然界的审美能力,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想像力。

经历是一种财富。只有善于从人生经历中汲取养料,才能不断地使自己更快地成长。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廖文胜都视为生命的恩赐,视为对前进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从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美术教师,到今天这个大声疾呼为孩子的梦想而创新的现代校长,一以贯之的,是他对教育创新的不懈追求。

记者:作为现代型的学校管理者,你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廖文胜:我认为校长的生命,就是思想创生的历程。校长应该是一个无形的设计家,创造出让人心灵触动的文化情境。校长心中理想的生活世界,就是充满激情、充满创造、弘扬自我的世界。

廖文胜强调的一个管理理念是:管理管理,要淡化管、强化理。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设和规范,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是他要达到的一个管理目标。从更深层次上,用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想,营造出一个人人向善的氛围。教育是一门艺术,廖文胜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激情,创造着自己教育的理想,也创造着学生和教师们的理想。

人性化的作业本是学校的一个创新。原来的作业本,质量粗糙,缺乏美感,缺乏个性。巴蜀小学设计的学生作业本,采用环保型纸张,首页是我的小档案,反映学生学习状况,还有我的小小心愿,紧急联系电话,等等,非常的人性化。

学校还在一年级开发了互动式课桌椅。廖文胜说:孩子们上学初期,兴奋得睡不着觉,但过一段时间,兴趣会普遍下降。为什么呢?原因是我们没有给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过渡性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孩子們在幼儿园是以游戏、玩耍为主,到了小学突然坐得规规矩矩的,肯定不习惯。所以,必须让孩子们的课堂每天都是新的,从创造一种物质环境去改变其心理环境。”学校为此设计了五边形的课桌,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来变换桌子的组合方式。桌子有冷、暖、中性3色,既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颜色,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孩子的性格来调配。比如爱动的孩子,就让他坐在冷色调桌子前:内向的孩子,就让他坐在色彩热烈的桌子前。椅子的设计更为别致:以一种六面体的软座椅,取代了靠背的硬座椅。新座椅不仅坐着舒服,还可以自由旋转,便于孩子们交流。使用这样的课桌椅,孩子们上课的劲头儿可足了。廖文胜说:改变物质环境,目的是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有效的教育管理,既要注重教师的成功体验,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一次公开课,年轻的女教师讲完《小蝌蚪找妈妈》后,请一个学生朗读小蝌蚪3次找妈妈的情景。读完后,教师问:哪些同学比他读得更好啊?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听课的廖文胜细心地发现,第一个读的孩子闷闷不乐地低着头,表情沮丧。廖文胜心里很难受,一下课,他快步走到那个孩子面前,微笑着说:你读得好啊,因为只有你的声音我们听得最清楚。孩子听了还是很不高兴。学校领导找到女教师说:你这节课如果按照现代的评价标准,是不合格的。女教师听了不明白。廖文胜说:因为你在不经意中伤害了一个孩子。今天下午的政治学习取消了,由你带着原班人马,把这节课再上一次。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把孩子的自信心找回来。女教师也很有悟性,这一次,她还是让那个孩子先读,然后让全班学生挑战他,最后再让那个孩子挑战全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在那个孩子朗读时,教师细心地捕捉到一个问题,她问:你在读小蝌蚪真正找到妈妈时,为什么声音很小呢?孩子说:小蝌蚪前两次都叫错了,第三次害怕再叫错,所以声音很小。孩子一说完,所有教师热烈鼓掌。这节课使教师们明白,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孩子的感受,要真正去关注他们的成长。

作为校长,廖文胜不断地用科学的理念去引导教师。学美术的他喜欢用形象、直观的例子说明教育的本质。廖文胜强调,无论是教师还是校长,都应该是一个无形的设计家,要营造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灵的文化情境。他举了拿筷子的例子。为什么中国人拿筷子很容易,外国人拿筷子就那么难呢?是他们智力水平比我们低吗?不是。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所以觉得拿筷子很容易。这启示我们,教育也是要创造一种文化情境,让学生在一种生动形象的文化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去感受和学习。

教师该怎样对待学生的成长呢?廖文胜举了小孩学说话的例子。当母亲第一次听到孩子叫妈妈时,心里无比的喜悦和幸福。尽管孩子的发音并不准确,但做父母的,只要听到孩子能说一个字,就会很兴奋,然后等待他说两个字、说一句话、说有意义的话……孩子就是在父母不断的期盼、鼓励和欣赏下慢慢成长。同样,学生一样需要等待,需要鼓励,需要欣赏。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巴蜀小學大胆地在小学中开设了性教育课。尽管有争议,尽管起初教师也不知道该怎么讲,但他们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廖文胜认为,教育必须教给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东西,尤其是当孩子10岁需要时,我们在他9岁半时就应该教给他。这就是教育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基所应有的内涵,也是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的含义。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廖文胜看来,所有的教育都应是以尊重生命的成长轨迹为前提,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追求,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为终结。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今天的巴蜀小学,高瞻远瞩地把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儿童作为目标。学校即将启动的校园改造工程,将充分体现出国际教育的最新理念。廖文胜发现,很多学校校园都是分割式的,没有实现资源的整合,也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久前,学校为改造学生公寓,专门邀请了海外的设计师,因为这个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关注的是人的需要。廖文胜觉得,校园的建筑设施不见得要豪华,也不是追求参观者的视觉感受,而是应以合理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目的。

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巴蜀小学的每一栋楼都将重新定位,进行合理的功能组合,既考虑到那些让学生安全、幸福、快乐的因素,又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物化在空间当中。比如,他们设计了开放式的组团教室,还计划将学校用过的水进行二次处理,用于灌溉花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听着廖文胜滔滔不绝地畅谈学校管理和未来的规划,一个上午的时间竟显得那么短暂。在他身上,教育与事业、生命与激情、探索与创新,和谐地熔铸为一体。这一切都准确无误地告诉你:这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闪亮的眼眸,他有力的手势,他沉稳的语调,都显示出一个现代管理者强烈的自信和人格魅力,让听者被他的梦想所吸引,被他的梦想所鼓舞,因他的梦想而憧憬!

巴蜀小学已经走过了悠悠70年的路程,而对36岁的廖文胜来说,他的校长之路才刚开始。我们期待着,廖文胜和巴蜀小学一起,为新世纪的小学教育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猜你喜欢
巴蜀学校孩子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巴蜀文化翰墨第七届诗书画印艺术展作品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